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星形胞菌素(STS)在体外对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T1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T1,MTT法检测STS对GIST-T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RT-PCR方法检测VEGF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STS呈剂量性抑制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袜GIST-T1的增殖;GIST-T1细胞株高水平表达VEGF,STS能显著降低GIST-T1细胞株中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 STS通过抑制PKC的活性,下调GIST-T1细胞株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人胃肠道间质瘤株GIST-T1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与格列卫靶向治疗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友兼 《广东医学》2004,25(3):239-24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3%。虽然近2 0年来对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对GIST发病的分子机制及其分子靶向治疗取得关键性的进展只是近5~6年的工作。本文就此作简要叙述。1 GIS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2006年胃肠道间质瘤1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17例、腹痛16例、腹部肿块7例、肠梗阻5例;肿瘤原发于胃5例、十二指肠4例、空回肠6例、结直肠2例;镜下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细胞型5例、混合细胞型3例,良性肿瘤6例、交界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8例;免疫组化:CD117(+)17例、CD34(+)16例、VIM(+)17例、NSE(+)2例、DES(+)3例、S-100(+/-)2例;择期手术10例,急症手术7例,根治手术13例;随访复发10例、转移8例、死亡7例、存活10例。结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及肠梗阻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只能提供定位诊断,确诊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根治手术切除或(和)格列卫治疗,良性、交界性肿瘤预后较好,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2000年1月-2009年9月我院收治GIST患者2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2006年胃肠道间质瘤1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17例、腹痛16例、腹部肿块7例、肠梗阻5例;肿瘤原发于胃5例、十二指肠4例、空回肠6例、结直肠2例;镜下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细胞型5例、混合细胞型3例,良性肿瘤6例、交界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8例;免疫组化:CD117( )17例、CD34( )16例、VIM( )17例、NSE( )2例、DES( )3例、S-100( /-)2例;择期手术10例,急症手术7例,根治手术13例;随访复发10例、转移8例、死亡7例、存活10例。结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及肠梗阻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只能提供定位诊断,确诊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根治手术切除或(和)格列卫治疗,良性、交界性肿瘤预后较好,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RNA对人脑垂体瘤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RNA对人脑垂体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以VEGF反义RNA进行生垂体瘤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VEGF反义cDNA、正义VEGFcDNA质凿转染垂体瘤细胞,通过Northern印迹杂交鉴定其表达,测定被转染细胞生长率,用原位发校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经鉴定被转染的垂体瘤细胞有外源性VEGF反义基因的整合及表达,其VEG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但其生长速率无明显减曼。结论:VEGF在垂体瘤血管形成及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基因治疗垂体瘤的优选靶的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令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9):124-12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血管造影表现,评价血管造影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GIST患者术前1周行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管造影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区2例,空肠5例,回肠1例。良性者5例,恶性者3例。肿瘤供血动脉明显增粗者8例,静脉提前显影者3例。结论:血管造影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明确肿瘤的大小、范围及部位,尤其是对于不明原因的黑便患者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璟  周飞舟  邹贵勉 《重庆医学》2007,36(5):411-413,416
目的 探讨肾脏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肾脏疾病患者53例,按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对肾组织标本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5例、轻度损伤组18例、中度损伤组19例、重度损伤组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肾间质的TSP-1、VEGF、CD34、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TSP-1无阳性表达;TGF-β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浆偶见表达;α-SMA仅在血管壁表达;肾间质Ⅳ型胶原在肾小管基底膜、动脉管壁呈线状表达.而VEGF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足突细胞浆均可见表达,CD34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随着病变程度加重, TSP-1、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其表达量及面积显著增加(P<0.01),与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0.674,0.779,0.784).而VEGF及CD34表达量及面积则显著递减(P<0.01),与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715,-0.672).结论 随着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加重,TS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区表达增强,与肾间质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VEGF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足细胞表达减弱,与肾间质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提示TSP-1与VEGF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作用失衡,使肾小管周围毛细胞血管减少,加重肾组织缺氧,导致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凋亡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TUNEL法观察40例胃肠道间质瘤凋亡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凋亡指数(AI)为分别(1.51±0.32)、(1.37±0.17)、(1.02±0.04),良性和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凋亡指数高于恶性胃肠道间质瘤(P<0.05).结论 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辛伐他汀组、TNF-α组、辛伐他汀+TNF-α组、IL-1β组、辛伐他汀+IL-1β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TNF-α和IL-1β对细胞中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并观察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结果:TNF-α组和IL-1β组的VEGF及其受体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十TNF-α组和辛伐他汀+IL-1β组表达分别明显低于TNF-α组和IL-1β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抑制炎性刺激导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裸鼠肺移植瘤试验的方法探讨1 7β 雌二醇对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系Mc3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肺移植成瘤能力影响 ;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Mc3细胞的雌激素受体进行检测 .结果 :在体外 ,0 .1 μmol/L 1 7β 雌二醇可促进Mc3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在裸鼠体内实验中给药组 (5 .2 μg/d)及对照组肺表面的转移结节数分别为 (1 1 9± 70 )个和 (1 4± 1 2 )个 ;对肺转移瘤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给药组转移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 ,在Mc3细胞和瘤体组织中均发现有雌激素受体的表达 .结论 :生理浓度的雌激素可促进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裸鼠肺移植瘤试验的方法探讨17β-雌二醇对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系Mc3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肺移植成瘤能力影响;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Mc3细胞的雌激素受体进行检测. 结果: 在体外,0.1 μmol/L 17β-雌二醇可促进Mc3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在裸鼠体内实验中给药组(5.2 μg/d)及对照组肺表面的转移结节数分别为(119±70)个和(14±12)个;对肺转移瘤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给药组转移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在Mc3细胞和瘤体组织中均发现有雌激素受体的表达. 结论: 生理浓度的雌激素可促进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的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形成情况的关系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22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9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33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3组间VEGF表达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MVD表达有显著差异(P良交界<0.05,P良恶<0.01,P交界恶<0.05),VEGF与MVD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VEGF表达评分仅能反映组织血管生成的潜能,而MVD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的骨髓基质细胞(MSC)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大鼠脑内分布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Wistar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从大鼠后肢骨髓分离、培养MSc;CD34、CD44、CD5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MSC;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MSC注射给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rdU阳性细胞分布及VEGF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MSC具有多态性和贴壁生长特性,多次传代后细胞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改变;MSC表达CD34(-)、CD44(+)、CD54(+);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梗死灶周围。VEGF表达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静脉注射的MSC能游走、迁移至太鼠缺血脑组织并存活,同时促进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7.
18.
血管抑素下调人舌鳞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对人舌鳞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Tca8113人舌鳞癌细胞移植到18只裸鼠皮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裸鼠分成3组(每组6只)。PBS组:注射PBS;AS(250ng)组:注射250ng纯化AS;AS(30μg)组:注射30μg纯化As,腹腔注射,2次/d,同时测量肿瘤的大小,2次/周。21d后处死小鼠,将取出的每个肿瘤2等分,一半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及其两个受体(VEGFR1、VEGFR2)和CD34,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另一半用半定量RT-PCR检测VEGF、VEGFRl和VEG-FR2的mRNA表达。结果AS(250ng)组和AS(30μg)组中,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增加(P〈0.05);而肿瘤体积、微血管密度(MVD,用CD34抗体标记并用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及VEGF、VEGFR1和VEGFR2在蛋白质和mRNA的水平表达,都有明显降低(P〈0.05),且AS(30μg)组更为显著。结论AS下调人舌鳞癌细胞VEGF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宫颈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94年1月-1998年7月就诊、放疗、手术根治并能建立随访关系的官颈癌患者103例,采取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官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分析官颈鳞癌患者复发、转移、生存期以及癌的分化程度、生长方式的关系。结果官颈癌组织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为55.3%(75/103),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31.5%(10/32).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率为60.4%(26/43),未分化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率为75%(21/28),分化程度越低,阳性率越高(P〈0.01)。生长方式中外生浸润型阳性表达率为45.1%(35/51),内生浸润型阳性表达率为65.4%(34/52),VEGF阳性随生长方式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根治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76.2%(16/21),无淋巴结转移VEGF阳性表达率为33.3%(3/9)(P〈0.05)。VEGF阳性表达者5年内复发率为61.4%(35/57),VEGF阴性表达者5年内复发率为34.8%(16/46)(P〈0.05)。VEGF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43.8%(25/57)。VEGF阴性患者5年内生存率为69.7%(32/4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官颈鳞状组织中VEGF表达与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复发、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密切相关,VEGF阳性表达者预后较差。检测官颈癌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是判断官颈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