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0~60岁为颈推病高发年龄段,70岁以后患病率约为90%。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推病的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即可获得满意疗效,少数患者因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反复发作才需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风险大。本文采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任媛媛  赵卫峰  朱秀莲 《陕西中医》2014,(10):1404-1405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电针20Hz组、40Hz组、60Hz组,每组分别为60、59、61例。选取主穴:肩髃与臂臑、手三里与外关、臑会与天井。结果:MAS评分以20Hz组和40Hz组为优:3组病例疗效分析显示:频率为20Hz、40Hz、60Hz的电针总有效率分别为86.7%、79.7%、65.6%,各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刺激频率对于降低痉挛肌群的肌张力,均有一定作用,从总有效率上来看,20Hz要优于40Hz、60Hz。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疏波、密波、疏密波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疏波组、密波组和疏密波组,每组20例。各组在针刺的基础上百会、神庭施以电针。疏波组选择疏波治疗,密波组选择密波治疗,疏密波组选择疏密波治疗,观察2个疗程后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3组采用MM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由同一操作者于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结果疏波组总有效率为55.0%,密波组总有效率为65.0%,疏密波组总有效率为90.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有明显提高,ADL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波、密波、疏密波电针均可改善轻度认知障碍,但疏密波总体疗效优于疏波和密波。  相似文献   

4.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方法:将75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成针刺Ⅰ组(1Hz)(38例),针刺Ⅱ组(0.5Hz)(37例)。两组取穴均以中脘、梁门、水分、滑肉门、天枢、大横、水道、大巨等为主,对其疗效及体重、腰围、BMI进行观察。结果:针刺Ⅰ组总有效率89.47%,针刺Ⅱ组总有效率67.57%,两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Ⅰ组体重、BMI与针刺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Ⅰ组腰围下降优于针刺Ⅱ组(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对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有不同影响,1Hz电针刺激治疗较0.5比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低频治疗组(30例)和高频对照组组(30例)。各组均取阿是穴(6~7个),分别予2 Hz、100 Hz频率的电针刺激,10次为1个疗程,观察疼痛缓解的速度和程度。结果:低频治疗组总有效率80%,高频对照组总有效率93%,显示高频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低频治疗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高频电刺激能更好地缓解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吞咽障碍严重影响卒中后的康复,因其发病率高、临床危害大和治疗困难而备受广大神经科医生的重视。近年来,笔者以解剖为基础,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为治疗手段,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面肌痉挛患者90例,随机分为电针A组(连续波频率为20Hz)和电针B组(连续波频率为1Hz),每组45例。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从面肌痉挛程度(Albert分级)改善评定及临床疗效评定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及临床疗效评定均有改善,但电针A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B组(P〈0.05)。结论采用连续波频率为20Hz电针治疗面肌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电针治疗且取穴相同,治疗组电针频率为100 Hz,对照组为1 Hz。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3.3%和80.0%,对照组分别为86.0%和4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肢体感觉障碍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肢体感觉障碍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有效方法,其中高频电针治疗比低频电针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张雷  韩杰  徐静 《光明中医》2023,(3):500-502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率组(30例)和高频率组(30例)。2组均予以脑卒中基础治疗,其中低、高频率组分别采用20 Hz、50 Hz频率电针(电流强度均为1.5 mA)刺激相应穴位(2组取穴相同),留针30 min, 1次/d, 5次/周。观察并对比2组NIHSS评分,偏身麻木、神疲乏力、感觉障碍、口舌歪斜障碍等主要临床症状评分,FMA评分,B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低频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高频组(P<0.05)。治疗后,2组偏身麻木、神疲乏力、感觉障碍、口舌歪斜等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频组上述症状评分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相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低频组NIHSS评分低于高频组,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高频组(P<0.05)。结论 不同频率电针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低频电针临床疗效更佳,其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偏身麻木、神疲乏力、感觉障碍、口舌...  相似文献   

10.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病的发病率约为25%-60%。近年来,其对脑卒中患者整体康复的负面影响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因此,有关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正日渐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1.
电针颞三针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颞三针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轻~中度PS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综合干预组以电针颞三针为主配合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单纯药物组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HRS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综合干预组2周后差异即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药物组3周后差异开始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HRS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综合干预组降低HRSD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治疗后2组S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综合干预组2周后差异即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药物组3周后差异开始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SD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综合干预组减低SDS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治疗4周后2组FIM评分均有较大的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综合干预组提高更显著,与单纯药物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综合干预组提高FIM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结论:电针颞三针为主配合口服氟西汀胶囊能有效减轻PSD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电针不同穴位、频率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电针的不同频率作用于不同穴位时,在保护胃粘膜效应上的差别。方法:利用正效实验设计安排实验并进行统计。结果和结论:同一穴位对于不同的指标(LI、SOD、MDA)有不同的调整作用,不同的刺激量对于各指标的调整结果亦不相同,“足三里”在保护胃粘膜方面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
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病例按入院顺序以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百会、印堂等穴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黛力新治疗。按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平,平均起效时间7.8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平均起效时间13.5天。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少,该法不仅能有效防治中风后抑郁症,还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干刺激结合电针拮抗肌穴位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干刺激结合电针拮抗肌穴位组(A组)、电针拮抗肌穴位组(B组)和基础治疗组(C组),每组45例,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5次,共治疗4星期。观察患侧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B组与C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干刺激结合电针拮抗肌穴位治疗在改善患侧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优于单纯电针拮抗穴位和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越鞠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肝气郁结型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治疗组予以越鞠丸口服和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百忧解口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肯定,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越鞠丸结合电针疗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后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关元组(n=30)和内关组(n=30),共同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改良Kupperman评分及血浆ACTH、血清COR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关元组与内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调节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机体代偿功能及生存质量,其中尤以关元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1组采用围刺阿是穴(深刺,进针33 mm)配合电针治疗;治疗2组采用围刺阿是穴(浅刺,进针16 mm)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及维生素B1治疗。治疗10 d后,观察3组患者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及VAS评分,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3.3%,治疗2组分别为46.7%和86.7%,对照组分别为33.3%和63.3%。治疗1组治愈率与治疗2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1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与治疗2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2组结痂、脱痂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与治疗2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深刺围刺阿是穴配合电针治疗能及早控制疱疹的增多,促进疱疹结痂愈合,有效缓解神经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 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 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假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患者临床评分量表(CCS)评分及疗效指数、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血浆五羟色胺(5-H T)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C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3.3%,对照组为6 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两组治疗后NOS和5-H T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治疗组治疗后NOS和5-H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胃肠道NOS、5-H T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腧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评价不同频次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大椎组(其中每星期1次组16例,每星期2次组16例)32例和膈俞组(其中每星期1次组16例,每星期2次组16例)32例。大椎组分别采用每星期1次、每星期2次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膈俞组分别采用每星期1次、每星期2次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痤疮症状积分及总积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大椎组和膈俞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出油情况、皮损性质、皮损数量、皮损颜色、皮损肿痛方面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膈俞组出油情况、皮损数量改善优于大椎组(P0.05)。不同频次组比较,每星期1次组和每星期2次组治疗后出油情况、皮损性质、皮损数量、皮损颜色、皮损肿痛方面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每星期2次组皮损性质、皮损肿痛症状改善优于每星期1次组(P0.05)。结论不同腧穴、不同频次治疗寻常痤疮均有较好的疗效;膈俞穴刺络放血拔罐对于改善患者出油症状、皮损数量效果优于大椎穴;每星期2次组在改善皮损性质、皮损肿痛方面优于每星期1次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6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