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节灵敏度与青少年近视的关系。方法测量84例于2014年5—12月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就诊,年龄在6~16岁近视青少年的调节单元数,分析其调节灵敏度和散瞳收瞳前后度数差、年龄、屈光度以及半年后近视进展的关系。结果调节单元数5的患儿散瞳收瞳前后度数差低于调节单元数≥8的患儿(P0.05);6岁~组的调节灵敏度良好率为27.59%,11岁~组良好率为50.00%,15~16岁组良好率为47.06%,3组调节灵敏度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单元数≥8的患儿在屈光度-1.50 D时,其散瞳与收瞳度数差明显高于-3.00 D者(P0.05);调节单元数5的患儿6个月后度数差与≥8的患儿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调节灵敏度检查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预测和控制有指导意义,建议列入青少年视功能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3):261-263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地形图的特点。方法高度近视患者共49例(79只眼),按屈光度分成三组,第Ⅰ组(-6.00D~-12.00D),第Ⅱ组(-12.00D~-18.00D),第Ⅲ组(>-18.00D),采用TOPCON 3DOCT-10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检测黄斑区9区域视网膜厚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相关,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各区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外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厚度与年龄、矫正视力相关(P<0.05);与性别、眼别无关(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随屈光度的增加及矫正视力降低而逐渐变薄,其中外环厚度变化更明显,且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视网膜厚度与眼别、性别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训练前后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进行弱视训练治疗的屈光不正弱视患儿100例(共200眼)为弱视组和视力正常儿童100例(200眼)为对照组,弱视组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66例、中度弱视组69例、重度弱视组65例。测量矫正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结果弱视组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弱视组屈光度高于对照组(P<0.05),弱视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低于对照组(P<0.05),弱视组调节滞后量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弱视组矫正视力和调节幅度高于中度弱视组及重度弱视组(P<0.05),中度弱视组矫正视力和调节幅度高于重度弱视组(P<0.05);轻度弱视组屈光度低于中度弱视组和重度弱视组(P<0.05),中度弱视组屈光度低于重度弱视组(P<0.05);各组调节滞后量和调节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组训练后矫正视力、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高于训练前(P<0.05),训练后调节滞后量低于训练前(P<0.05)。中度弱视组训练后矫正视力、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高于训练前(P<0.05),训练后屈光度、调节滞后量低于训练前(P<0.05)。重度弱视组训练后矫正视力、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高于训练前(P<0.05),训练后屈光度、调节滞后量低于训练前(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存在调节功能异常,弱视训练可以改善患儿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屈光稳定性及屈光回退与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05年4月在濮阳市眼科医院近视激光中心行LASIK手术者中25例(36眼)屈光回退者进行随访观察,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Ⅰ组<-6.00D 6眼,占16。7%;Ⅱ组-6.00D~-10.00D18眼,占50%;Ⅲ组>-10.00D12眼,占33.3%,观察各组术后1月、3月、6月、1年的屈光度。结果Ⅰ组术后1月、3月、6月1年的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605、-0.938、-1.313、-1.335;Ⅱ组为-1.014、-1.243、-1.57、-1.848;Ⅲ组为:-1.146、-1.813、-1.938、-2.563.讨论Ⅰ组(中、低度近视)术后6月内屈光回退度数稳定,Ⅱ组和Ⅲ组(高度、超高度近视)术后1年屈光回退仍在继续,对此组患者行二次补矫手术可延长至一年以后,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长期稳定性尚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及年龄相关的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方法高度近视组共60人120只眼,均经A型超声证实为轴性近视,近视度数-6.00D~-17.00D。正常对照组60人120只眼,屈光度-1.00D~+1.00D。所有被检者矫正视力1.0,排除色觉异常及其它眼部疾患。两组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30~55岁。采用PHILIPS公司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血液流速及血管阻力指数,根据屈光度分组及年龄分组两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不同屈光度组间比较:低于-6.0D的中低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A和PCA的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近视度数大于-6.0D的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A和PCA的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而高度近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比较,CRA的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和PCA的血液流速有统计学差异,PCA的阻力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龄阶段组间比较:青年组近视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A和PCA的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年组近视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A和PCA的阻力指数增加,PCA的血液流速减慢,且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RA的血液流速减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动脉血液流速减慢,血管阻力增加,可能是导致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根源之一。这为高度近视改善预后及视功能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视力低下是学生中常见的健康缺陷。为了解、探索视力低下者的屈光状态及其规律,为预防和治疗学生近视眼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故进行本次调查。资料来源与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沈阳市铁西区八八年普通高等学校4936名考生中,患有眼病(含弱视)的考生除外,其余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531名考生,计1062只眼。除1.0以上视力213只眼外,其余849只眼为本次调查对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检标准,用E字型国际标准远视力表检测裸眼视力和对视力低于1.0者以凹透镜矫正到1.0视力的屈光度。按视力低下一般的分档标准0.9-0.7为轻度,0.6~0.4为中度,0.3以下为重度。根据屈光度的临床分档标准为-3.00D以下(含一3.00D)为轻度近视,大于3.00D至一6.00D以下为中度近视,超过一6.00D以上则为重度近视。结果与分析本次调查结果见附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距离的视频终端治疗(视知觉训练)是否影响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度增长。方法:将99例(180眼)近视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视知觉疗法组和传统疗法组,视知觉疗法组54例(98眼),传统疗法组45例(82眼)。观察两组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视力和近视屈光度变化。结果:①两组近视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力均有提升,视知觉疗法组疗效优于传统疗法组(P<0.05);②两组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知觉组弱视儿童球镜和等效球镜增长呈现出从无效到治愈逐渐降低的趋势,传统疗法组屈光度变化无规律。结论:视知觉疗法不仅疗效优于传统疗法,而且近距离的视频终端治疗对弱视眼的近视化进程无影响,视知觉疗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儿童近视性弱视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正常视力儿童双眼视功能,探讨由正常视力演变为近视双眼视功能的变化;双眼视功能训练能否预防/减少近视的发生。方法小学3~5年级学生检查视力、眼前节、眼底、眼压及电脑验光,排除眼器质性病变及屈光参差、弱视及斜视。自愿入选者共74名(148眼),男32人(64眼),女42人(84眼),年龄8~11岁(平均9.5岁),视力均≥1.0,对74名儿童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7名,每组每三月检查视力、眼轴、角膜屈光度、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调节反应(BCC)、调节灵敏度(Flipper)、调节幅度(AMP)、调节集合与调节比率(AC/A)、远、近水平眼位、三级视功能、小瞳验光及散瞳验光,每次记录测量数据。训练组儿童行翻转拍训练,每日2次,每次15 min,追踪观测时间15个月。结果在正常视力儿童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调节异常情况,训练组7人近视,对照组15人近视(χ~2=4.13, 0.025P0.05),两组近视率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训练组15个月眼轴增长0.249 mm±0.22 mm,对照组15个月眼轴增长0.346mm±0.22mm (P=0.029),两组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训练组屈光度0.14±0.48 D,对照组屈光度-0.08±0.74 D,(P=0.015),两组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RA、BCC值在近视时、近视后均小于近视前(P=0.000,P=0.000),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常视力儿童中也存在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状态,在近视时、近视后调节功能减弱,表现为调节储备减少和调节滞后,调节滞后可能是近视的结果。翻转拍训练可改善和提高正常视力儿童的调节功能,有助于减缓眼轴增长,防止或延缓近视发生,可在学校儿童及青少年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岩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59-4160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验光仪查不同年龄段近视患儿调节幅度,经调节训练,调节幅度训练结果分布差异.方法:分析2 425眼6 ~12岁近视儿童不同年龄段分组,经过3个月调节幅度训练,综合验光仪检查分析后,调节幅度训练结果分布差异情况,其中1 906眼6~12岁近视儿童调节幅度提高至正常者近视增长情况.结果:6岁~组儿童调节幅度训练有效率高于8岁~组儿童,8岁~组儿童调节幅度训练有效率高于10岁~组儿童;近视患儿调节幅度提高至正常者,一年内近视增长<0.25 D者达80%以上.结论:近视儿童调节幅度训练总有效率达75%以上,而且年龄段越低,有效率越高,大多数近视患儿调节幅度提高至正常者一年内近视增长的幅度很小.延缓儿童近视进展,进行有效的调节幅度训练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周边近视性离焦镜片和渐变多焦点镜片对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12~14岁配戴周边近视性离焦镜片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11例(共222只眼),作为甲实验组;随机抽取12~14岁配戴渐变多焦点镜片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8例(共196只眼),作为乙实验组;随机抽取12~14岁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65例(共330只眼),作为对照组。戴镜一年后复查并对复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镜前三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后甲试验组近视屈光度人均增加(-0.67±0.25)°,乙试验组近视屈光度人均增加(-0.68±0.24)°,对照组近视屈光度人均增加(-0.80±0.26)°。甲试验组与对照组屈光度人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试验组与对照组屈光度人均增加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试验与乙试验组屈光度人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周边近视性离焦镜片和渐变多焦点镜片比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周边近视性离焦"镜片和渐变多焦点镜片对缓解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递法明对儿童近视屈光度进展的影响。方法 30例8~12岁儿童近视屈光度-4D~-6D之间,每季度服用1个月递法明,于6月、12月后观察其近视屈光度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口服递法明组儿童近视屈光度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递法明可以有效的降低儿童近视屈光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学龄前儿童近视流行病学现状及儿童用眼情况、用眼不良因素。方法 2017年1-12月抽取温州地区城区及农村共10所幼儿园的2 87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常规进行屈光度筛查,可疑近视及屈光度≤+2. 00D的儿童进一步散瞳检查明确诊断,确诊近视54例作为近视组,屈光度≤+2. 00D 50例作为对照组。总结温州地区学龄前儿童近视流行病学现状并比较两组儿童用眼情况(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每天看电子产品用眼时间、每晚睡眠时间)及用眼不良因素(近亲近视史、室内照明不足、读书写字姿势不端)。结果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为1. 88%(54/2 870)。两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用眼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3岁~、4岁~年龄段儿童的近亲近视史、室内照明不足、读书写字姿势不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5~6岁儿童近亲近视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温州地区学龄前儿童近视流行病学现状不容乐观,应坚持定期筛查工作,及早做好预防保健,并且对于近亲近视史儿童应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阿托品类散瞳药物预防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4.00 D以下的青少年近视56例(112眼),根据治疗前屈光度分为-0.50 D~-2.00 D和-2.25 D~-4.00 D两组.1%阿托品点眼每日1次连用3周后改为复方托品酰胺(0.25%托品酰胺加三磷酸腺苷10 mg)眼水,每晚睡前点眼1次用药半年以上.检查随访视力、屈光度、调节力等.[结果]治疗半年后裸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的比率两组分别为73.43%和52.08%.屈光度下降-0.75 D±0.25 D的比率两组分别为75%和50%.治疗前后调节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品类散瞳药物点眼,通过抑制调节可以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尤其是-2.00D以下的低度近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近期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20例(430眼)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屈光度数将其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三组患者视力、术后屈光度数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0例患者术后视力裸眼视力明显提升,手术前后患者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随访半年发现A组、B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C组(P〈0.05)。术后A组、B组患者残余屈光度分布情况明显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0眼术后5眼主诉眩光,1眼欠矫-1.00 D,2眼过矫+1.50 D,3眼角膜瓣移,4眼高压眼,1眼视网膜脱落,8眼感染急性结膜炎,并未发生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尤其是12.00 D以下近视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有保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可以作为近视临床治疗的选择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屈光度近视眼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中央屈光力及眼轴长度的关系。方法  6 82只眼按屈光度分成 4组 :轻度 (- 1 0~ - 3 0D) ,中度 (- 3 2 5~ - 6 0D) ,高度 (- 6 2 5~ - 10 0D) ,超高度 (- 10 2 5D以上 )。利用A超、角膜地形图仪测定上述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中央屈光力及眼轴长度。结果 各组角膜中央厚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各组垂直径向与水平径向角膜屈光力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眼轴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随近视屈光度增加 ,角膜中央厚度不变 ,眼轴相应延长 ,角膜中央屈光力相对稳定 ,变化较小 ,眼轴长度的测定有助于近视程度与近视手术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分析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诊治的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1:1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中药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医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日钟阴阳方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3个月,判定治疗疗效,测定与记录患者的屈光度、眼压、远视力、眼轴长度等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两组治疗后的屈光度都低于治疗前(P<0.05),中药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眼压低于治疗前(P<0.05),中药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远视力、眼轴长度经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而言,中药组的远视力明显更高(P<0.05),中药组的眼轴长度增长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日钟阴阳方能有效低度青少年近视的屈光度,可持续降低眼压,使眼轴长度增长值减小,提高视力,从...  相似文献   

17.
曹晓青  张旭 《中国校医》2024,(1):58-60+64
目的 探讨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Flipper镜对中度近视患儿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中度近视患儿76例(140眼)的临床资料,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2眼)、观察组(68眼),每组3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0.01%阿托品滴眼液,观察组患儿接受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Flipper镜治疗。测定2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的屈光度、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瞳孔直径、眼压及调节灵敏度,并对比2组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6个月的屈光度均较治疗前降低,裸眼视力、瞳孔直径、调节灵敏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屈光度为(-2.20±0.64)D,对照组为(-2.83±0.70)D,观察组裸眼视力(0.75±0.10)、瞳孔直径(6.59±1.01)mm、调节灵敏度(18.42±3.11)cpm,对照组分别为(0.63±0.14)、(5.04±0.88)mm、(14.28±2.82)c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5、4.299、7.133、4.611,P均<0.001)。2组治疗前眼压水平(18.18±2.15)mmHg vs(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总胆红素/血清蛋白(B/A)比值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关系及其对患儿听觉及脑干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9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BAEP结果分为A组(BAEP正常组)72例,B组(仅脑干功能损伤组)58例,C组(仅听觉神经损伤)42例,D组(脑干及听觉神经均损伤)37例,对比各组总胆红素(TBIL)及B/A值,并探讨B/A值与BAEP的关系。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D组TBIL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B/A值显著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TBIL水平、B/A值显著升高(P<0.05)。与C组相比,D组TBIL水平、B/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BAEP相比,B组、C组、D组潜伏期V波及峰间期Ⅰ-Ⅴ、Ⅲ-Ⅴ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A值与BAEP关系密切,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神经毒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1月收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47例(62眼),依据患者眼轴长度分为A、B、C3组,其中A组(22眼)27.00~29.59mm,B组(20眼)29.60~32.19mm,C组(20眼)32.20~34.70mm。住院期间均采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白内障,并给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视力以及屈光度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7例患者术后柱镜、球镜屈光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均得到改善。最佳矫正视力≥0.5者56眼(90.3%),其中A组21眼(95.5%),B组18眼(90.0%),C组16眼(80.0%)。治疗及随访期间出现后囊破裂2眼,角膜水肿4眼,暂时性眼压升高4眼,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可有效解除光传导通路障碍,矫正屈光不正,显著改善患者视力,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赵兴转  单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92-1593
[目的]通过对经电脑验光确定双眼轻度近视的117名小学生,分别采用眼保健操、近视灵眼保健液和离子眼药水治疗,以观察近视灵眼保健液对轻度近视学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7名视力低下学生按屈光水平分成四个实验组进行观察。A组为眼保健操组,B组为近视灵眼保健液组,C组为离子眼药水组,D组为空白对照。进行了防治效果观察。采用计数资料统计方法计算有效率,采用计量资料统计方法计算屈光度增减值平均数。[结果]近视灵眼保健液防治有效率最高,经统计学检验与其它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视灵眼保健液对治疗轻度近视的小学生视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