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细胞因子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常规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采用粒巨噬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TNF),GM-CSF、IL-4、α干扰素(IFN-α)细胞因子组合将其诱导为DC,并分别负载SMMC7721细胞冻融抗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9天时细胞表面HLA-DR、CD1α、CD80、CD83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各组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检测各组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SMMC7721细胞株的杀伤率。结果第9天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其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但流式细胞仪显示IFN-α组DC其膜表面标志CD80、CD83、CD1a表达上调,在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方面,较TNF-α组DC效果明显。且IL-12分泌明显增加。在肝癌细胞株SMMC7221杀伤实验中,培养液中加入IFN-α后杀伤效应明显。结论与TNF-α相比,IFN-α诱导DC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其特异性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2.
TNF—α和IFN-α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细胞因子诱导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其功能活性的不同。方法常规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采用GM-CSWIL-4/TNFα、GM—CSWIL-4/细胞因子组合将其诱导为DC,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至第9天时其上清液中IL.12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9天时细胞表面HLA—DR、CD1α、CD80、CD83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各组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第9天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IFN—α组DC细胞形态均一,有明显突起,FACM显示IFN—α组DC其膜表面标志CD1α、CD80、CD83表达上调,在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方面,较TNF-α组DC效果明显。且IL-12分泌明显增加。结论与TNFα相比,IFN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诱导的DC功能。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蟾蜍灵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系膜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为对照组、LPS刺激组和蟾蜍灵组;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和凝胶图像吸光度分析系统检测蟾蜍灵刺激前后大鼠肾系膜细胞表达的TNF α及IL 1β的mRNA量;用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TNF α及IL 1β的含量。结果①LPS刺激组TNF α mRNA相对表达量(0.59±0.09)显著高于对照组(0.28±0.13)(P<0.01);蟾蜍灵组TNF α mRNA相对表达量(0.25±0.03)显著低于LPS刺激组(P<0.01)。②LPS刺激组IL 1β mRNA相对表达量(0.57±0.16)显著高于对照组(0.26±0.08)(P<0.01);蟾蜍灵组IL 1β mRNA相对表达量(0.30±0.04)显著低于LPS刺激组(P<0.01)。③LPS刺激组TNF α细胞因子表达量[(195.40±6.09 ) pg•mL 1]显著高于对照组[(97.93±8.44) pg•mL 1](P<0.01);蟾蜍灵组的TNF α细胞因子表达量[(108.39±8.81) pg•mL 1]显著低于LPS刺激组(P<0.01)。④LPS刺激组IL 1β细胞因子表达量[(168.65±12.80) pg•mL 1]显著高于对照组[(79.77±10.14) pg•mL 1](P<0.01);蟾蜍灵组的IL 1β细胞因子表达量[(98.75±6.95) pg•mL 1]显著低于LPS刺激组(P<0.01)。结论蟾蜍灵能显著抑制LPS刺激后的体外培养的大鼠肾系膜细胞分泌TNF α及IL 1β。  相似文献   

4.
张燕  李红岩 《河北医药》2012,34(24):3696-3698
目的探讨CD+4CD+25Treg细胞对肿瘤特异性CTL杀伤效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实验组1:DC与T细胞共同培养前删除CD+4CD+25Treg;实验组2:DC与T细胞共同培养后删除CD+4CD+25Treg;实验组3:DC与T细胞共同培养时不删除CD+4CD+25Treg;对照组:无DC诱导的T细胞。应用脾脏来源DC细胞诱导T细胞制备CTL,在CTL形成的不同时期采用MACS法删除CD+4CD+25Treg。应用MTT法检测不同组别CTL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2、IL-10含量变化。结果 3实验组CTL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及实验组2删除CD+4CD+25Treg的CTL杀伤率明显高于未删除的实验组3(P<0.05)。但CTL形成的不同时期删除CD+4CD+25Treg对CTL杀伤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删除CD+4CD+25Treg细胞可明显提高CTL的杀伤效果,是打破肿瘤免疫耐受机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成熟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建立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熟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 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 (PBM) ,加入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10 0 μg/L+重组白细胞介素 -4 (rh IL -4 ) 5 0 0 k U /L体外培养 14 d,并于培养结束前 1d加入或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 ) (10 0μg/L ) ,流式细胞仪测定树突状细胞 (DC)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 类分子、粘附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 ,分析其成熟度和激活度。结果  PBM经 GM-CSF+ rh IL-4诱导培养 14 d后 ,细胞成簇 ,表型为 CD83 2 2 .6%、CD865 5 .5 %、CD11c 3 6.1%、CD64 3 .2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R 13 .4% ;培养结束前 1d加入 TNF -α诱导后 ,细胞表型为 CD83 81.5 %、CD8699.3 %、CD11c 98.8%、CD64 3 .4%、HLA-DR 88.3 %。结论  GM-CSF +rh IL-4诱导 PB-M14 d,可获得大量不成熟的 DC,该体系有利于 DC扩增 ;培养结束前 1d加入 TNF-α,DC成熟度高 ,激活性好 ,适合于肿瘤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K562细胞诱导分化为树状突细胞(DC),并以K562-DC作为刺激细胞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观察其体外特异性抗肿瘤效应,对白血病细胞来源DC用于白血病免疫治疗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低浓度丙戊酸钠将K562细胞诱导分化为DC(K562-DC)。(2)DC的鉴定:①形态学:倒置显微镜(Olympus)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摄相。②免疫表型:PE结合的鼠抗人CD1a、HLADR、CD83、CD80及CD86单抗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表面标志。③功能鉴定:采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3)MTT杀伤实验检测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1)丙戊酸钠(VPA)培养第7天时,细胞均匀分散,变形,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细胞表面可见多个突起,且具有刺状突起的细胞数量较前增多。(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的K562DC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发现丙戊酸钠(VPA)诱导的K562DC各表面标志的表达,与K562细胞相比均明显上调(P<0.05)。(3)丙戊酸钠(VPA)诱导的K562DC具有较强的诱导CTL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且随效靶比例增高而增强,并显著高于未负载肿瘤可溶性抗原的DC及单纯T细胞组(P<0.05)。结论以K562细胞为靶细胞,观察VPA对K562细胞诱导向树突状细胞分化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证实,VPA可以诱导K562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而且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呈递功能和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杀伤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欧阳建  杨芳  陈兵  杨永公  田婕 《江苏医药》2000,26(10):787-78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2 (IL 2 )激活的骨髓 (ABM )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方法 取恶性血液病缓解期患者骨髓 ,分离单个核细胞 (MNC) ,与IL 2共同孵育后 ,测定CD3-CD86 、CD2 8 、CD8 CD2 8 、CD3-CD16 /CD5 6 的细胞比例及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干扰素γ(IFN γ)的含量。结果  (1)培养 72小时后 ,实验组CD3-CD86 细胞、CD2 8 细胞、NK细胞比例及上清中TNF α和IFN γ的含量均比对照组增高 (P <0 0 5 )。 (2 )培养 1周后 ,实验组CD3-CD86 比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CD2 8 细胞、NK细胞比例、CD8 CD2 8 均增高 (P <0 0 5 )。结论  (1)ABM中CD3-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明显增加 ,与ABM中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生成有关。 (2 )ABM中活化B细胞、NK细胞、CTLs、TNF α和IFN γ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ABM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傅晋翔  施小凤  黄海雯  李军  陈萍  孙谕 《江苏医药》2004,30(10):740-742,i002
目的 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患者骨髓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含量变化、分泌的细胞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检测骨髓TNF α水平 ,多色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膜型、胞浆内TNF α含量 ;纯化T细胞经植物凝血素 (PHA)、Flt3配体 (FL)及白介素 2 (IL 2 )激发后培养上清中TNF α水平 ;T辅助细胞 (Th)亚群改变。结果 AA患者骨髓中TNF α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P <0 0 5 ,且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呈负相关 (r=0 78,P <0 0 5 )。患者骨髓T细胞无膜型TNF α及受体表达 ,CD4 + 和CD8+ 细胞胞浆中TNF α含量显著增加 ,但两者无差别 ;淋巴细胞经PHA、FL及IL 2激发后培养上清中TNF α水平升高 ,尤以PHA的作用最为显著 ;AA患者骨髓中T细胞极化异常 ,Th1细胞比例增多 ,Th1/Th2增高。结论 AA患者淋巴细胞极化异常 ,Th1细胞比例增多 ,骨髓中T细胞胞浆中TNF α含量显著增多是AA骨髓衰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白介素4(IL 4)、 胎牛血清及有或无紫杉醇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CD1a、CD86、HLA 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细胞因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紫杉醇处理的DC表面CD1a、CD86、HLA DR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下降(均P<0.01),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均P<0.05),凋亡细胞数增加(均P<0.01);MLR中细胞因子(IL 10、IL 12、TNF α)浓度降低(均P<0.01)。结论紫杉醇对DC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是其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脂多糖 (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 (AM )p38蛋白激酶活化及抗炎药物地塞米松 (DEX)和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对其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设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DEX或NAC干预组 ,共 4组。分别采用Western印迹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AM核提取物 p38蛋白激酶和细胞培养上清TNF α、IL 8含量。 结果 LPS刺激组核蛋白提取物p38蛋白激酶和细胞培养上清TNF α、IL 8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P <0 0 1 )。DEX组和NAC组虽较正常对照组高 ,但均低于LPS刺激组 (P <0 0 1 )。核提取物 p38蛋白激酶和细胞培养上清TNF α、IL 8含量之间分别呈正相关 (r =0 754、0 62 5 ,P <0 0 1 )。结论 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 p38蛋白激酶活化 ,进而导致TNF α、IL 8表达增多 ;DEX和NAC可能通过抑制 p38活化而减少炎性介质TNF α、IL 8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 (PBSC)悬液中单核细胞和造血干/祖细胞分别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 (DC)的特性 ,探讨临床应用PBSC悬液诱导DC的前景。方法 健康供者经G CSF动员后采集PBSC ,分两种方法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①贴壁细胞 (单核细胞 )经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细胞介素 4 (IL 4 )培养 2周 ,培养结束前 4 8、2 4h分别加入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布雷菲德菌素 (brefeldinA ,BFA ) ;②非贴壁细胞 (含CD34+细胞 ) ,加入Flt3Ligand(FL) +干细胞因子 (SCF) +GM CSF +IL 4培养 1周 ,再按前一种方法继续培养 2周。培养结束后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和胞质 (c)IL 10 +(PE标记 )、cIL 12 (P4 0 ) +(TC标记 )细胞。结果 新鲜标本含CD14 +细胞 ( 18 4± 8 6 ) % ,CD34+细胞 ( 0 9± 0 4 ) %。以PBSC悬液中的 2× 10 6单个核细胞为起始细胞 ,前一种培养方法获得 ( 1 6± 0 6 )× 10 5细胞 ,细胞表型 :CD11c+( 97 3± 5 2 ) % ,CD86 +( 88 2± 6 8) % ,CD83+( 5 9 6± 8 4 ) % ,HLA DR+( 96 5± 7 1) % ,CD1a+( 36 6±7 5 ) % ,cIL 12 (P4 0 ) +( 15 9± 5 1) % ,cIL 10 +( 1 2± 0 4 ) % ;后一种培养方法获得 ( 1 2± 0 4 )× 10 6细胞 ,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12.
苟连平  秦俭  吕湛  凡瞿明  冯静 《医药导报》2008,27(9):1031-1033
[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白细胞介素6(IL 6)水平及洛伐他汀干预TNF α、IL 6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例,健康自愿者22例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后,①脂多糖刺激PBMC分泌TNF α、IL 6;②洛伐他汀干预PBMC。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 α、IL 6水平。结果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BMC分泌TNF α、IL 6水平高于血压正常者PBMC分泌TNF α、IL 6水平(P<0.05);②脂多糖刺激后两组TNF α、IL 6均较自发分泌时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多糖刺激PBMC分泌TNF α、IL 6增加(P<0.05);③洛伐他汀干预后,两组均明显较脂多糖刺激和自发分泌时的TNF α、IL 6少(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BMC处于炎症激活状态,炎症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洛伐他汀可以减轻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建立负载人肺腺癌细胞株GLC-82可溶性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探讨应用DC疫苗的致敏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CTL)体外杀瘤细胞的可行性和实验条件,为后期l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用定量摩尔氯化钾提取法获得人肺腺癌细胞GLC-82的可溶性抗原多肽(TSA),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用GM-CSF、白细胞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α体外诱导扩增并鉴定获取DC,构建DC疫苗;利用DC疫苗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肺癌细胞抗原的特异性CTL的可行性及MTT法检测该CTL对GLC-82、肺癌CALU-6和人红白血病K 562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人PBMC体外经7d诱导出的DC,经形态学、免疫组化证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特性;负载GLC-82抗原的DC疫苗能有效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CTL,最适浓度为1:10;诱导活化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经肿瘤抗原致敏的组.结论 诱导培养人外周血PBMC中的Mo可获取大量DC,诱导出的DC功能较强,适宜临床应用;DC疫苗能强烈刺激初始型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产生CD 8+表达增加的CTL;激活的CTL对肺癌靶细胞发挥高效而特异的细胞毒效应,对非肺组织瘤靶细胞也具有非特异性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树突状细胞(DC)融合肝癌细胞(HCC)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的作用.方法 应用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聚乙二醇融合DC与肝癌细胞HerG2,MTT法测定融合细胞(HerG2/DC)刺激T淋巴细胞增生、分化能力,细胞毒性实验检测HerG2/DC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HerG2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 融合细胞HerG2/DC刺激T淋巴细胞增值能力明显提高,HerG2/DC活化的CTL对HerG2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人树突状细胞融合肝癌细胞可有效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抗肝癌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脐血(CB)及外周血(P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DC)的产量;并将此DC负载白血病抗原,检测两者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取CB及健康成人PB各8份,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MNCs,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在培养第5天,加入HL-60细胞经反复冻融提取的抗原,致敏DC。培养过程中,观察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表型。培养第12天收获成熟DC,CB组分别与8例PB来源T淋巴细胞共培养;PB组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产生白血病特异性CTL,乳酸脱氢酶法(LDH法)测定溶靶细胞活性。结果:(1)CB与PB来源DC均表现出成熟DC典型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2组DC相关分化抗原CD1a、CD83、CD86、CD80和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DR(HLA-DR)的表达较培养前增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B组DC产量高于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以白血病抗原冲击的DC所刺激的T淋巴细胞对白血病靶细胞显示出明显的杀伤活性,按照各效靶比进行两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细胞因子体外诱导CB及PB来源MNCs均能产生大量成熟DC,且功能相同;前者DC产量更高,来源丰富,可能成为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中DC的丰富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EB病毒潜伏膜蛋白重组腺病毒(rAd-EBV-LMP2)转染的冻融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抗肿瘤活性。方法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扩增培养为成熟DC,液氮冻存;rAd-LMP2重组腺病毒转染冻融DC制备疫苗。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DC疫苗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以及诱导的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rAd-LMP2转染的冻融DC疫苗具有形态迥异、多突起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其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能诱导高效的CTL活性(P<0.01),与新鲜DC疫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d-LMP2转染冻融DC疫苗在体外能激发较强的EBV-LMP2特异性的功能性CTL,为EBV相关的鼻咽癌(NPC)的免疫治疗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7.
周平  石庆之  华建媛  贺文凤 《江西医药》2009,44(10):958-961,1017
目的研究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SPA)致敏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在裸鼠体内、外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效应,为白血病DC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DC,经形态、表型及功能综合鉴定。用纳米粒包裹白血病细胞SPA并致敏DC,在体外诱导出特异性CTL,用MTT法测定其活性。另分别将HL-60细胞与淋巴细胞(LC)或与CTL同时注入裸鼠体内,通过肿瘤体积、成瘤时间、肿瘤抑制率等对比各组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结果(1)培养的DC具有DC的形态特征并高表达CD1a、CD83。(2)MTT法测定各组CTL活性,发现A1组较A2组和A3组、B1组较B2组和B3组有明显差异(均P〈0.05)。A3组及B3组CTL活性最高,A2组及B2组活性次之。(3)在裸鼠体内实验中,1组与2组、3组的肿瘤体积及成瘤天数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与3组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与3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50.70±13.74)%和(52.29±13.68)%。结论在体外实验用白血病细胞SPA及纳米粒包裹的SPA致敏DC,均能可介导较强的CTL作用,且纳米粒包裹SPA组的CTL活性更高。用白血病细胞SPA及纳米粒包裹的SPA致敏的DC在裸鼠体内同样可诱导出较强的CTL作用,表现为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成瘤天数也明显晚于对照组,但纳米粒包裹SPA致敏DC组在体内试验中未显示出更强的抑瘤活性。通过DC介导特异性的CTL可有效的抑制白血病细胞,是一种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清IL-6、TNF-α、I FN-γ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干扰素γ(IFN γ)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气道炎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对COPD(COPD组 )、肺气肿、COPD合并肺心病 (肺心病组 )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 6、TNF α、IFN γ进行测定。结果 :肺心病组和COPD组血清IL 6、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5) ,血清IFN 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5)。且2组患者血清IL 6与TNF α呈正相关 (P<0 05) ;肺心病组血清IL 6、TNF α水平均高于COPD组 ,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吸烟组IL 6、TNF α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 (P<0 05)。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与IFN γ呈负相关 (P<0 05) ,与TNF α呈正相关 (P<0 05)。结论 :IL 6、TNF α、IFN γ参与COPD患者气道炎症反应 ,吸烟可加快COPD气道炎症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多抗甲素对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多抗甲素(polyactin A,PA)对脐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扩增、成熟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加有PA、GM-CSF+TNF-α+IL-4(GTI)及GTI+PA(GTIP)的RPMI-1640培养液体外诱导培养脐血单核细胞,培养d7,Eli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细胞CD1a、CD83、HLA-DR、CD34抗原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PA组、GTI组及GTIP组均有一定数量的典型DC,电镜观察该细胞表面有大量粗细不等的树枝状突起;PA组CD1a+、CD83+细胞比例分别达19·63%±3·61%、14·52%±5·79%,高于对照组(即单纯培养液组);GTIP组CD1a+细胞比例升高最明显,高于GTI组。结论PA不仅能促进脐血DC体外扩增、成熟,还能协同GM-CSF、TNF-α、IL-4促进DC生成,PA是一种实用的DC活化剂。  相似文献   

20.
李丽  刘宝瑞  钱晓萍 《江苏医药》2008,34(1):53-55,I0005
目的 探讨从健康人外周血中体外诱导培养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再用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后加入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培养6 d后分组:Ⅰ组为对照组,仅含上述细胞因子;Ⅱ组加入多聚次黄嘌呤胞嘧啶核苷酸(Poly I∶C);Ⅲ组加入钙离子载体(CI)A23187;Ⅳ组加入Poly I∶C和CI A23187.第8天收获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T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Ⅳ组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典型DC特征,荧光激活细胞分离器(FACS)检测高表达CD83、CD80、CD86和CD40;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表明Ⅳ组细胞具有较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 PBMC体外经过细胞因子序贯、联合诱导培养能够获得大量功能成熟的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