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曲面体层X线摄片测量,对男女两组共46例无牙颌患者下颌角皮质骨厚度与剩余牙槽嵴高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下颌角皮质骨厚度与剩余牙槽嵴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男女两组均为P<0.01);男性组下颌角皮质骨厚度及剩余牙槽嵴高度虽均大于女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该结果提示全身性因素对剩余牙槽嵴吸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无牙下颌角大小与其皮质骨厚度和剩余牙槽骨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无牙下颌角角度的变化 ,探讨其角度与性别、年龄、下颌角骨皮质厚度、剩余牙槽骨高度及无牙颌时间的关系。方法 年轻有牙组 131例 ,女性 6 8例 ,男性 6 3例 (平均年龄 2 7岁 ) ,年长有牙组 97例 ,女性 5 9例 ,男性 38例 (平均年龄 6 5岁 ) ,老年无牙颌组 12 8例 (平均年龄 80岁 ,76岁者 5 8例 ,81岁者 39例 ,86岁 31例 )。 3组共拍摄 35 6张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曲面断层片下颌角角度、无牙下颌角区骨皮质厚度和剩余牙槽骨高度。用调查问卷收集无牙颌患者的病史资料。结果 年轻有牙组和年长有牙组的下颌角大小差异无显著性 ,但两组男性下颌角均小于女性下颌角 (P <0 0 5 ,P <0 0 0 1)。老年无牙颌组下颌角为 12 8 4 °± 6 6 °,大于年长有牙组 ( 12 2 8°± 6 6 °) ,二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76岁无牙女性组 ,下颌角的大小与下颌角区骨皮质厚度呈负相关 (P <0 0 1) ;无牙颌男性和女性下颌角大小均与剩余牙槽骨平均高度呈负相关 (P <0 0 1)。无牙下颌角角度与无牙颌时间无关。结论 无牙患者较有牙者下颌角增大以及剩余牙槽骨越低下颌角越大的结果说明 ,自然牙列和全口义齿的咀嚼功能可能对下颌角的角度有显著影响。无牙下颌角的大小与其骨皮质厚度的显著关系提示 ,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影像。测量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上颌窦底高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实验组颧牙槽嵴区域均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骨宽度最大,且每层的5个测量值均表现为随测量点向颅方移动骨宽度值逐渐减小。两实验组各层颧牙槽嵴区骨宽度与窦底高度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成年人组各位置骨宽度平均值及皮质骨厚度平均值均较青少年组相应位置大。颧牙槽嵴区骨宽度随窦底高度增大而增大。2组样本上颌窦个体差异均非常大,植入微种植体前需拍摄CBCT以确定是否满足植入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葛根素对鼠拔牙后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影响作用。方法制作大鼠下颌中切牙缺失模型,于剩余牙槽嵴的粘膜下注射葛根素,用X线片测量大鼠相对剩余牙槽嵴高度和骨密度值,HE染色观察不同时期剩余牙槽嵴的组织学形态改变。结果实验组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除一周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剩余牙槽嵴光密度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大鼠剩余牙槽嵴表面的成骨质量较对照组高,骨吸收程度较对照组少。结论将葛根素注射于拔牙窝周围能够抑制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并保存牙槽嵴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了下颌角点皮质骨的厚度和下颌骨联合部皮质髓质骨的比例与剩余牙槽嵴吸收(RRR)率的关系。另对下颌角处皮质骨厚度在X线全景片和头颅侧位片两种方法中测量值进行了比较。材料和方法抽样调查了82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53例),年龄30~82岁,平均50.5岁,失牙期2个月至53年,平均18年。资料记录包括所有拟作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探查微种植钉合适的植入位点及植入角度范围,为正畸治疗在顴牙槽嵴处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放射线科行锥形束CT扫描的40例成人患者,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处距牙槽嵴顶6、8、10mm三水平,各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45°、60°、70°角时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结果:3个水平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在所有颊侧骨皮质厚度测量项目中以距牙槽嵴顶6mm点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70°角时最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60°角时顴牙槽嵴颊腭向最大骨厚度均较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3个角度的颊侧骨皮质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40例中有4例(占10%)上颌窦底与上颌第一、二磨牙牙根紧邻。左右对称指标相互比较无差异。结论: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为正畸治疗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讨甲状旁腺素与无牙颌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关系。方法通过配对,选择20例女性无牙颌患者分为牙槽嵴萎缩组和丰满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测定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浓度,并测量下颌角度质骨厚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对成人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不同骨面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以及不同位点间骨皮质密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成人患者螺旋 CT 图像60例(男28例,女32例)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下颌平面角( FH-MP) 的大小分为低角、均角、高角3组,分别测量上颌左侧颧牙槽嵴区不同层面基准线上方13、15、17 mm处的骨皮质密度,采用 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颧牙槽嵴区骨密度在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低角组[(1331.65±185.70) HU]的骨密度最高,高角组[(1245.62±207.63) HU]最低;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组的不同位点之间骨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骨密度的集中区域是,高角组位于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层面,均角组位于近、远中颊根之间,低角组位于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层面。结论 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的密度以及位点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成人选择微种植支抗钉的适宜部位,保证正畸治疗中支抗钉的稳定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CBCT影像观察统计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的发生率、直径,与剩余牙槽骨、上颌窦外侧壁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种植科要求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172名,拍摄CBCT测量其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直径,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剩余牙槽嵴高度,骨孔下缘至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对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选172名患者中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的发现率为53.3%(112/210).骨孔的平均直径为(1.27±0.36)mm;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平均值为(1.81±0.55)mm;剩余牙槽嵴高度平均值为(7.85±3.09)mm;骨孔下缘距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均值为(17.49±3.64)mm.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对骨孔直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间距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显著正相关,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直径与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显著正相关.结论CBCT在检测牙槽上颌窦动脉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能为手术中避免血管出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CBCT测量临床上微螺钉通常植入的根间间隙区颊侧皮质骨的厚度. 方法:收集200例锥束CT(CBCT)图像(上下颌各100例). 在距牙槽嵴下方6 mm水平,测量自尖牙到第一磨牙根间间隙区近中、中点和远中皮质骨厚度. 结果:邻牙间中点的皮质骨厚度明显小于牙旁的皮质骨厚度(P<0.001). 皮质骨厚度<1 mm比例最高的位置(20%)在下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间中点.皮质骨厚度>1.5 mm比例最高的位置(50%)在下颌邻近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中点的远中). 结论:邻牙间中点位置的皮质骨厚度明显小于邻近牙根区域皮质骨厚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骨形成蛋白、固定化凝血酶、头孢哌酮钠为主药,水溶性壳聚糖为主要膜材,制备复方骨形成蛋白牙槽生物黏附膜,植入大鼠牙槽窝观察其对拔牙后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单纯壳聚糖组、对照组),在拔除大鼠下颌切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膜、单纯壳聚糖及空白对照。3组动物于植入后3、6、9周时处死,切取下颌骨,用软X线机检查剩余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测定骨密度值、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牙槽窝成骨情况。结果:植入后3、6、9周时实验组剩余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和骨密度值均高于单纯壳聚糖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牙槽窝成骨情况优于单纯壳聚糖组及对照组。结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膜处方组成合理,是预防剩余牙槽骨吸收的有效方法之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小于4 mm的牙槽嵴种植外科方案。方法 回顾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上颌窦提升术病例,测量患者CBCT,归纳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小于4 mm时的种植外科方案。对4 mm≤RBH <10 mm和RBH <4 mm的种植体脱落率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种植体409颗,其中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小于4mm的种植体127颗。根据牙槽嵴特征将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小于4 mm的牙槽嵴种植外科方案归纳为A、B1、B2、C四类,术后1~5年种植体累计脱落率为4.72%,总计发生各类并发症19例。结论将上颌后牙区牙槽嵴特征与对应外科方案归纳成图表,为RBH小于4 mm牙槽嵴的种植外科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年女性患者的下颌体截面的高度和宽度以及下颌体皮质骨厚度,确定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体形态结构的特点及差异。方法选取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女性患者64例,年龄19~40岁,均行CBCT扫描,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3组,其中低角组14例,均角组31例,高角组19例。测量其下颌体形态,包括下颌体截面高度、宽度及其皮质骨厚度。使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体形态结构的特点及差异。结果高角组下颌体截面高度在下颌联合部较低角组大,但低角组在磨牙段较高角组大(P<0.05)。低角组的下颌体截面上1/3宽度在前牙和前磨牙段较高角组宽,而下1/3宽度在下颌联合部、侧切牙段较高角组宽(P<0.05)。除前磨牙段以外,低角组的下颌基底部皮质骨厚度较高角组明显增厚(P<0.05);低角组颊侧上1/3皮质骨厚度在尖牙、前磨牙以及磨牙段均较高角组厚(P<0.05),而下1/3皮质骨厚度只在尖牙和第二磨牙段较高角组厚(P<0.05);低角组舌侧下1/3皮质骨厚度在下颌联合部较高角组厚(P<0.05),而上1/3皮质骨厚度在前磨牙与磨牙段均较高角组厚(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下颌体截面高度和宽度的差别较下颌体皮质骨厚度的差别明显;下颌体截面高度从前牙段向磨牙段逐渐减小;低角组的下颌体截面宽度较其他两组宽大;下颌体皮质骨厚度从低角、均角到高角组依次变薄。  相似文献   

14.
上颌后牙区由于拔牙后骨吸收导致牙槽嵴高度降低常需要上颌窦提升,传统观念认为骨高度4 mm以下的后牙区无法使用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由于不使用骨材料上颌窦提升的成功以及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的优势,近年不断有学者挑战低剩余骨高度的不植骨经牙槽嵴提升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旨在对剩余骨高度<4 mm不植骨进行上颌窦经牙槽嵴提升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下颌后牙区牙槽嵴萎缩是种植修复应用中的一大挑战。这一组病例的目的在于评估在种植体植入之前利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无细胞胶原海绵(rhBMP-2/ACS)和钛网增加下颌后牙区萎缩的牙槽嵴骨量的效果。这组病例包括5个在下颔后牙区缺乏足够骨量的种植病例。用rhBMP-2和少量骨替代物进行剩余牙槽嵴的骨增量手术,用钛网来保护种植位点。种植体在经过6个月的愈合期后植入,术区牙槽嵴愈合过程正常。所有种植位点均无需进一步增加骨量即可直接植入种植体。10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整合,并单冠修复。这组病例证明在下颌后牙区萎缩的牙槽嵴上利用rhBMP-2/ACS联合钛网来增加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包括操作简便、无需取骨、减少了并发症以及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应用下颌隆突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供骨源进行牙槽嵴增量和上颌窦提升植骨.使种植体获得理想的植入位置。1例伴有双侧下颌舌侧隆突患者需要修复缺失的上颌磨牙和下颌前磨牙。两个缺失牙区域的牙槽嵴均存在骨量不足,种植前需要进行骨移植。下颌隆突被用于下颌牙槽嵴的侧方增量以及为增加上颌牙槽嵴垂直高度而进行的上颔窦提升。植骨术后6个月,两个植骨区均可见足够的新骨形成。植骨区新形成的骨质形态与正常骨质相一致。种植体成功植入并负重,美观和功能得到恢复。通过本病例的观察,下颌隆突可用于牙槽嵴增量和上颌窦提升。但是下颌隆突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供骨源,其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下牙槽神经移位术在萎缩下颌骨后牙种植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牙槽神经移位术在萎缩下颌骨后牙种植体中的应用李祖兵综述周肇茂校阅牙拔除后牙槽嵴的高度呈进行性丧失。骨的吸收于近中方向持续进行,且从中度萎缩发展到严重下颌骨萎缩[1]。牙槽嵴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骨高度吸收特别明显,但下颌管以下区域的骨吸收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龄组牙槽嵴裂植骨术后牙槽嵴高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在不同年龄阶段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术后植入骨的变化情况。方法:根据牙槽嵴裂患者裂隙侧尖牙萌出情况,将其分为A、B两组,通过牙槽嵴裂植骨术后临床随访和拍摄X线,追踪观察植骨区牙槽嵴高度的变化。结果:尖牙萌出前植骨优于尖牙萌出后植骨,术后正畸可增高牙槽嵴的高度。结论:牙萌出可增高牙槽嵴裂患者植骨术后牙槽嵴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姚军  胡敏  谢旻  马良 《口腔医学》2005,25(1):6-8
目的 比较不同截骨方式对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增高牙槽嵴的影响。方法  10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 3组。Ⅰ组截骨时保留舌侧部分骨皮质 ,Ⅱ组完全截骨 ,使用牵张器增高牙槽嵴 ;Ⅲ组为内固定器对照组。各组动物下颌骨左侧为实验侧 ,右侧为空白对照侧。连续测量术区颌骨高度 ,摄X线片 ,3个月后处死动物 ,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Ⅰ、Ⅱ组牙槽嵴均增高 ,3个月时牵张区骨密度与周围牙槽骨接近。Ⅱ组比Ⅰ组初始牵张间隙大 ,增高高度大 ,但牵张区颊舌侧均有较明显凹陷 ,而Ⅰ组牵张区形态接近正常颌骨。结论 采用保留舌侧部分骨皮质的不完全截骨方式 ,更适于使用记忆合金牵张器的牙槽嵴增高术  相似文献   

20.
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预防剩余牙槽嵴吸收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骨形成蛋白牛物复合物植入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用于预防牙槽嵴吸收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壳聚糖组、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组,18只/组;制备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及单纯壳聚糖复合物,分别植入对应组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内;3组动物于3、6、9周每组每次处死6只,切取下颌骨,用软X线机配备Image-Pro Plus软件检查牙槽嵴相对高度,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测定骨密度值,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牙槽窝成骨.结果:3、6、9周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组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和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及单纯壳聚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9周病理切片显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组牙槽窝成骨优于对照组及单纯壳聚糖组.结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可用来预防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