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将在4~6 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很低,约在5%~60%。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复律治疗,这是避免发生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1]。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心脏骤停为内科最急症,其生存率很低,经及时抢救可能存活。根据不同情况,其生存率在5%~60%之间。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本例心脏骤停4次,呼吸停止6h,复苏成功且无后遗症,实属罕见。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徒手心肺复苏法(CPR)+体外无创心脏起博(NP)+经静脉临时心脏起博三者有机结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价值。方法将95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1(CRP+NP组)30例;对照组2(CRP+经静脉临时心脏起博组)30例;治疗组(CRP+NP+经静脉临时心脏起博)35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治疗。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然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35例中有32例(91.4%)复苏成功;对照组1中有16例(53.3%)复苏成功;对照组2中有19例(63.3%)复苏成功。结论 CRP和NP联合经静脉临时心脏起博是治疗心脏骤停的最佳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脏骤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可很快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骤停的一个主要原因,心电表现为心室纤颤、心室停顿,心电机械分离三种类型。其中心室纤颤最常见约占80%,现将我科抢救心脏骤停,经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救治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韩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758-3759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该组患者进行洗胃、胆碱酶复能的应用及使用抗胆碱药阿托品。结果 48例中毒患者中43例痊愈出院,5例死亡。结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彻底的洗胃,早期足量使用抗胆碱药阿托品,快速达到阿托品化以及胆碱酯酶复能剂的使用,抢救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48例心脏裂伤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心脏裂伤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作出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结果48例心脏裂伤患者中,治愈44例(91.7%),死亡4例(8.3%),其中失血性休克死亡2例,1例因术中心脏骤停死亡,1例因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对心脏裂伤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并及时开胸手术,解除心包填塞、修补心脏伤口、控制出血,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心脏骤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属于急危重症,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可很快死亡。为了提高急救与护理水平,笔者对41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外科手术中心脏骤停的原因以及实际抢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非外伤性胸外科手术中心脏骤停患者的实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于肺部手术4例,发生于食管手术3例。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其心脏骤停原因,以及临床抢救措施和抢救成效。结果经过积极处理,抢救成功7例,其中1例因术后再次出现心脏骤停死亡,抢救总成功率为85.71%。结论手术中良好的监护、平稳的麻醉,可预防和及早发现心脏骤停的发生。在心电干扰时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心脏骤停。在心脏骤停抢救中,中心静脉通路是最为有效、快捷的给药途径,而脑复苏成功的关键是维持脑灌注和持续心脏按压。对于合并基础病变、高龄、全身情况差的患者,在手术之前要加以调整,手术中加强监护,手术操作要轻柔,可以减少和预防胸外科手术中心脏骤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脏骤停的救治成功经验.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12例急性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抢救过程的分析.结果 在对12例急性心脏骤停患者中,10例死亡,2例心肺复苏成功.结论 在急性心脏骤停的抢救过程中,时间是非常关键,及早的开放气道,心室颤动及早除颤,药物除颤无效或效果不佳者,应尽早进行电击除颤起搏.同时注意因长时间缺血缺氧引起脑细胞死亡而引起脑死亡.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作者认为电击除颤起搏在心脏复苏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心脏骤停(CA)是心脏急救中最紧迫的一种情况,如不及时抢救或措施不力则复苏的成功率大大降低。我院心内科于2008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抢救1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1.1诊断标准 1.1.1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心肌坏死的生化标志物典型性升高和逐渐降低(肌钙蛋白)或迅速升高和下降(肌酸激酶同工酶),至少伴有下列一种情况:①心肌缺血症状;②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③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④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相应的建议。方法对本院急诊2011年1月~2012年5月108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肺复苏成功率就越低(P〈0.05);在5min内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5min的患者(P〈0.05);电除颤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除颤者(P〈0.05);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插管的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插管者(P〈0.05)。结论早期实施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和心肌的氧自由基表达与左心功能的变化,并探讨鸟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三组:假手术组(不进行窒息及心肺复苏,仅进行麻醉和气管切开插管、血管穿刺,S组);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mL.kg-1,C组);考察组(鸟司他丁5万U·kg-1,给药容积为4mL·kg-1,UTI组)。分别测定:(1)每只大鼠术前、心肺复苏后6h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厦下降速率(士LVdp/dt—max);(2)各组心肺复苏术后6h心肌组织SOD、MDA的表达。结果(1)C组、UTI组复苏术后6h血清SOD、±LVdp/dtmax较术前及S组降低(P-(0.05);C组、UTI组复苏后6h血清MDA高于术前及S组(P〈0.05)。(2)心肺复苏后6hS组、UTI组、C组间血清SoD、血清MDA、土LVdp/dt—max、心肌SOD、心肌MD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肺复苏后6h士LVdp/dt.max与心肌SOD水平呈正相关、与心肌MDA水平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鸟司他丁可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改善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实验大鼠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3.
朱国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30-431
目的分析ICU内影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20例心脏停搏并于我院行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与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分析患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原发病(P<0.05)、心脏停搏形式(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心脏停搏时间点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病、心脏停搏形式是影响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廖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5):663-664
目的 探讨球囊通气和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 选取施院前急救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50例,根据选用球囊面罩或者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分组,各25例.记录复苏成功率和建立通气时间.结果 球囊面罩组成功5例,死亡20例;气管插管组成功4例,死亡21例,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面罩组建立通气时间为(9.2±2.4)s,明显少于气管插管组(52.3±14.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大于85%,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有效通气,在院前急救中,应综合分析当时情况,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血宁辅助治疗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院外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抢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舒血宁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0%(P〈0.01)。结论舒血宁辅助治疗应用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中,能够有效提高其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和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对于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复苏的方法不同,186例心脏骤停患者被分为ACD-CPR和STD-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10、20和30min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24 h存活率及心电图(ECG)按压波形变化。结果ACD-CPR组10、20 min时SBP显著高于STD-CPR组(85.32±39.85 mmHgvs62.15±30.14 mmHg at 10 min,t=5.648,P〈0.001;73.56±36.58 mmHgvs2.39±25.73 mmHg at 20 min,t′=5.350,P〈0.001,respectively);自主循环恢复率(19[23.75%]of 80 vs 10[11.63%]of86,χ^2=4.224,P〈0.05)、24 h存活率(17[21.25%]of80vs8[9.30%]of86,χ^2=4.625,P〈0.05)亦显著高于STD-CPR组;另外,ECG按压波形变化方面,ACD-CPR自动按压ECG按压波形变化较规律,STD-CPR人工徒手按压按压波形变化不规则。结论ACD-CPR在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STD-CPR。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护士三人定位法在心肺复苏抢救配合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的176例心跳骤停的患者,观察组89例,采用普通的心肺复苏方式;对照组87例,采用护士三人定位法,进行心肺复苏。记录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89例患者复苏成功47例,对照组87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64例,对照组的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士三人定位法在心肺复苏抢救配合中效果明显,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并符合入选标准患者54例,依据复苏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分为初始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监测CPR过程中PET-CO2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初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复苏即刻PET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ETCO2水平在复苏开始后5、10min以及20min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TCO2水平与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患儿心跳呼吸骤停原因,探讨急诊心肺复苏特点及患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急诊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心跳呼吸骤停患儿100例,分析发病原因,比较呼吸及心跳骤停患儿预后情况。结果心跳呼吸骤停患儿主要诱发因素为呼吸性,心脏骤停患儿总存活率明显高于呼吸骤停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儿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在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将103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51例,另一组为肾上腺素联合垂体后叶素组(治疗组)52例。观察两组心肺复苏的有效率及存活率。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37%、62%,存活率分别为8%、25%。治疗组有效率及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肺复苏中,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