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旋转皮瓣修复头面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自2015年以来,收治头面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色素痣、血管瘤等切除后皮肤缺损的患者86例,应用旋转皮瓣修复,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在缺损邻近设计皮瓣,在合适层次分离皮瓣后修复创面。结果皮瓣成活良好,无一例有血运障碍,切口均良好愈合,局部组织无明显移位,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旋转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缺损,方法易于操作,美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应用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根据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大小、部位、形状及周围皮肤情况,于缺损邻近处设计皮瓣,将局部皮瓣用于创面修复,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面积范围为1.5cm×2.5cm~3.50cm×5.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均获得了良好的外形和功能恢复,无感染、血肿及皮瓣坏死发生;所有患者随访2~18个月,局部修复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色泽、质地匹配,切口瘢痕不明显,面部的轮廓形态及视觉效果良好,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保持局部皮肤色泽、质地一致性;其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可靠,是一种能够获得满意的面部形态和功能效果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谭昶  邓跃群  韩凌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1,12(3):58-58,60,F0004
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方法 根据缺损的面积、形态、部位,选择合适的各种局部皮瓣对92例面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92例皮瓣均成活,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术后皮瓣颜色、质地与缺损部位无明显差异,术后无器官的移位、变形,术后6个月切口不明显.结论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的较大缺损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筋膜皮瓣修复术在创伤性胫骨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创伤性胫骨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带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44例,其中常规皮瓣23例(未改良组),扩大皮瓣切取范围21例(改良组);带蒂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修复30例,其中改良组17例,未改良组13例;游离皮瓣修复24例。比较不同筋膜皮瓣修复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与未改良的带蒂腓肠肌内侧皮瓣修复术所用皮瓣平均面积分别为(201.3±23.5)cm2和(217.5±25.6)cm2,改良与未改良带蒂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修复术患者所用皮瓣平均面积分别为(186.3±47.6)cm2和(287.4±67.3)cm2,改良组所用皮瓣平均面积均明显小于未改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成活率、感染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 >0.05);游离皮瓣修复术组患者平均皮瓣面积明显大于带蒂皮瓣修复术组患者,且感染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扩大皮瓣切取范围的改良带蒂腓肠肌内侧与外侧头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所用皮瓣面积均小于未改良的修复术,而治疗成活率和感染率无差异。采用带蒂腓肠肌内侧与外侧头肌皮瓣修复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游离皮瓣修复术,并可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提高供体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对比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与传统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效果,及对患者美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手指皮肤缺损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游离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修复前后手功能、疼痛评分,修复效果及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前两组手功能、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观察组手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修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显著改善患者手指功能评分与疼痛评分,提高修复效果及患者对美容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接受特殊护理干预措施.综合判断两组患者手部外形、功能恢复情况,并调查两组患者对整个就医过程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患者手部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做好皮瓣术后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手术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整个就医过程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根据解剖部位的不同合理选用邻近皮瓣Ⅰ期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63例患者颜面部皮肤肿瘤在切除后,采用邻近皮瓣Ⅰ期修复皮肤缺损.有8种皮瓣被成功的设计和应用.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有155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缺损愈合满意,瘢痕隐匿,无明显面部畸形及色差.5例患者术后皮瓣远端表皮出现坏死.应用最多的是旋转皮瓣,其次是滑行推进皮瓣.结论 合理设计的邻近皮瓣修复面部较大皮肤缺损可获满意疗效和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旋转皮瓣应用在眼睑肿物切除术后患者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行眼睑肿物切除术后修复的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研究组分别给予90°、180°旋转皮瓣进行修复,比较两组修复前后的眼睑前层缺损面积,修复满意度,以及皮瓣存活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修复前,两组眼睑前层缺损面积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两组眼睑前层缺损面积较修复前均降低(P <0.05),且研究组眼睑前层缺损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研究组修复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修复总满意度为96.72%,与对照组的80.33%比较,明显较高(P<0.05)。研究组皮瓣存活率为98.36%,与对照组的96.7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与对照组的21.31%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 与90°旋转皮瓣进行修复相比较,眼睑肿物切除术后采用180°旋转皮瓣进行修复,可更有效缩小眼睑前层缺损面积,降低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的患者实行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02例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给予腹股沟皮瓣修复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对两组修复后的优良率、皮瓣存活率以及皮肤恢复评分、功能恢复评分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优良率和皮瓣存活率较高(χ~2=5.307,P0.05),皮肤恢复评分、功能恢复评分较好(t=8.099,10.166,P0.05);皮瓣存活率高(t=6.15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及前臂皮肤烧伤影响患者的外貌,给予腹股沟皮瓣修复可以显著提高皮瓣的存活率,促进皮肤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指固有动脉皮瓣与皮支链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皮支链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指固有动脉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指功能优良率及各项观察指标(皮瓣血运观察次数、颜色与周围皮肤相近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指功能优良率(96. 67%,29/30)与对照组(93. 33%,28/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 351,P 0. 05);在皮瓣血运观察次数、颜色与周围皮肤相近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指固有动脉皮瓣与皮支链皮瓣应用在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能够有效改善手指功能,但相较于皮支链皮瓣修复,指固有动脉皮瓣修复的皮瓣血运观察难度更低,颜色恢复更贴近周围皮肤,有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临床护理路径在卒中单元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卒中单元的应用效果,探讨卒中单元的规范化护理方案。方法:将31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158例和152例,对照组住普通病房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实验组住卒中单元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分别以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满意度以及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对比评价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首日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及出院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及护理相关并发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减少住院日,降低费用,改善医患关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联合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对并发梗阻性黄疸胰头癌病人术后机体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5例伴有黄疸的胰头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联合营养支持组(治疗组)45例,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5例、胆肠吻合术20例,对照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例、胆肠吻合术23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BI)、前清蛋白(PA)、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TBI、ALT均低于术前(t=17.402~79.547,P〈0.05),治疗组TBI下降比对照组快(t=-89.000,P〈0.05)。术后治疗组PA高于对照组(t=13.830,P〈0.05),两组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PA高于行胆肠吻合术病人,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对照组早于治疗组(t=71.500,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联合营养支持可明显促进并发梗阻性黄疸胰头癌病人术后机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朋辈心理辅导对本科护生专业态度的影响。方法培训15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并让其对50名本科护生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测量观察组护生培训前和培训后的专业态度。结果培训前后,护生在领导(t=5.95,P0.01)、灵活性(t=6.51,P0.01)、技能(t=6.80,P0.01)、满意度(t=8.24,P0.01)、沟通交流(t=0.64,P0.05)、自我概念总分(t=7.89,P0.01)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本科护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态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及其与时间窗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2次/d,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患者入组前、治疗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后24 h、48 h、72 h行头颅CT观察并记录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试验组NIHSS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χ2=5.70,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t分别=7.61、2.98,P均<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5)。试验组治疗后24 h、48 h、72 h头颅CT梗死面积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均有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33、3.67、4.18,P均<0.05),且试验组治疗后72 h与治疗前的CT梗死面积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 P<0.05)。将试验组按照发病时间分为发病24 h、48 h、72 h三组,三组治疗前NIHSS评分、CT梗死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3.05、2.98,P均>0.05);三组治疗后NIHSS评分、CT梗死面积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4.92、4.01,P均<0.05)。三组治疗后NIHSS评分、CT梗死面积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4、4.74、4.56;3.64、4.71、4.28,P均<0.05)。结论尽早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与评价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组为三组:0.9%氯化钠组(A组)、帕瑞昔布钠组(B组)和地佐辛+帕瑞昔布钠组(C组)。0.9%氯化钠注射液及帕瑞昔布钠针于术前15min静注。地佐辛针于手术结束前30min静注,均为单次注射。分别记录拔管后(T0)、术后2h(T2)、6h(T6)、12h(T12)72-24h(b)时点患者在静息和吞咽活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总体满意度评分及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术后Tn、T24时点上VAS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0.12、-0.90、-0.50、-1.36,P均〉0.05)。T2、T6、T12时点上VAS评分,B组和C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5.96、-3.12、3.92、2.98、4.98.-3.12、-2.47、2.75、-2.38、4.27、5.15、-2.94,P均〈0.05)。术后镇静评分结果:T2、T6和T12时点上C组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09、4.76、8.08、4.51、4.28、3.56,P均〈O.05)。睡眠质量:A组最差,B组-般,C组最好,三组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5)。三组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均为3例,三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C组的总体满意度高于B组和A组,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21、5.40、8.39,P均〈0.05)。结论术前单次使用帕瑞昔布钠可以降低甲状腺手术术后疼痛程度,而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能进-步增强镇痛效果.有效提高睡眠质量及明显改善患者对术后总体满意度的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DDD)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A组,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的变化。同时,将A组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者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组术后1年左房内径(LAD)较术前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和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3、4.20、6.37,P均<0.05);B组术后1年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3、0.78、1.16,P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组术前LA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7、0.35、1.32,P均>0.05),两组术后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6、4.62,P均<0.05),RVS组术后LAD、LVEDD、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5、0.14、0.48,P均>0.05);而RVA组术后LAD、LVEDD均较术前明显扩大,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t分别=2.20、3.13、4.31,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但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特点,观察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低T3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6例CHF伴低T3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服左甲状腺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组分为两个亚组,一组疗程2周,另一组疗程12周,比较两个亚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均<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和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同内径(LVDD)、心输出量(C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82、5.56、6.95;4.29、3.20、2.76,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游离三碘原氯酸(FT3)升高及基础代谢率(BMR)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74、16.98;18.39、14.89,P均<0.05),而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0、1.33;0.74、1.27,P均>0.05);两亚组患者LVEF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05),而FT3及B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0、2.63,P均<0.05)。结论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CHF伴低T3综合征患者有一定疗效,并选择适当疗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为患者的术后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将109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一般护理、膀胱冲洗护理、膀胱灌注化疗护理、术后并发症知识宣教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SF-36健康调查得表( SF-36)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价患者心理状态,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时间(26.1±7.8)个月。观察组术后复发率20.3%(12/59);对照组术后复发率18.0%(9/50),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7,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4%(15/59),对照组为30.0%(15/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01,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F-36量表生活质量总分为(596.1+113.4)分,高于对照组(512.4+10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6,P<0.05);SF-36量表中TH、RP、MH、VT、RE、SF6项的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96,5.028,5.137,5.918,7.009,6.402;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的SDS、SAS量表评分结果均低于本组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1,4.013;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DS、SA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5,4.202;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2%(55/59),高于对照组72.0%(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716,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制动式垫枕在预防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术后使用制动式垫枕,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比较两组乳腺癌术后皮下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患肢水肿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皮下引流总量为(276.59±163.10)ml,与对照组的(431.72±265.18)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3,P<0.01);观察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0.25%,对照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1,P<0.01);观察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0.25%,对照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1);两组患者患肢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2,P>0.05)。结论应用制动式垫枕能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引流量,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但预防患肢水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应激标志物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收缩性心力衰竭(SHF)与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鉴别意义。方法选择心力衰竭的患者115例,其中SHF组68例、DHF组47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间血浆Nt-pro-BNP、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三组患者的BNP、Nt-Pro-BNP和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157.34、189.98、102.23,P均<0.05),且SHF组和DHF组的BNP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67、31.02、22.67、31.82,P均<0.05),SHF组的BNP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DH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45、24.67,P均<0.05)。SHF组的LVEF水平明显低于DHF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7.56、23.59,P均<0.05),但DHF组和对照组的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9, P>0.05)。 BNP、Nt-pro-BNP鉴别DHF和SH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和0.77,BNP>150 pg/ml、Nt-pro-BNP>500 pg/ml作为界值的灵敏度分别为71.32%和74.58%,特异度为62.35%和73.28%。结论血浆BNP和Nt-pro-BNP对鉴别DHF和SHF可能有一定帮助,当心衰患者血清BNP>150 pg/ml、Nt-pro-BNP>500 pg/ml时,患者诊断为SHF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