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为以后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9例CD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9例CD按临床分型:局灶型6例(66.7%),多中心型3例(33.3%);按病理类型分:透明血管型6例(66.7%),浆细胞型3例(33.3%)。9例均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或取活检,并配合内科综合治疗,8例恢复良好,1例自动出院失访。结论 CD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最终靠病检确诊;临床分型以局灶型较多见,病理分型中透明血管型多见;手术为主,部分可需要联合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总结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82~2009年收治的16例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男女各8例,年龄19~52岁[(35.37±10.00)岁],均行手术治疗,另有2例分别行术前、术后放疗。随访10~318个月。结果术前确诊1例。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3例(HV型11例,PC型1例,Mix型1例),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3例(PC型1例,Mix型2例),所有病例术后均生存,其中13例局限型和2例多中心型CD术后无复发。1例多中心Mix型患者于术后第4年、第9年各复发1次,均再次手术治疗。结论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胸内局限型CD和部分多中心型CD经彻底手术可获治愈;部分胸内多中心型CD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辅助放射或其他综合治疗手段,但预后仍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病因。方法对31例CD进行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及分析。结果 31例CD病例中,22例为单中心型,9例为多中心型;透明血管型25例,浆细胞型3例,透明血管浆细胞混合型3例。本组病例中,发生于腹膜后者11例,该部位是CD的好发部位之一(35.5%)。31例中2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其中18例单中心型术后均未复发,9例多中心型中1例复发、1例死于心脏疾病。结论 CD较少见,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准确的临床病理分型,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单中心型CD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预后良好,多中心型CD治疗以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为主,预后较差,美罗华在多中心型CD治疗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颈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第三医院2000年至2012年确诊的5例颈部C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5例均经病理诊断为单中心型透明血管型CD。均行手术切除,随访12个月以上,仅1例在术后14个月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随访62个月无复发。结论:颈部CD多为单中心型透明血管型,病理切片检查是其主要诊断方法,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现状,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以声音嘶哑为首发症状的胸内多中心型CD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刺激性咳嗽、咳痰伴声音嘶哑入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透明血管型CD,临床分型为多中心型,术后予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C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大量研究证实人类疱疹病毒-8感染和白细胞介素6可能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有效治疗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分型、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2例均手术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术后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2年,肿物无复发。结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误诊率较高,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肿物是治疗局灶性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的有效方法,对于多中心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则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Castleman(CD)病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原因未明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为了提高对CD病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和误诊,本文报道1例多系统受累的多中心型CD病,并复习文献就CD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特点以及相应的诊治措施进行讨论。CD病的临床类型分为局灶型和多中心型(全身性),病理类型有透明血管型(HV型)、浆细胞型(PC型)。早期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滤泡内和滤泡间淋巴组织增生,滤泡周围的小淋巴细胞围绕滤泡中心呈环层状排列似葱皮样结构,滤泡间血管增生明显,有血管增生样玻璃样变,是透明血管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59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分为两组,单中心型组(47例)和多中心型组(12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中心型组和多中心型组平均年龄、男女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中心型患者多表现为无症状的单个淋巴结肿大,病理类型以透明血管型为主(83.0%),其中44例接受局灶切除手术,预后良好。多中心型患者多表现为全身多发浅表和(或)深部淋巴结肿大,更易出现B症状、乏力、肝脾肿大、贫血、血清球蛋白升高、低蛋白血症,以浆细胞型为主(50.0%),采用单纯化疗、手术联合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等方案,7例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为58.3%。结论单中心型Castleman病多表现为无症状的单个淋巴结肿大,手术切除效果好,预后佳;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临床症状相对复杂,预后较差,最佳治疗方案仍需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患者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术前诊断腹膜后肿瘤,成功行后腹腔镜下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周围粘连紧密,大小约6.5 cm×4.5 cm。术后病理提示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临床发病隐匿,多无临床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术前CT检查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为首选,预后良好。合适病例可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了解多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以全身症状腹胀、乏力、纳差等症状为首发表现,并有多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腹水表现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中病例2还合并有POEMS综合征,并给予了COP或CHOP+BLM等方案化疗,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有用的资料。结果:2例患者经淋巴结活检病理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透明血管型,病例2还合并有POEMS综合征。病例1经化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病例2无明显疗效。结论:多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临床非常少见,并发POEMS综合征者更少,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确诊需进行淋巴结病理检查。以COP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对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4年12月1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中位年龄28.5(7-73)岁;单中心型14例,其病理类型透明血管型占92.8%(13/14);多中心型2例,病理类型均为浆细胞型。16例患者均予以手术切除,中位随访时间55.5(2-150)个月。13例单中心型术后持续缓解,1例单中心患者术后60个月复发,其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结论:临床分型与病理类型影响患者预后。单中心型呈良性经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多中心型可稳定或进展,进展病例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自2003年6月起收治的8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astleman病临床分为局灶型(LCD)和多中心型(MCD),LCD多表现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并周围卫星病灶,而MCD表现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LCD7例行手术切除,MCD1例行手术活检,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明确诊断。LCD手术切除疗效好。结论手术切除是LCD的主要治疗手段,仔细分离、结扎血管及剔除淋巴滤泡是手术的关键。而对于MCD,手术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3.
4例Castleman病临床观察及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Castleman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例Castleman病因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19~45岁。临床分型:局灶型3例,多中心型1例。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4例。局灶型经手术均治愈。多中心型经干扰素及联合化疗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该病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确定。手术、化疗可控制本病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CD患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8例CD患者中,6例为局灶型,其中5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2例为多中心型,均为浆细胞型。CT检查8例,平扫5例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3例病灶内有小斑片状低密度。3例伴点、条状钙化。CT增强扫描5例透明血管型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血管,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中3例平扫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呈相对低密度改变,1例呈更高密度。3例浆细胞型中等均匀强化。MRI检查4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T2WI中央斑片状亮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一致。结论 CD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局灶型病例多为透明血管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中心型病理多为浆细胞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征,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17例为 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胸部11例,腹膜后5例,腹膜后及盆腔同时发生1例.临床分型为局灶型11例,多中心型6例.病理诊断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4例,混合型1例.CT平扫3例伴有钙化,其余病灶为等密度;增强扫描透明血管型病灶均有明显持续性强化,中间可有点状或条状低密度;浆细胞型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 Castleman病CT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agtleman病(CD)的临床及病理类型与各种合并症的关系,推测各种合并症的发病机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1977年以来共53例CD患者的临床特点,同时分析临床合并症与临床类型和病理类犁的关系.结果 53例CD患者中单中心型32例(60.4%),多中心型21例(39.6%);病理分型示透明血管型(HV)37例(69.8%),浆细胞型(PC)9例(17.0%),混合型(MIX)7例(13.2%).患者中32例有合并症,占60.4%.根据受累器官不同分为累及皮肤、内脏和血液系统.临床类型与某些合并症的发生密切相关,32例单中心型的主要合并症为副肿瘤性天疱疮(PNP)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21例多中心型的主要合并症为肾脏、血液改变.病理类型与合并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主要合并症为PNP和BO,浆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主要合并症为内脏和血液受累.合并PNP的C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分型均不同于其他CD.Kaplan-Meier分析显示:伴有合并症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患者(P=0.028).结论 CD患者的合并症与其临床、病理分型有关,合并PNP的CD患者应单独分型,有无合并症是影响CD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6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例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31岁,女性,因"发热1周"入院,伴乏力、咳嗽、腹胀等。体检多发淋巴结肿大;双下肺呼吸音低,叩诊浊音。胸部CT提示大量胸腔积液;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差。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DNA定量检测在正常范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左侧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学检查提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形态学呈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改变,确诊为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 结论及早完善HHV-8 DNA定量检测、免疫学相关指标、骨髓穿刺活检及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等,有助于对Castleman病早期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膜后巨淋巴结增殖症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病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30岁女性患者1例,因反复腹泻、右上腹胀2个月余,发现右侧腹膜后肿物20 d,于2011年8月22日入院。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手术3个月后,复查腹部CT、血常规、生化等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检查示病变为巨淋巴结增殖症,透明血管型。术后3个月患者门诊随访,恢复良好,复查腹部CT未见肿物复发,血常规、生化等检查均无异常。结论该病较为少见,病因尚不明确,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活检,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且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刘文辉  张忠云  梁月有  戴宇平 《新医学》2011,42(4):253-256,F0003
目的:探讨腹膜后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检索1987-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腹膜后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文献报道,统计分析35例腹膜后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报道作者收治的腹膜后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典型病例1例。结果:35例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在术前均诊断为"腹膜后肿块",行手术切除,多数肿瘤与周围无明显黏连、不侵犯重要器官或血管。术后病理确诊为巨淋巴结增生症。结论: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CT有特征表现,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完整切除可治愈局灶型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Castleman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20年11月经病理活检诊断为Castleman病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分为两组:单中心型组(UCD,n=20)和多中心型组(MCD,n=9),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病理学检查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CD组和MCD组平均年龄、男女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CD患者中透明血管型占比80.0%,浆细胞型占比20.0%;MCD患者中透明血管型占比33.3%;浆细胞型占比55.6%,混合型占比11.1%,两组病理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UCD患者常表现为无症状的单个淋巴结肿大,临床症状轻微;MCD患者表现为全身多发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MCD组乏力、脾大、浆膜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UCD组(P<0.05),同时,贫血、低蛋白血症、血沉升高、血清球蛋白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UCD组(P<0.05)。而两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异常、乳酸脱氢酶升高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