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儿9299例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倩照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3921-3921,3925
目的探讨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伤,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方法应用先进的瑞声达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Accuscreen听力筛查仪,对2008-01-2008-12在本院产科出生的9 299例活产儿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初次筛查未通过1 558例,占16.75%,其中双耳未通过有531例;复筛1 182例,复筛率为76%,复筛未通过有141例,复筛未通过率达12%,经反复交待追访,20例均到专科医院进行听力障碍确诊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结论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有效减少儿童永久性听力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与筛查人员相关的因素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方法利用手持式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对1 00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3 d后进行听力筛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筛1 000例,通过998例,未通过率为0.2%,2个月复筛确诊听力损失2例。结论耳声发射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但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因素较多,而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是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减少假阳性的要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3.
浅谈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浅谈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过程、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及诊疗程序。方法应用手持式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142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双耳均通过者1258例,占88.6%;一侧未通过者40例,占2.8%;双耳均未通过者20例,占1.4%;未复查者102例,占7.2%。经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一侧或双侧阈值大于30dBnHL有5例,占3.5‰。结论早期发现听力损伤患儿,以减低听力损伤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先天性听力障碍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1%~0.3%[1],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降低听力障碍对患儿带来的影响,对有效减少聋哑残疾起到重要作用。本资料通过2009-10-2010-10对1 158例新生儿听力初筛、复筛、诊断、干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基层医院做好听力筛查及聋儿早期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方法 应用瞬态耳声发射技术(TEO-AE)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的初筛与复筛.结果 新生儿听力筛查1614例(同期住院1662例)听力筛查率97.11%,2例诊断为听力障碍,听力障碍发生率1.33‰.结论 耳声发射技术是一种适用于临床的快速、简便、无创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可以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儿,尽早进行听力干预,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6.
彭丰  何梅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58-2859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佳时间,减少筛查假阳性的发生率。方法:3 653例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分为两组:出生后24 h(A组2 305例)和72 h(B组1 348例)分别进行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结果:A组筛查通过率为81.9%(1 888/2 305);B组筛查通过率为93.9%(1 266/1 348)。两组筛查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出生后72 h进行听力筛查可提高初筛通过率,减少复筛人数,节约筛查成本。  相似文献   

7.
2004-12卫生部向全国颁布[2004]439号文件[1],首次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我院从2005-02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至今,在工作中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逐渐规范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操作流程和转诊流程,进一步提高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质量,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通州地区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及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入住本院NICU的283例新生儿在病情稳定或出院前运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进行听力筛查的初筛,未通过者生后42 d左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转往上级医院,出生3个月后进行诊断检查.结果 283例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70.1%,初筛未通过83例.复筛实际人数64人,通过45人,通过率70.3%,复筛未通过19例.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早产儿为高危因素前三位.结论 高危新生儿是听力障碍的高发人群.应加强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工作,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减少听力障碍儿童数量,提高儿童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9.
杨芳  张丹  汤让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561-1562
【目的】通过对比出生后48~72h新生儿和出生30d婴儿听力筛查初筛和复筛的通过率,探讨儿童听力筛查的最佳时间。【方法】将本院2004年1~12月出生的新生儿3301例分为两组。A组:出生后48~72h进行听力筛查;B组:出生30d进行听力筛查。两组筛查未通过者,30d后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转诊听力诊断中心确诊。【结果】A组1236例,初筛通过率83.01%,复筛通过率90.48%,B组2065例,初筛通过率91.96%,复筛通过率69.88%(P〈0.01)。A组与B组转诊率分别为1.62%和2.42%。【结论】新生儿出生30d进行听力筛查通过率高于出生后48~72h进行听力筛查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模式的建立与程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iversalnewbornhearingscreen-ingUNHS)模式,获得佛山地区出生婴儿听力损失的基本资料。方法:选择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01-05-14/2002-12-25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在出院前接受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s,OAE)测试,通过者予出院;未通过者在出生42d复查OAE,仍未通过者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检查。所有ABR检查不通过者在3个月内接受全面的听力学诊断和评估,以确定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耳声发射测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结果:3244例新生儿中2910例(89.70%)初筛通过OAE测试,未通过测试的313例于生后42d复查OAE有309例通过。OAE测试总的通过率99.2%;接受ABR检查者共4例,3例未通过测试。经系统的听力学诊断与评估,此3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占受试对象的0.92‰;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高危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发生率(4.8‰,2/417)显著高于爱婴区未患病的新生(0.35‰,1/282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76,P<0.01)。结论:充分发挥保健机构特色建立OAE两步筛查、ABR初步诊断方案,对建立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模式,促进听力筛查工作的普遍开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关系,为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调查方式,对2007-2008年度与2009-2010年度该医院NICU所有出院新生儿分段进行调查。结果该医院NICU在4年内,共监测4 811例出院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01例、106例次,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2.10%、例次感染率为2.20%。新生儿出生体重≤1 000 g,日感染发生率为5.43‰;出生体重≥2 500g,日感染发生率为1.65‰。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越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低出生体重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早产儿进行视网膜病变(ROP)筛查,了解我院早产儿ROP的发病状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7年1~12月在我院出生的41例早产儿82只眼进行ROP的筛查。所有病儿检查前1h使用5g/L托吡卡胺和5g/L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滴眼液(美多丽)点双眼,每次1滴,共2次。瞳孔充分散大之后,用爱尔凯因表面麻醉,眼睑拉钩开睑,在暗室中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28D凸透镜观察眼底,并通过巩膜压迫器检查病儿周边视网膜情况。结果41例病儿有5例(8只眼)出现ROP,占12.2%。3例(5只眼)进行了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此3例病儿体质量均低于2000g,其中1例有吸氧史。随访5个月,病情均得到控制。本组其他病儿均观察至视网膜完全血管化。结论低体质量是早产儿ROP发生的重要因素。对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并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控制病变,降低早产儿的致盲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营养支持策略中的作用、用药安全性以及对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0例VLBWI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儿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或经口胃管给予)益生菌双歧四联活菌,每次0.25 g,每天2次,共2周。观察两组间足量喂养日龄、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监测记录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例数、临床表现及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每日摄入热量、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例数;记录每日体质量,计算其平均增长速度。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2,P〈0.05),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t=3.52,P〈0.05),第10天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t=2.12,P〈0.05),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比率高于对照组(χ2=4.02,P〈0.05),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t=2.66,P〈0.05),体质量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t=2.71,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可改善肠内营养,有效降低VLBWI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同时益于肠外营养顺利添加,全面促进VLBWI营养支持策略的实施及早期发育,应用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活产婴儿。由于VLBW胃肠功能不成熟,吞咽、排空、消化、吸收能力差,容易引起并发症,造成喂养困难。因此合理的喂养成为治疗VL-BW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500g,主要见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了使VLBwI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提高其存活率及存活质量,本文将VLBWI的胃肠解剖生理特点、特殊的营养代谢和需求、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22例选择上肢静脉置管作为A组,20例选择下肢静脉置管作为B组。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分析异位原因及导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结果 A组置管到位率72.7%,B组置管到位率95.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在导管尖端到位方面明显优于上肢静脉,但两者在留置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蒋一茵  钱燕  王楸  池美珠 《临床荟萃》2006,21(10):709-711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ery low birth mass infant,VLBMI)喂养方式的因素以及不同营养方法与体质量增长关系。方法54例VLBMI生后12小时内先给予肠道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当出现肠鸣音或排出胎便即开始鼻饲喂养,病情较重者从0.5~1 ml/h微泵持续鼻饲开始,逐渐从全部肠外营养过度到部分肠外营养,当肠道内营养供能达到418.4 kJ.kg-1.d-1时停PN,按照PN应用的时间分为两组;组1:PN<10天,平均(5.79±1.99)天,共计28例;组2:PN≥10天,平均(15.92±5.36)天,共计26例。结果54例平均应用PN时间为(10.67±6.47)天;组1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均高于组2,并发低T3综合征的患儿少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等措施有助于肠道内营养的早期建立,肠道内营养能提供更足够的能量以满足VLBMI的体质量增长,传统PN治疗方案存在能量供给不足,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 1993年 7月至 2 0 0 3年 6月转入本院新生儿科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进行统计并进行前后 5年的比较 ,评价VLBWI这一生命脆弱的特殊群体的收治情况及并发症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近 10年NICU收住的 18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1998年 7月至 2 0 0 3年 6月 (后 5年 )出生的VLBWI胎龄、出生体重较 1993年 7月至 1998年 6月 (前 5年 )降低 ,平均住院天数延长 (t值分别为 3.2 ,2 .9,1.97,均P <0 .0 5 ) ,后 5年中第三季度收入院的VLBWI较前明显增多 (χ2 =7.4 ,P <0 .0 5 ) ,在Ⅲ级医院出生的VLBWI较前减少 (χ2 =4 .78,P <0 .0 5 ) ,在Ⅱ级医院出生的VLBWI较前增多 (χ2 =6 .0 1,P<0 .0 5 ) ,VLBWI合并症中新生儿窒息与肺透明膜病的发病率较前升高 (χ2 分别为 6 .6和 6 .9,P <0 .0 5 )。VLBWI中存在围产期异常及其母存在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较前增多 (χ2 分别为 8.3和 4 .37,P <0 .0 5 )。【结论】由于抢救技术的提高 ,极低出生体重儿呈低龄、小体重、住院日延长趋势 ,在Ⅱ级医院出生者增多 ,围产期异常的发生并未相应下降 ,死亡风险及救治代价较前增加 ,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应用的护理及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措施。方法将PICC置管的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与同期经周围静脉留置输液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患儿在静脉穿刺次数、低体温、低血糖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ICC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