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甲状腺手术的麻醉,常规施行双侧颈丛麻醉,单侧颈丛麻醉麻醉平面不够完全,而双侧颈丛麻醉用药量大所产生的毒、副反应和喉返神经阻滞导致的声音嘶哑或失音,呼吸困难等难以避免。现将我们采用中医穴位注射加单丛颈侧麻醉完成各种甲状腺手术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中丙泊酚减轻应激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行颈从麻醉甲状腺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氟芬麻醉,观察组40例采用丙泊酚麻醉,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中剥离瘤体时皮质醇水平较麻醉前呈升高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后观察组皮质醇和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高于麻醉前(P<0.05)。与麻醉前比较,观察组麻醉后及手术始5min MAP水平略低,其他各时间点HR和MAP均比麻醉前略高,对照组HR、MAP在手术中各时间点及手术结束后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各时间点MAP比对照组低,观察组HR除麻醉后和手术开始5min高于对照组外,其他各时间点均比对照组略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中,应用丙泊酚,可降低应激反应,确保手术手功。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丛神经阻滞四方法不同,麻醉效果就有差异,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也有区别。为了减轻颈丛阻滞时循环系统的不良反应,提高阻滞完善率,减少副作用,我们选择了100例甲状腺瘤(或囊肿)手术,采用两种不同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观察并比较麻醉效果及其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复合颈浅丛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甲状腺腺瘤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B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静脉注射芬氟合剂组;C组30例,穴位注射芬氟合剂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组。结果:患者疼痛情况比较,A组的VAS评分高于B组、C组(P<0.01);B组与C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脉搏血氧饱和度B组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与B组、C组比较,A组血压、心率高于其它组(P<0.05)。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芬氟合剂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用于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Ⅰ组麻醉前静注布托啡诺30μg.kg-1;Ⅱ组静注生理盐水,然后行双侧颈浅丛阻滞麻醉加单侧颈深丛阻滞麻醉,待麻醉效果确实开始手术。记录入室后安静时基础值T0、手术后10min(T1)、手术后20min(T2)、手术后30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值。结果Ⅱ组MAP及HR在T1、T2、T3、T4有明显增高,与T0及Ⅰ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R<0.05)。结论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用于颈丛神经麻醉下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复合双侧颈浅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复合双侧颈浅丛阻滞组(A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40例,A组全身麻醉诱导后用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进行双侧颈浅丛阻滞;B组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缝皮时的MAP和HR变化及两组患者复苏时恶心呕吐、躁动和疼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缝皮时的MAP、HR均高于诱导前、诱导后及A组(P〈0.05)。两组复苏时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定义(P〉0.05)。B组复苏时躁动及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双侧颈浅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苏醒期躁动及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1994年3月~1998年9月我院在颈丛麻醉下完成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切除术278例,现将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100例23~52岁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术中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围手术期实施舒适护理。分析两组干预结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的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调查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的实施对稳定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生理指标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手术患者的术中的舒适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甲状腺手术患者8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观察组45例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TD)、气管插管前1 min(T1)、气管插管后1 min(T2)、切皮后1 ain(T3)、病灶切除时(T4)、手术结束时(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浆促甲状腺激素(TSH)、皮质醇(Cor)水平,VAS评分,首次镇痛时间,镇痛药用量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3~T4期间,观察组MAP、H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TSH、Co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对照组MAP、HR水平明显增高,血浆TSH、Co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24 h血清IL-1β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首次镇痛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镇痛药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气管插管联合颈丛有助于显著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程度与炎症趋化因子水平,从而显著改善术后镇痛效果,提高手术可行性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Dex) 在颈神经丛阻滞甲状腺手术中的镇静作用。方法:行单侧甲状腺腺叶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Dex(D)组和生理盐水(NS ,N)组,在颈神经丛阻滞前,D组30例持续静脉泵入Dex,N组30例持续静脉泵入NS,2 组负荷量、维持量和停药时间相同。记录患者阻滞前10min(T0)、阻滞后5(T1)、10 (T2)、15( T3)、30 (T4) min及分离甲状腺上极(T5)的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镇静评分(Ramsay)、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D组干预因素对SP、DP、HR、Ramsay及BIS水平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定时点与分组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时间之间SP、DP、HR、Ramsay及BIS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在颈神经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中,应用Dex可产生镇静、稳定BP、H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在甲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行甲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80例甲亢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双侧颈丛阻滞组(A组,n=40)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针刺麻醉组(B组,n=40).两组均采用C4一针法行双侧颈丛阻滞,B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刺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前、麻醉后15 min、术中及术毕的循环变化,并进行两组的麻醉效果的评定.结果 A组麻醉后SBP、DBP、HR均较麻醉前上升(P<0.05),B组麻醉后上述参数稍有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多于A组(P<0.01).结论 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行甲亢手术,术中循环稳定,麻醉效果优良,是甲亢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入路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颈椎前入路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单纯全麻组,每组各为40例。A组患者用0.375%的罗哌卡因10mL,行手术侧单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待效果确定后再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静脉麻醉诱导注射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0.5mg/kg,插入适宜的钢丝加强形气管导管,麻醉机行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分离颈椎骨膜、术毕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观察两组患者的芬太尼用药量、麻醉复苏时间及术后1hVAS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切皮和分离颈椎骨膜时,A组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B组,A组芬太尼用药量比B组少,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缩短,术后1hVAS疼痛评分,A组平均分为4.3,B组平均分为7.2,A组患者术后疼痛比B组轻。结论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在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5.
吴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81-82
目的探讨臂丛阻滞麻醉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各类锁骨、上肢手术等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能够合作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应用瑞芬太尼麻醉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10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麻药中毒反应、气胸、霍纳氏综合征等;对照组出现12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疼痛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阻滞麻醉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起到比较好的麻醉效果,临床实践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一定要仔细对待,只有对症处理,才能够降低不良反应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腰丛神经阻滞和丙泊酚 瑞芬太尼全身麻醉用于70岁以上患者全髋骨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58例≥70岁的择期全髋骨置换术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依次分为A组(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腰丛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28例,B组(丙泊酚 瑞芬太尼全身麻醉)30例。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的稳定情况和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术后24 h麻醉随访调查麻醉满意度。结果: A组患者手术期间生命体征各记录时间点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血压或心率均较诱导前明显波动(P<0.05)。B组患者围术期心血管药物使用例数显著多于A组患者(P<0.01)。A组患者中,20例术后直接回病房,8例在麻醉恢复室观察0.5~1 h;B组12例术后控制呼吸直接回重症医学科病房, 7例拔除气管导管,回重症医学科病房;11例在麻醉恢复室观察1~2 h。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发生精神障碍情况显著增加(P<0.05),同时麻醉满意度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 适度剂量的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腰丛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是高龄患者全髋骨置换术时一种合宜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麻醉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验证罗哌卡因与肾上腺素有无合用的必要。方法选取急诊做指动脉岛状瓣手术的16例患者,随机分为RP单用组(RP组)及其与肾上腺素合用组(RP+AD组),每组8例,均采用腋路臂丛麻醉,采用HPLC测定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结果两组血药浓度均在相同的范围内,血药浓度峰值(Cmax)、达峰时间(T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加或不加肾上腺素对血药水平没有影响。本研究中仅观察了注药后12小时内的血药浓度变化,因此不能完全表明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麻醉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8.
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术前ASA Ⅰ~Ⅱ级,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舒芬太尼10μg(1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4 mL制成30 mL混合药液A.对照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5mL制成30 mL混合药液B,对比观察麻醉后生命体征及镇痛、镇静、麻醉效果评分,比较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注药后备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后10 min试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起效较快.试验组患者在注药后20 min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试验组优良率96.00%,而对照组8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麻醉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在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比单用罗哌卡因镇痛作用起效快、时间长、镇静作用好,可减少镇静催眠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