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成勇  帅杰  刘勇 《中国康复》2005,20(6):339-34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在脑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价值,并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方法:对2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部血管听诊、CDI、TCD检查,其中175例加行DSA检查,对有手术指征49例患者行脑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并随访。结果:①CDI证实颅外段脑血管狭窄〉50%的患者血管杂音的阳性率高达82%。TCD提示颅内段脑血管狭窄患者血管杂音阳性率达50%。②CDI及TCD示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DSA符合率达82%;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或大脉中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DSA符合率达98%。③脑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后患者CDI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支架内膜增生情况。CDI及TCD在术后监测发现狭窄段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降低;而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则表现为血流速度的再度增快。结论:CDI、TCD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前的诊断及术后随访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综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1周内血管超声、TCD、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对照,系统评价其敏感度。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评价,血管超声对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68.4%;TCD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76.3%;CTA对椎基底动脉颅外和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88.9%。结论血管超声、TCD、CTA可以作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的初步筛查工具,而DSA仍然是金标准,并且DSA能准确判断脑血管的代偿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21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TCD检查后1周内行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将其颈内动脉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CD对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2.00%,特异性为94.12%,假阳性率为5.88%,假阴性率为8.00%,诊断准确率为92.86%;且TCD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准确率为80.95%。将正常的血管剔除后,其对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为69.23%。结论 TCD可作为颈内动脉狭窄的一种筛查手段,但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TCD仍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CDFI)、经颅多普勒(TCD)结合MRA筛查急性单侧颈内动脉闭塞56例患者,用TCD、MRA评价颅内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颈内动脉闭塞发生在颅外段46例,颅内段10例。后交通动脉显示率MRA高于TCD(P<0.05);眼动脉参与的侧支循环显示率TCD高于MRA(P<0.01);TCD联合MRA显示侧支动脉与DSA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均明显低于健侧(P<0.001)。结论:超声与MRA能够很好显示急性ICA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侧支循环状态。超声检查方便快捷,可作为首选方法。超声联合MRA可替代或减少有创的DSA。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颅内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筛查单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D对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1)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同侧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均低于对侧。(2)侧支循环开放形成,前交通动脉开放占63.5%,后交通动脉开放占46%,颈内外动脉开放占44%。结论:重度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使同侧半球血流速度下降,侧支循环建立,TCD与CTA从不同角度对颈动脉病变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TCD)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及再狭窄监测中的应用。方法85例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在支架置入术前、术后3d及术后半年进行TCD检查,检测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终末段(ICA1)、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峰流速(Vs)、声频等。结果85例患者术前术后DSA及TCD检查符合率为100%。3例术后半年TCD复查诊断为再狭窄,DSA检查3例患者支架内狭窄〉50%。与术前比较,85例患者术后3d MCA、ICA1、VA及BA的Vs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涡流、杂音消失。术后半年TCD复查,与术后3d比较,P值分别为:0.461、0.968、0.974及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CD是理想判定颅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疗效及随访的首选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疑有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用TCD测量各条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TCD诊断脑动脉狭窄,28例经DSA证实。结论:TCD对脑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早期筛选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支架置人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49例因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行自膨胀式颈动脉支架置人术的患者,在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狭窄处内径、狭窄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测量狭窄处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并与术前比较。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的狭窄处内径及狭窄率与DSA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12个月比较,狭窄处内径、PSV、EDV及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狭窄处内径均显著增大(P〈0.05),PSV、EDV及RT均显著减小(P〈0.05)。1例患者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经DSA证实后再次行支架治疗。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用于支架置入术前颈动脉狭窄的初选和术后的疗效评价及随访。  相似文献   

9.
夏义容陈蕾  孙彩红 《现代护理》2006,12(27):2609-2610
目的探讨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治疗及围手术期护理等相关问题。方法21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后,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结果21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2~24个月,全部患者均未再发生脑缺血,其中2例行DSA复查,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治疗及围手术期护理等相关问题.方法 21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后,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21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2~24个月,全部患者均未再发生脑缺血,其中2例行DSA复查,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兔模型的DSA及CTA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植入硅橡胶圈于兔颈动脉外膜加胆固醇饲料喂养的40只颈动脉狭窄模型兔,经股动脉插管方法行DSA及CTA检查,观察模型兔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影像学征像。结果:DSA技术及CTA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T)等技术均可显示兔模型的颈动脉管腔狭窄的部位、形态、范围、程度及颈动脉的血管走向。结论:DSA与CTA均能较好的反应模型兔的颈动脉狭窄部位、形态,DSA能动态观察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CTA既可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同时也可观察血管外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DSA)的比较,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60岁及以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其中28例在CTA检查1周内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对比分析DSA及CTA的检查结果。结果以DSA为参考标准,CTA检出老年脑血管中度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6%和99.2%,重度狭窄为87.5%和99.3%,闭塞分别为92-3%,99.8%。结论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狭窄,是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血管病病人颈部及颅内段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0例复发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颈部血管超声及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病变阳性率70.0%;DSA证实的颅外段血管异常与超声相比有较高的吻合率(75.0%-92.3%),发现颅内分支血管病变占36.7%。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血管病病人诊断有较高准确性;而由于中青年病人往往颅内、外段血管病变程度不一致,DSA在中青年病人病因明确及干预措施的选择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结合脑TCD(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颈动脉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nography, CAU)推断动脉病变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比较,以明确其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type,CISS)分型中的价值.方法 对183例疑诊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发病后1h~3d内行颅脑CT、常规MRI和DWI进行影像学分析,DWI上显示高信号后,采用脑TCD检查颅内脑动脉血流速度、频谱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无狭窄或闭塞;最终经DSA明确颅内外动脉狭窄、侧枝循环评价;将DWI与脑TCD、CAU联合检查(DWI+TCD+CAU)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分析 DWI+TCD+CAU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DWI+脑TCD+颈动脉超声与DSA对比,诊断敏感性90.7%,特异性90.9 %.结论 DWI结合脑TCD、颈动脉超声,在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统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随访1年,观察卒中的再发率。结果121例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单纯颅外动脉及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分别为52.1%(63/121)、15.90%(16/121)、25.6%(31/121),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75.7%、24.3%)。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随访1年后,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者卒中再发率高于单纯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结论TIA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可能是TIA患者卒中复发的血管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照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DSA检查和(或)临床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DSA检查,并同时行CTA和(或)MRA检查.分析MRA、CT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观察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及囊状动脉瘤瘤颈宽度.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41个,DSA、MRA及CTA的检出率分别为97.6%(40/41)、86.4%(19/22)和75.0%(15/20).以DSA为诊断金标准,CTA与MR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所测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仍为检出颅内动脉瘤最敏感的方法,但MRA和CTA对于动脉瘤形态特征的显示可达到与DSA相同的水平,且MRA和CTA因无创、经济、快捷方便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尤其MRA无需注入对比剂,使得检查更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ICVD患者(缺血组)及79例无ICVD患者(对照组)的TCCD和(或)TCD及颈动脉超声资料,观察颅外动脉及颅内动脉超声征象,并与CTA或DSA结果进行对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CDU检测指标与ICVD的相关性。结果 经CTA或DSA证实,缺血组颅内动脉狭窄22例(22/107,20.56%),颅外动脉狭窄77例(77/107,71.96%);对照组颅内动脉均无狭窄,颅外动脉狭窄34例(34/79,43.04%)。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颅外动脉的IMT、斑块数量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U诊断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CTA或DSA的一致性中等(Kappa=0.730),诊断颅外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83)。ICA狭窄(P=0.005)、软斑/溃疡斑(P=0.002)、VA狭窄(P=0.029)与ICVD的发生相关。结论 CDU诊断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与CTA或DS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CA狭窄、软斑/溃疡斑、椎动脉狭窄是I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MSCTA与DSA在颈部动脉疾病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对颈部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6 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行颈血管CTA检查,13例患者一侧或两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患者一侧椎动脉横突孔段狭窄,2例止常,其中16例患者在同期行DSA检杳,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16 例病人基本满意地显示了两侧颈部动脉血管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将每侧颈部动脉分为 5 个血管节段进行观察,16例可评价病例共观察 160 段血管.MSCTA显示不同程度狭窄的血管段共 30 段,与DSA 结果比较,两者诊断总符合率为97.5%(156/160),MSCTA 对颈部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28/28)、98.5%(130/132).MSCTA 与 DSA 二者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上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颈部 MSCTA与DSA比较,能够清晰显示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是一种可靠的、无创的、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一致性及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善的40例AD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显示的AD破口数、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距离、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胸主动脉直径、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范围及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真假腔内血栓形成及钙化状况、行覆膜支架后内漏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检测AD破口数、破口距LSA的距离、胸主动脉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DSA发现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的例数分别为16例(40.0%)、6例(15.0%)和15例(37.5%)、6例(15.0%),两种方法在检测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时的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可检测出夹层血栓、动脉壁钙化,而DSA无法显示。40例AD患者行TEVAR 34例,覆膜支架置入后DSA即刻检测发现内漏者11例(32.4%)。结论 CTA、DSA两者对诊断AD有较好的一致性,对TEVAR术前、后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