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冷冻及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20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分别给予射频热凝、冷冻和常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1)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治疗1周后射频热凝、冷冻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5.1±1.2,4.0±1.1,改善程度均优于神经阻滞组(t1=3.79,P<0.001;t2=3.42,P<0.001);二组间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2)副反应:射频热凝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冷冻组和神经阻滞组。结论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体强化结合局部神经阻滞对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远处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伴远处疼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观察组采用PVP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常生活能力法(ADL)及SF-12量表评估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在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静息及活动状态下ADL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静息及活动状态下AD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两组患者SF-12量表中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和心理卫生8个维度的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SF-12量表评分均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加腰三横突小针刀松解在腰骶部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并与单一方法对比。方法80例患者分为A组(单纯神经阻滞),B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C组(神经阻滞+射频治疗),D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射频治疗),每组20例。根据腰椎正侧位片,采用双侧椎弓根测量定位法,分别标志患侧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及脊神经后支相应的邵氏压痛点在体表的定位。腰三横突尖部行针刀松解;脊神经后支感觉、运动定位测定后,给予80℃、60s的射频治疗,共2个射频周期。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即时、24h,2周:静止VAS、运动VAS、腰三横突压痛VAS、邵氏点压痛VAS。组间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结果D组在24h、2周与A、B、C组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腰三横突压痛VAS与A组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在邵氏点压痛VAS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腰骶部疼痛,在诊断明确时,治疗上利用射频热凝加针刀松解联合施治,较单一方法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腰神经后内侧支介入治疗慢性腰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在我院行选择性腰神经后内侧支介入治疗的慢性腰痛患者40例,超声引导射频穿刺针置入相应的腰椎横突与上关节突交界区域,并使用X线透视调整针尖位置,行感觉测试。实时超声监测下行腰神经后内侧支药物阻滞与射频毁损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结果 40例患者均成功将射频穿刺针置于相应的腰椎横突与上关节突交界区域,都可诱发出相应腰神经后内侧支支配区域的感觉反应。介入治疗前40例患者VAS评分(8.9±0.9)分,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3.7±1.3)分,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3.2±1.1)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选择性腰神经后内侧支药物阻滞与射频毁损治疗慢性腰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5.
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射频热凝、冷冻及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 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20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分别给予射频热凝、冷冻和常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 (1)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治疗1周后射频热凝、冷冻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5.1&;#177;1.2,4.0&;#177;1.1,改善程度均优于神经阻滞组(t1=3.79,P&;lt;0.001;t2=3.42,P&;lt;0.001);二组间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2)副反应:射频热凝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冷冻组和神经阻滞组。结论 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102例接受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的PH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总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根据治疗后6个月的SF-MPQ总分及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组(44例)和疗效不佳组(58例)。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下降(P<0.05),且疗效良好组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疗效不佳组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β=0.972,95%CI(1.084,6.448),P=0.033]、病程>6个月[β=1.211,95%CI(1.243,9.068),P=0.017]、治疗前疼痛VAS评分7~10分[β=1.029,95%CI(1.642,4.769),P<0.001]均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利多卡因作为神经阻滞药物[β=-0.792,95%CI(0.235,0.873),P=0.019]、持续使用镇痛药物时间>2周[β=-1.047,95%CI(0.164,0.749),P=0.007]是疗效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 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PHN,其疗效与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治疗时采用的神经阻滞药物种类、持续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加腰三横突小针刀松解在腰骶部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并与单一方法对比。方法 80例患者分为A组(单纯神经阻滞),B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C组(神经阻滞+射频治疗),D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射频治疗),每组20例。根据腰椎正侧位片,采用双侧椎弓根测量定位法,分别标志患侧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及脊神经后支相应的邵氏压痛点在体表的定位。腰三横突尖部行针刀松解;脊神经后支感觉、运动定位测定后,给予80℃.60s的射频治疗,共2个射频周期。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即时、24h。2周:静止VAS、运动VAS、腰三横突压痛VAS、邵氏点压痛VAS。组间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口检验。结果 D组在24h、2周与A、B、C组的比较P&;lt;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腰三横突压痛VAS与A组的比较P&;lt;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在邵氏点压痛VAS的比较P&;lt;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腰骶部疼痛,在诊断明确时,治疗上利用射频热凝加针刀松解联合施治,较单一方法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治疗腰椎术后腰痛的有效性。方法:40例临床诊断腰椎术后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脊神经后支射频毁损组(R组)和脊神经后支阻滞组(B组),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双侧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或阻滞,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5 min、1周、4周和12周时的腰痛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的基础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5 min、1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治疗后4周、12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基础值比较,B组无明显差异(P>0.05),R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基础值,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两组治疗后5 min、1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相近(P>0.05),但R组治疗后4周、12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是治疗腰椎术后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X线片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X线片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60例临床诊断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以相应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交界处为靶点,在X线片测量引导下行双侧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用药分别为1%盐酸利多卡因(内含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甲钴铵注射液500μg)和1%盐酸利多卡因.评价患者阻滞前、阻滞后5min、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记录阻滞中和阻滞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阻滞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阻滞后5min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C组阻滞后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阻滞前无明显差异(P>0.05),B组VAS评分仍明显低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阻滞前基础值(P<0.05).B组阻滞后5min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C组相近,但阻滞后1周、2周和4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在门诊缺少X线透视设备的情况下,X线片引导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在数字血管减影机(DSA)介导下采用射频热凝去神经支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去神经支配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去神经支配组患者采用经皮射频热凝腰椎小关节去神经支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向腰椎小关节腔及内侧支注射含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的混合液。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0min、1d、1周、1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并于治疗后1周、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Schober指数;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结束半年时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对比。结果 去神经支配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0min、1d、1周、1个月时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6个月时的VAS评分又接近治疗前水平。去神经支配组治疗结束后1周和6周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6个月时去神经支配组的Schober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和P〈0.01);而且去神经支配组治疗后6个月时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均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及背部局部皮肤感觉功能缺失等副反应。结论 在DSA介导下采用射频热凝去神经支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安全、微创、有效、简便、长期疗效好、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联合医用臭氧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0例,按住院顺序编号分为射频消融组(A组)、医用臭氧组(B组)和射频消融联合医用臭氧组(C组),每组70例。在术前和术后7 d、30 d、90 d、180 d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ODI)。结果:与术前相比,3组术后7 d、30 d、90 d、180 d的平均VAS及平均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A组和B组在术后7 d、30 d、90 d、180 d的平均VAS及平均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7 d、30 d、90 d、180 d的平均VAS及平均ODI评分均显著低于A、B组(P0.05)。所有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或医用臭氧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X线引导和CT区域定位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1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将采取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LDH63例定为A组;将区域定位C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LDH49例定为B组。依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Macnab评价标准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VAS评分及术后12个月优良率。【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两组VAS评分B组稍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段B组优良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区域定位”能够将椎间盘突出位置量化,准确把握适应证;术中CT引导能够为靶点射频热凝确定准确的穿刺路径及深度,使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技术疗效最大化,对提高微创治疗LDH的优良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华斌  伍光辉 《华西医学》2014,(8):1446-1449
目的观察后路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4月,对经症状及动力位X线、CT、MRI等确诊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螺钉固定结合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前1 d VAS评分为(7.9±0.9)分,术后1周、3个月、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1±0.8)、(1.6±0.4)、(1.4±0.3)分,与术前1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1 d ODI为(74.0±6.0)%,术后1周、3个月、6个月ODI分别为(19.6±2.5)%、(16.3±1.2)%、(14.5±1.8)%,与术前1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均给予X线复查,未发现螺钉松动及断钉。结论 Dynesys后路动态中和系统与减压结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安全确切,Dynesys保留了病变腰椎的活动度,保证了后柱稳定性,纠正腰椎失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射频热凝联合盘内外单次注射胶原酶与射频热凝联合盘内外两次多点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52例,射频热凝+盘内外单次注射胶原酶;B组54例,射频热凝+盘内外两次多点注射胶原酶;分析两组治疗后13 d、3月和6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变化、治疗后3月的椎间盘突出物指数(IDH)变化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后13 d、3月和6月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术后疼痛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9、2.83、2.91;2.78、2.87、2.94,P均<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6、2.35、2.20,P均<0.05);两组治疗后3月的IDH均比同组术前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6、2.84,P均<0.05)。且B组治疗后3月的IDH和突出物缩小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0.83、2.20,P均<0.05)。 B组治疗后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结论相比射频热凝联合盘内外单次注射胶原酶,射频热凝+胶原酶盘内外两次多点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对腰椎退变性病变患者视觉模拟评分( 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用药频度的影响。方法对41例腰椎退行性变者进行为期3个月社区康复干预,发放自制健康指导DV及配套《社区腰腿痛康复指导手册》,开展社区讲座,进行电话访视。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及腰椎功能,并统计患者的用药频度。结果干预后患者腰椎姿势纠正训练、腹背肌训练等项目的正确率(92.68%)明显高于干预前(17.07%),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3,P<0.001);干预前患者腰VAS评分、下肢VAS评分、用药频度、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2.65±0.82),(2.60±1.01),(1.51±0.71),(10.95±4.52)分,干预后为(2.05±0.69),(1.94±0.87),(0.98±0.57),(8.46±3.49)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2,7.07,6.81,9.87;P<0.01)。结论社区康复干预可有效促进慢性腰椎退行变人群症状改善、躯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塞来昔布的镇痛效果。方法62例腰椎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塞来昔布组30例,术前8h口服塞来昔布400mg,术后6h禁食禁水期过后再次给药,每次200mg,每日2次,术后3~5d视病人疼痛情况停药;镇痛泵组32例,术后常规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维持至术后第2天,所有病人术后可根据需要肌注盐酸哌替啶以缓解疼痛。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12、24、48、72h的VAS评分,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盐酸哌替啶援助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37,P〈0.05),两组术后镇痛药物援助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泵组术后6、12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塞来昔布组(t=4.021、4.724,P〈0.01),术后24、48及72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腰椎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塞来昔布有一定镇痛效果,但其镇痛效果并不优于镇痛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枕神经阻滞在颈源性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操作行患侧枕神经阻滞,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枕神经阻滞: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持续2周。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治疗1周和1个月后的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入路的实际穿刺深度和穿刺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增高,穿刺成功率增高,患者满意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较治疗后1周亦下降,但超声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枕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盲探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三组:A组20例,单纯行髓核成形术;B组30例,髓核成形术后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C组20例,单纯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治疗前1天,治疗后3天,3个月,6个月测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直腿抬高试验(SLRT),治疗优良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3天VAS值、SLRT值均较治疗前一天明显降低(P<0.01或P<0.05);A组与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VAS值、SLR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C组无明显变化;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VAS值、SLRT值较A组与C组明显提高(P<0.05).A组治疗后3天、3个月、6个月时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5.0%、80.0%、60%,B组分别为100%、90%、83.3%,C组分别为100%、35%、30%.B组3个月,6个月优良率较A组与C组提高.结论: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优良率100%,提高远期优良率.  相似文献   

19.
徐斌  陈建常  滕勇  张春浩  戎帅  张屹  马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1153-1155,1158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治疗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8例新疆地区OVCFs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KP单侧椎弓根入路组(40例,50节椎体,A组)和PKP双侧椎弓根入路组(28例,28节椎体,B组)。患者均经核磁共振证实且疼痛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评分(ODI)、伤椎后凸角度(LKA)、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住院时间、骨水泥渗漏及随访1年期间邻近椎体再骨折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年随访,两组术前骨密度、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术后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ODI评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前VSA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未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而B组发生2例邻近椎体再骨折。结论PKP不同入路治疗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老年性OVCFs,术后VSA评分、ODI评分及LKA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单侧入路改善术后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较好,而双侧入路存在增加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量的缺点,随访期间有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07年7月采用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闾盘突出症病人84例。单间盘突出50例,≥2个间盘突出34例。L3/4节段突出19个,L4/5节段65个,L5/S1节段32个,共116个椎间盘。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8±6),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平均为(26±3),有显著性差异(P〈0.05)。84例病人中62例为优,19例为良,3例为可,优良率为96.4%。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8±1.4),术后一周VAS评分平均为(2.6±1.7),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2.1±1.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可成为一种优化的微创手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