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镇痛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将做结肠镜检查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检查前15min针刺右侧合谷、内关等穴位,手法运针,至检查结束;对照组42例,静脉推注丙泊酚1mg/kg静脉麻醉,进镜至回盲部时停止给药。观察2组患者疼痛程度、检查完成时间、术后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疼痛程度、检查完成时间,术后满意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针刺镇痛在结肠镜检查中有较好的适应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赵静  潘静 《光明中医》2016,(5):685-686
目的评价针刺足三里穴在结肠镜检查时对患者腹痛、腹胀的改善及对结肠镜检查时间的影响。方法将72例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足三里穴组(A组)36例与空白对照组(B组)36例,A组结肠镜检查均予针刺足三里穴防治结肠镜检查不良反应,B组结肠镜检查时不予针刺任何穴位,观察两组结肠镜检查不良反应的缓解情况。结果两组防治结肠镜检查不良反应针刺足三里穴组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针刺足三里穴防治结肠镜不良反应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针刺调节胃肠动力具有双向良性调节性、腧穴特异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其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实现调控作用。在结肠镜检查中针刺内关和合谷抑制肠蠕动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国庆 《新中医》2020,52(13):122-124
目的:观察针刺镇痛联合丙泊酚对肠镜检查患者疼痛程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肠镜检查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进行肠镜检查,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刺镇痛进行肠镜检查。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丙泊酚用量、应激反应和满意率。结果:针刺组疼痛率为43.75%,低于对照组80.00%;针刺组的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前,2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2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较检查前升高,针刺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满意率为96.25%,高于对照组7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镇痛联合丙泊酚进行肠镜检查,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针麻在辅助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麻醉用于临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虽然还存在着镇痛不全、个体差异显著等某些不足之处 ,但在对镇痛要求并不很高的辅助检查中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结肠镜检查何氏等〔1〕在针麻下行结肠镜检查 40例与不用任何药物及其它方法的对照组比较 ,其中显效 2 9例 ,有效 1 1例 (对  相似文献   

6.
以针灸“巨刺”、“缪刺”及生物全息理论为指导,把人体分成四个区,头区、上肢区、躯干区和下肢区。根据某个区痛点位于经络的相对位置,并以其它区的同各经为参照位置,遵循一定的寻找原则,确定其它各区的针刺点。镇痛迅速,疗效巩固。  相似文献   

7.
手术后刀口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且比较棘手的护理问题。自2003年1月-2004年12月来,我们用针刺疗法解除甲状腺瘤切除术后刀口疼痛24例,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枢ACh参与针刺镇痛已被证明。为了探明外周ACh是否参与针刺镇痛和针刺信息的传人,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研究。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9.
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信息一级传入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新民  艾民康 《针刺研究》1994,19(3):97-10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护理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回顾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0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分娩镇痛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90例,应用分娩镇痛仪解决围产期疼痛;观察组患者90例,应用中医针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疗效(83.33%),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分娩时间(6.8±1.65)h;分娩平均出血量(131.9±29.9)ml;患者产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感染。对照组患者平均分娩时间(12.5±1.25)d;分娩平均出血量(150.2±29.8)ml,其中产后大出血患者3例,产褥期感染患者3例。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刺护理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总有效率,且减少了住院时间和分娩出血量,分娩前后未出现感染和其他并发现象,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镇痛临床研究与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闫丽萍  马骋  李守栋  徐恒泽 《中国针灸》2004,24(12):869-871
目的:对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方法:从理论上就中西医学对痛和镇痛的认识以及当前针刺镇痛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此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和科研实践,就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结论:随着针刺镇痛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研究和应用的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激光针灸镇痛效应与穴区肥大细胞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强度复合和单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及其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照射组、10.6μm激光组、650 nm激光组和复合激光组,治疗时除空白、模型组外各组照射"足三里"穴30 min.除了空白组,其他5组通过左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式佐剂0.05 mL建立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各组的镇痛效果;通过穴位组织切片和甲苯胺蓝染色,离体对照激光照射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结果:激光照射后,650 nm激光组和复合激光组的痛阈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1),650 nm激光组与复合激光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01).10.6μm激光组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模型组、假照射组比无显著差异.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缩爪潜伏期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37(P<0.001).结论:低强度复合650 nm+10.6μm激光和单650 nm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有显著镇痛效应;穴区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镇痛效应呈正相关,在激光针灸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张吉  张宁 《中国针灸》2007,27(1):72-75
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头针用于分娩镇痛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薄其秀  张金学 《中国针灸》2006,26(9):659-661
目的观察头针对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7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头针组(针刺头部生殖区)和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根据WHO疼痛4组分级标准评定镇痛前后疼痛级别,对两组产妇活跃期及第2产程、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 头针组产妇疼痛1~2级33例,对照组为2例,两组相比,产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针组活跃期为(130.70±74.16)分钟,第2产程为(40.70±21.65)分钟,对照组活跃期为(166.15±62.65)分钟,第2产程为(53.30±26.93)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产后出血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针镇痛在阴道分娩中有较好疗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头针超前镇痛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头针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需做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头针加硬膜外组(头针组)30例和硬膜外组30例。头针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20min即行头针刺激,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硬膜外组只在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通过观察肠癌患者手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头针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结果:头针组VAS评分在6h、12h、24h、48h4个时间点均较硬膜外组低,6h、12h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BCS评分在4个时间点比较,头针组均较硬膜外组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头针组快,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也以头针组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针具有一定的超前镇痛作用,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针刺麻醉对甲状腺手术区域镇痛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合谷、内关穴位后在颈部区域产生镇痛的外周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名甲状腺疾病患者,志愿接受针刺麻醉,刺激双侧合谷、内关,刺激方式为连续波、刺激电压为6~8 V、频率为10~20 Hz,在刺激40 min后开始手术。在电针刺激前、刺激后10 min、20 min、30 min,监测耳大神经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峰幅度等电生理功能变化,同时测定痛觉变化。结果:电针刺激合谷、内关10 min、20 min、30 min后,痛觉明显降低(P<0.01),耳大神经潜伏期缩短、传导速度加快、波峰幅度增高,较刺激前有明显变化(P<0.01)。结论:①针刺合谷、内关在颈部区域可以产生较好的镇痛作用;②针刺合谷、内关可以引起支配颈部区域的神经电生理改变,表现为兴奋性增高;③支配合谷、内关穴位与颈部区域的神经可能属于同源神经。  相似文献   

17.
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针刺镇痛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野生型(widetype,WT)对照组、野生型针刺组、杂合子(heterozy-gous,HT)对照组、杂合子针刺组。分别通过热板、扭体法致痛,观察针刺对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镇痛作用的不同效应。结果: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的基础痛阈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能明显提高野生型和杂合子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值;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反应次数,与针刺前相比,差异分别有非常显著(P<0.01)和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后,杂合子小鼠的痛阈值、首次扭体潜伏期和扭体反应次数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敲除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可部分抑制针刺镇痛效应,提示Cx43与经络及针刺镇痛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针刺内麻点用于四肢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内麻点在四肢手术后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取针刺内麻点通电刺激30分钟;对照组口服盐酸曲马多片,观察记录各组24小时内疼痛情况变化.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内麻点用于骨科四肢手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口服曲马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与耳针直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快速镇痛效应,为本病找寻更佳的耳针刺法.方法:将92例患者按性别、年龄和疼痛程度3个预后因素一一配对,每对受试对象随机分到透刺组和直刺组,透刺组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直刺组采用耳穴直刺法,均穴取双侧腰椎区,并随症配穴.全部病例通过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简化MPQ),在治疗前、针刺后5 min和30 min分别记录其疼痛积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别.结果:序贯试验结果显示,透刺组在针刺后5 min男性患者的镇痛效应优于直刺组(P<0.05),而女性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刺组在针刺后30 min时的镇痛效应优于直刺组(P<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除轻度患者针刺后5 min疼痛积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透刺组在针刺后5 min和30 min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应均优于直刺组(P<0.05,P<0.01).结论:透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快速镇痛效应优于直刺法.  相似文献   

20.
腕踝针止痛机理的生物力学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侠  凌昌全 《中国针灸》2004,24(5):361-363
根据腕踝针的分区特点、针刺部位、镇痛特点结合现代经络实验研究,对其镇痛机理从生物力学方面提出新的思路.腕踝针的镇痛特性可能与十二皮部经络循行路线上的交感神经敏感线、皮下血管的应力变化、组织液压波的形成与传播等引起病灶局部的离子通道变化有关,即镇痛的机制认为是体内机械波与化学波(孤立波)相互协调、相互振荡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