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玫  ;邓扬扬 《北京中医》2008,(6):406-407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它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据WHO统计。慢性心力衰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5.6%,65岁以上达到6.5%.且每十年增加一倍。中国最新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衰患者,死亡率为30%,5年死亡率达67%,重度心衰的死亡率则更高,甚至与一些恶性肿瘤相当。心力衰竭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
“上工治未病”对心衰防治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玫  邓扬扬 《北京中医药》2008,27(6):406-407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它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据WHO统计,慢性心力衰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5.6%.65岁以上达到6.5%,且每十年增加一倍.  相似文献   

3.
“上工治未病”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一般解释为: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未发生时即已注意采取措施调养身体了。把它作为体现古代预防医学思想的记载。本人觉得此种解释尚未达意。试述如下。治,《中华大字典》作“理也”、“整也”等解释;未,作“昧也”、“将来也”等解释,含有晦昧、或将要发生之意。对“治”有30条释义,并无“预防”之意。因此,既为治,必有是证。从字面含义说,“治未病”应作治疗已有隐晦征象的疾病解释较合情理。《论文解字》又释“疾”为“病也”,释“病”为“疾加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  相似文献   

4.
在祖国医学形成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医学思想.其中"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是中医治疗学的独特观点,也是人类预防保健的普遍要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上工治未病”的本意、内涵及其指导思想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应用治未病的防治理论,指导临床应用。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慢性病,从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临床实践和调摄养身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临床治疗思想。应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临床中风先兆的预防、辨证施治、保健和调摄养身。  相似文献   

7.
王志刚 《新中医》2015,47(4):5-7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病,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及终末期肾衰等慢性并发症,因此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意义重大。提出未病先防,合理饮食,养生为要;有病早治,调理脾胃,首当其冲;已病防复,安五脏调阴阳,化瘀为纲的宗旨,调节阴阳和脏腑的平衡而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截断扭转”与“上工治未病”语解朱邦贤关键词:截断扭转,上工治未病七十年代未,中医学术论坛曾因沪上名家姜春华老先生力倡“截断扭转”说而激起阵阵漪涟,笔者以是求正于先师赵锡武老。赵师沉思片刻,语曰:此正《内经》“上工治未病”之谓也。倘若医者无截断病程、...  相似文献   

9.
皮肤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瘙痒疼痛剧烈,使患者痛苦不堪,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且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在皮肤病的防治中可以提早介入,通过"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已病防变,病愈防复"途径,截断病程进一步传变,弥补该病治疗上的不足。医者诊疗时,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对皮肤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浅谈“治未病”在临床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就是预防痰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痰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痰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并分别从树立脏腑的整体观点、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己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源、理论内涵以及在防治恶性肿瘤中的意义,并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方面研究"治未病"思想在Barrett食管诊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消化道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治未病"是中医药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健康文化的核心,并在防病治病、减轻人类疾病痛苦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本文从"治未病"的角度探讨其对临床防治中风的指导意义。1"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足护理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玉文 《河北中医》2009,31(5):765-766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并发症糖尿病足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防治糖尿病足的发生和降低患病率,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2008,3(4):195-197
本文着重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妙用承制、整体调控等6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并通过总结分析,展现出“治未病”理论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出《伤寒论》太阴病“宜服四逆辈”是“上工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全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太阴病“自利益甚”提示太阴传少阴之理,其次从太阴病“自利不渴”揭示太阴病的辨识方法,最后阐述明确诊断太阴病的基础上,“宜服四逆辈”乃上工之所为,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黄帝内经》中对“治未病”理论有着详细的概括和总结,对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治未病仍然是健康的主流理念。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囊括了人体疾病的未发状态、已发状态、病后状态,疾病全面调理,人体整体调理。“健康中国”的建设更强调“治未病”。通过浅析《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治未病理论在肿瘤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系疾病、亚健康、失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哮喘缓解期等的防治应用,进一步证实“治未病”理论思想具有高度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产物,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四个层次系统,广泛适用于健康管理、亚健康干预、传染病预防、慢性病和肿瘤的防治等领域,其创新应用对全民健康和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一词首先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治未病必要性,强调疾病预防的观点。千百年来,广大中医工作者正是依据"治未病"的理念,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掘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并予以新意,为现代人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对防治脾胃病变的指导意义。方法:归纳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对治未病"思想防治脾胃病变进行探讨。结论:防治脾胃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体现"治未病"思想的一个关键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脂肪肝等脾胃系疾病时,时刻贯彻"治未病"思想,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该理论在卵巢功能早衰(POF)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其所阐述的思想,笔者归纳为未病先防、将病先调、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根据该思想,结合POF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理念,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通过畅情志、善饮食、慎起居及中医药干预,对延缓卵巢功能过早衰退,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