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定242例脑出血和208例脑梗死患者24 h ABPM变化,并与280例体检人员的ABPM做对比.结果脑出血、脑梗死组的24 h平均PP(24h PP)、24 h平均PPI(24 h P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24 h PP的最大分布区域均在60~89 mmHg,分别占64.5%和64.4%;对照组24 h PP最大分布区域在40~69 mmHg,占80.4%;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24 hPPI的最大分布区域均在0.40~0.49,而对照组24 h PPI在<0.40.而且,三组24 h PP、24 h PPI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结论脑卒中病人的PP与PPI较同年龄无脑卒中者明显增加,PP、PPI增加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脉压、脉压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MAU)、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与尿α1-微球蛋白(α1-MG)之间的关系.方法 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尿MAU、尿β2-MG以及尿α1-MG,同时计算脉压(PP)与脉压指数(PPI),根据脉压、脉压指数比较肾损害指标.结果 PP>65 mmHg(1 mmHg=0.133 kPa)的高血压患者MAU、β2-MG及α1-MG水平高于PP≤65 mmHg的高血压患者(P<0.05);PPI>0.5的高血压患者尿MAU、尿β2-MG与尿α1-MG高于PPI≤0.5的高血压患者(P<0.05).出现肾损伤的患者PP及PPI均大于未出现肾损伤的患者(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PP和PPI的增大而出现肾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3.
24小时平均脉压和诊所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并比较24小时平均脉压和诊所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 方法选择433名初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所有入选病例测量非同日3次诊所血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24小时平均脉压水平分为4组,即A组24h PP<40mmHg;B组40mmHg≤24h PP<50mmHg;C组50mmHg≤24h PP<60mmHg;D组24h PP≥60mmHg.②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4组,即A组CPP<40mmHg;B组40mmHg≤CPP<50mmHg;C组50mmHg≤CPP<60mmHg;D组CPP≥60mmHg.③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分为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结果 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平均脉压、诊所收缩压和诊所脉压均与LVMI显著相关(r=0.339、0.279、0.221、0.155,P<0.01),并且24小时血压参数与LVMI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血压参数;收缩压和脉压均表现为左室肥厚组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01),而舒张压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左室结构正常组比较,向心性肥厚组的平均年龄最大(53.3±8.7 vs 48.1±8.6,P<0.001),而且高血压病史最长(72.4±107.8 vs 32.1±55.2,P<0.01). 结论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左室结构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24小时平均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王云  常志文 《临床荟萃》2005,20(21):1207-1209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的变化,以及二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测量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PP、PPI水平,及PP、PPI变化幅度.根据PP水平分为两组:PP≤60 mm Hg组和PP>60 mm Hg组;又根据PPI水平再分为两组: PPI≤0.40组和PPI>0.40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不同个体PPI变化幅度(0.203±0.026)明显低于PP的变化幅度(0.327±0.034)(t=2.534,P<0.05);PPI昼夜变化(昼:0.420±0.074;夜:0.433±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P≤60 mm Hg组与PP>60 mm Hg组比较,年龄、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PPI≤0.4组与PPI>0.4组比较,年龄、TC、HDL、LDL、PP、SBP、DBP、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是一个反映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其克服了脉压评价血管硬化的相对性,在反映血管顺应性中比PP更敏感,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观察脉压(PP)增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变量,探讨脉压(PP)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冠脉造影阳性患者125例(男668例,女582例,乎均年龄(62&;#177;11)岁。根据脉压不同分别将有或无高血压病者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PP≥65mmHg(1mmHg=0.133kPa);PP≤40mmHg;40mmHg<PP<65mmHg。冠脉病变程度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Ⅰ,Ⅰ,Ⅲ级。分别在高血压及非高血压组进行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并在各亚组内进行Ⅰ型回归分析。结果 (1)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无论高血压及非高血压组,3组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587,P<0.01)。(2)Ⅰ型回归分析显示当PP≤65mmHg,无论高血压及非高血压,随脉压增高,冠脉病变分级增加(P&;lt;0.05)。当PP≤40mmHg时,无论高血压及非高血压,脉压与冠脉病变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当40mmHg<PP<65mmHg时,高血压组随脉压增高,冠脉病变分级增加(P&;lt;0.05),而非高血压组无增加。结论 脉压增高,无论高血压组或非高血压组,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相关关系,脉压为独立于高血压病之外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脉压和脉压指数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脉压 (PP)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PP增大与动脉硬化、冠心病 (CHD)、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增加关系密切 ,对老年患者 ,PP较收缩压更能有效地预测发生CHD和脑卒中的危险。近来研究显示脉压指数 (PPI)综合反映了血管的固有顺应性和动态顺应性 ,在评价血管硬化方面较PP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诊所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 5 5 5名初诊或停药 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诊室血压、2 4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5 5 5名患者根据诊室脉压 (CPP)及 2 4h动态脉压 (APP)水平分别分为四组 ,A组 :PP≤ 40mmHg ;B组 :40mmHg 60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 (LVMI)男性 >13 4g/m2 ,女性 >110g/m2 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 ,分为年龄匹配的左室肥厚组和非肥厚组 ,其中肥厚组 2 3 7例 ,非肥厚组 3 18例。结果 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 ,舒张压无明显差异 ,脉压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增高。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为因变量 ,以诊所或 2 4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 ,只有诊所或 2 4h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脉压与收缩压增高均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 ,而收缩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决定因素。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厚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的康复预防和介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初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337例,所有入选病例测量非同日 3次诊所血压、进行 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 4组、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 5组并分别比较.②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 结果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均与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左室质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和 24 h平均心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动脉僵硬度随分组脉压的增大呈显著递增,其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 (r=0.670,P< 0.01和 r=0.399,P< 0.01. 24 h 脉压和 24 h收缩压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 [(49.0± 10.2)mmHg 和 ( 44.7± 8.9) mmHg,P< 0.001]和 [( 132.1± 13.1) mmHg 和( 126.5± 12.7) mmHg,P< 0.001](1 mmHg=0.13 kPa);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 (r=0.277,P< 0.01和 r=0.105,P< 0.05). 结论 脉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动态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动态脉压(pulse pressure,PP)、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入选的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PWV检测。测量并计算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PP及PWV。结果:根据PWV,将198例患者分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PWV20%预测值)、轻度动脉硬化组(20%预测值≤PWV30%预测值)、中度动脉硬化组(30%预测值≤PWV50%预测值)及重度动脉硬化组(PWV≥50%预测值)。4组患者的PP、PPI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增大。结论:PP、PPI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动态血压检测获得的PP、PPI对于临床高血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鸿 《临床医学》2010,30(1):49-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评价PP和PPI反应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测量150例高血压患者的PP和PPI,同时测量其血尿酸(SUA)、血肌酐(Cr)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MAU/UCr)。结果随着PP和PPI的增加,MAU/UCr比值明显增高(P0.01)。结论PP和PPI与MAU水平密切相关,在评定EH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方面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②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40mmHg≤24h脉压<60mmHg组犤(1.06±0.02、0.94±0.07)mm,(P<0.001)犦;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犤(0.97±0.08),(0.86±0.05)mm,(P=0.000)犦。③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24h脉压<40mmHg组犤(138.54±29.46、109.75±15.8)g/m2,(P<0.001)犦。④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犤(3.42%,11.44%),P=0.002犦。⑤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我院 1998年 6月至 2 0 0 3年 1月以来收治的 12 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脉压 (PP)进行分析 ,以了解脉压的增大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入选病人为我院 5年以来住院治疗的 12 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性 82例 ,女性 4 6例 ,平均年龄为 (6 8± 15 .4 )岁 ;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CT和 (或 )MRI检查结果 ,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标准参照 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为我校的体检人员 ,抽取14 0例 ,男 88例 ,女 5 2例 ,平均年龄为 (6 5± 11.2 )岁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脉压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90例MHD患者采用WelchAllyn血压计测定非内瘘侧上肢肱动脉血压并记录。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根据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SBP+2DBP)/3计算得出。检测患者血生化指标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采用Complior SP脉搏波速度(PWV)测定仪测定其单次透析前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对MHD患者PP与相关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对糖尿病透析患者和非糖尿病透析患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36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结果MHD患者PP(59.8±16.8)mmHg(1mmHg=0.133kpa),SBP(140.9±20.4)mmHg,MAP(101.1±14.7)mmHg,CFPWV(13.22±3.23)m/s,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多元逐步回归发现,年龄、糖尿病和CFPWV是MHD患者PP的独立影响因素。糖尿病患者SBP、PP及CFPWV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DBP低于非糖尿病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压明显增加,SBP增高是其主要原因。年龄、糖尿病和CFPWV是脉压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发病时脉压(PP)和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PP/MAP Ratio)的分析,比较以上两种参数预测脑梗死危险性方面的优缺点,探讨PP/MAP Ratio预测脑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脑梗死病例103例入院时首次测定的血压(不受治疗因素影响),计算其PP、PP/MAP Ratio,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97例的PP、PP/MAP Ratio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PP、PP/MAP Rati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PP、PP/MAPRatio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P≥60 mmHg者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是PP<60mmHg者的6.081倍(OR=6.081,95%CI为3.262~11.336);PP/MAP Ratio高于0.45者脑梗死是PP/MAP Ratio低于0.45者的2.790倍(OR=2.790,95%CI为1.572~4.950).PP>60 mmHg、PP/MAP Ratio>0.45者,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增大.结论:分析表明,PP、PP/MAP Ratio都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PP/MAPRatio和PP两种参数有较强的一致性,可见PP/MAP Ratio也和PP一样都可以用于预测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PP/MAP Ratio是无量纲值,具有可比性,并且全面考虑了各个血压要素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优于PP.  相似文献   

15.
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脉压(PP)增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变量,探讨脉压(PP)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脉造影阳性患者1250例(男668例,女582例,平均年龄(62±11)岁。根据脉压不同分别将有或无高血压病者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PP≥65mmHg(1mmHg=0.133kPa);PP≤40mmHg;40mmHg0.05)。当40mmHg相似文献   

16.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CHD)患者中血压异常发生率很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高血压、低血压的发生原因、治疗对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2].但是对于CHD高血压患者血压各成分的重要性及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生的关系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对68例长期血液透析的尿毒症高血压患者的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进行了临床观察,并探讨了PP及PPI升高与CVD之间的相关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血流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诊所或动态脉压与左心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选择555名初诊或停药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查.555名患者根据诊室脉压(CPP)及24小时动态脉压(APP)水平分别分为四组,A组PP≤40mmHg;B组40mmHg<PP≤50mmHg;C组50mmHg<PP≤60mmHg;D组PP>60mmHg. 结果随24h动态脉压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主要表现在心房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之比值(A/E)增加,舒张早期充盈时间(EDFP)延长.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24h动态脉压较诊室脉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更明显. 结论脉压增高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24h动态脉压较诊室脉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10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 mmHg(A组,n=52),PP≥60 mmHg(B组,n=54)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PP增加主要因收缩压(SBP)增加所致;随PP增加,SBP血压负荷增加,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EH患者PP与心律失常有关,临床治疗中要注意缩小PP,并将PP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的康复预防和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初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7例,所有人选病例测量非同日3次诊所血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4组、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5组并分别比较。②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结果: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均与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左室质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和24h平均心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动脉僵硬度随分组脉压的增大呈显著递增,其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r=0.670.P&;lt;0.0l和r=0.399,P&;lt;0.01。24h脉压和24h收缩压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49.0&;#177;10.2)mmHg和(44.7&;#177;8.9)mmHg,P&;lt;0.001]和[(132.1&;#177;13.1)mmHg和(126.5&;#177;12.7)mmHg,P&;lt;0.001](1mmHg=0.13kPa);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r=0.277,P&;lt;0.01和r=0.105,P&;lt;0.05)。结论:脉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动态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发生情况,以及脉压差与小动脉硬化型 脑 小 血 管病的关系。 方法:选取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7 月医院收治的 10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接受头部磁共振( MRI )检查,观察患者脑白质高信号( WMH )发生状况,并采用 Fazekas 视觉评分法对 WMH 进行评分。 完善 24%h 动态血压检查,记录患者脉压差,按照血压日夜变异情况,将其分为日间脉压升高( PP 日)和夜间脉压 升 高 ( PP 夜 ); 按 照 脉 压 差 大 小 分 为 ≤40%mm%Hg ( PP1 组 )、 41~60%mm%Hg ( PP2 组 )、 61~80%mm%Hg ( PP3 组 )、 >80%mm%Hg ( PP4 组)等 4 个亚组,对比各组 WMH 发生率、 Fazekas 视觉评分、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脑血流( CBF ),并分析脉压差与 WMH 出现率、 Fazekas 视觉评分及 CBF 的相关性。 结果:经 24%h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 10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为 ( 52.64±15.28 ) mm%Hg ; 经头部 MRI 检查结果显示, 100 例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患 者 中 发 生 WMH%46例,占 46.00% ; 46 例发生 WMH 的患者 Fazekas 视觉评分为( 1.72±0.54 )分;经 24%h 动 态 血 压 监 测 ,结 果 显 示 , PP 日89 例, PP 夜 11 例;两组 WMH 发生率、 Fazekas 视觉评分、 CBF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0.05 ); PP4 组 与 PP3 组WMH 发生率高于 PP2 组与 PP1 组, Fazekas 视觉评分高于 PP2 组与 PP1 组, CBF 低于 PP2 组与 PP1 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 义 ( P <0.05 );经 Pearson 相 关 性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 Fazekas 视 觉 评 分 、脉 压 差 与 CBF 呈 负 相 关 ( r=-0.451 、 -0.624 ,P<0.05 ); Fazekas 视觉评分与脉压差呈正相关( r=0.402 , P<0.05 )。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缩小脉压差、强化降压等手段预防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