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胡浩宇教授认为情志心理因素在眩晕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临床实践中注重心理、情志因素;中西合参,西药主要予抗焦虑治疗,中医以疏肝为主,兼补肾健脑,安神定志;始终尊崇“心身合一”的思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情志心理疗法及中医五行音乐治疗,形成独特的诊疗方法,临床疗效较好。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对胡浩宇教授诊治眩晕的经验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顽固性失眠是失眠障碍的特殊类型,归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其主要特点为持续时间长、症状重、反复发作且多伴有情志障碍。抑郁障碍归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以情志低落、郁郁不舒、严重者自戕为主要表现。顽固性失眠与抑郁障碍不是单纯的病症关系,失眠可能是导致抑郁的病因,也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二者互为因果。笔者有幸师从周绍华教授,跟师出诊,收获良多。文章总结周绍华教授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的诊治经验,以供临床同道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3.
情志病的心理疗法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病的心理疗法及护理郇新荣莱钢一铁医院(271104)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感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造成人体七情相勃,气血不和,阴阳...  相似文献   

4.
根据“心身病”患者除躯体症状外,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亦复杂地参与了疾病发展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单纯药物治疗效多不佳,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身病”20例,效果显著。说明心理治疗在疾病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医情志护理理念在护理中的临床运用,对护理工作职能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用传统的知识,现代的思维,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理念. 1 情志护理的特点 1.1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活动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势必相互关联.许多疾病的发生,除了生物因素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护士在对病人实施情志护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6.
情志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如果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某些情志活动持续过久,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成为发生疾病的条件和致病因素。《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说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防治疾病的首要条件。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和情志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关系。中医清志学说把人的情志活动和五脏功能相对应,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都与心理清志有关,认为情志变化和五脏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相似文献   

7.
心理护理是中医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护理又称精神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形神的统一体 ,“形者 ,神之质 ;神者 ,形之用” ,神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根据生理学的认识 ,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 ,是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 ,但中医学认为与五脏有关 ,《素问·宣明五气篇》有“心藏神 ,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 ,肾藏志”的论述。神的病变会影响到形体 ,形体病变又使神志出现异常 ,这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病机的变化与转归和人的精神情志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中医临床心理护理内容丰富 ,有着重要意义 ,兹将心理护理的基…  相似文献   

8.
肝主疏泄与心理免疫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免疫属于中医所述情志的范畴.通过对肝主疏泄与心理免疫相关性的研究,欲从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的心理免疫角度探讨肝主疏泄在肝病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心理及精神的调节对肝病的治疗、预后同保健、环境因素、药物治疗一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肝病患者在病程中由于压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肝病治疗的效果.可见,调节情志,改善心身机能状态在肝病的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心身疾病。近年来,随着脑-肠轴学说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医情志致病的探讨,IBD认知和治疗过程中日益涌现出与之相关的消化心身整体思维和手段,并在改善IBD患者的躯体症状、调畅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显著效果。文中将从IBD的心身发病机制、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方面论述IBD心身诊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心理学以中医的神形一体,心身一体整体论为理论基础,也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观点。在进行心理治疗过程中,应用了中医的阴阳整体理论,以及典型的就是中医七情致病理论。中医心理疗法在中医心理的这些基本理论指导下,其治疗方法也很多,而且到如今都很受重视,例如情志相胜疗法、言语开导法、气功导引法以及暗示疗法等等。因此,中医理论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很值得我们现在继续学习,但更要合理的运用,并结合现在心理学技术,开发出更先进的中医心理疗法。  相似文献   

11.
杂病一般是指除伤寒外,以内科为主的多科病症。因范围广,病种多而繁杂,治疗上较为棘手。其中很多病除常规施药外,辨证施治应以适当的心理疗法,其作用不可忽视。杂病的病因,常常与情志变化有关。常说“三分药物七分调养”。这七分调养亦包括心理疗法在内。  相似文献   

12.
失眠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失眠的西医特征即急性失眠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而慢性失眠尤以人格和认知因素最为显要。失眠的中医心理主要是情志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为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5种心理紊乱状态;不同人群的失眠的心理特征、中医证型分布及心理干预不同,对失眠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调节等。  相似文献   

13.
疏肝解郁安神法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疗效观察李文超,樊慧贤(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471000)主题词失眠/中医药疗法,疏肝,解郁,安神失眠是指自感睡眠剥夺或不足的一种疾患,属中医“不寐”范畴,是精神科极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笔者近年来运用疏肝解郁安神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珍玉教授治疗情志病经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人们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情志刺激所致或引发的病证亦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对于情志病证,可应用心理疏导来治疗,但绝大多数情况还需配合药物治疗。调脏以和情。药物疗法适用于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脏腑功能受损比较严重之时,如朱丹溪《格致余论》所  相似文献   

15.
情志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对指导临床防病、治病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因社会、心理或行为因素所致疾病急剧上升,如能发挥中医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交融,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新的条件下情志致病特点,将对情志所致疾病的防治及情志学说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自80年代初以来,中医学界已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许多困惑,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情志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情志是指情绪和心理状态, 情志护理就是根据患者的情绪、心理复杂变化进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做好心理护理,首先必须发现患者究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心理护理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找到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疾病与情志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剧烈或持久的情志活动,通过影响大脑的机能活动而影响到各脏器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7.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生理机能降低和代谢能力降低、退化和老化所致。也有人称之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1],在世界很多国家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  相似文献   

18.
情志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中医称之为郁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多忧善虑,胸脘满闷:胁肋胀痛,喜太息或易怒善哭,精神恍惚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多种症状。笔者在临床上遇到这类病人,均喜用舒肝解郁之方药,配合心理疏导进行治疗,尤其是对主要因情志不舒而致病者,更是以此作为主要治疗方案,常能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举典型病例2则。  相似文献   

19.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其表现的症情不一,或难以入睡;或睡中易醒,醒后再难睡着;或时寐时醒,睡眠不实;甚或整夜不眠。寻其病因,历来从外感和内伤两途求之。由外感引起者,多见于各种热病;由内伤引起者,则多责之情志所伤,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等等。从中医时间医学的角度看,无论引起失眠的原因是什么,其无非是卫气运行节律失常的结果。一、失眠是一种典型的时间性病症卫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与人体的卫外功能有关,现代不少人认为与人体免疫功能有关。但深入研究卫气在人体的运行规律,却发现它是一种典型的人体昼夜节律,约相当于现代  相似文献   

20.
防治胃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关键预防环节,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复杂,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情志为五脏所主,情志过激尤伤肝脾,七情六郁均可影响胃癌前病变的转归,其中以忧、思、郁、怒四者最为常见。胃癌前病变发病与肝关系密切,肝郁气滞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特点和向胃癌发展演化的关键病机,因此胃癌前病变多从肝论治。情志疗法包括五行音乐法、移精变气法、七情相胜法、言语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其顺应"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发展模式,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特色情志疗法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加强胃癌前病变患者心理疏导,有助于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以期为胃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