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经皮腘静脉插管造影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经皮腘静脉插管造影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60侧成人下肢的腘动脉、腘静脉及胫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腘静脉的体表定位等.结果在腘窝上段由内向外依次为腘动脉、腘静脉和胫神经,在腘窝中段上述结构逐渐移行,位置关系较为复杂,在腘窝下段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腘静脉的体表投影在腘窝与经过收肌结节最高点的水平线成(83.5±2.2)°夹角的直线,且该直线与水平线的交点距水平线与股二头肌腱交点为(2.3±0.7)cm.结论根据腘静脉与腘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在腘窝上半部穿刺较安全,在腘窝下半部穿刺时易损伤胫神经和腘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下肢血管外科和腘静脉插管造影术开展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8侧下肢腘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的结构、腘静脉与腘动脉、胚神经位置关系进行解剖观测。结果:①腘静脉组成有2种类型,以一支型为主,占97.2%。②瓣膜出现率为55.6%,以1—2个多见。③腘动脉、腘静脉、胚神经经过腘窝上、中、下三段时,由内向外排列逐渐转向由深向浅排列。结论:①腘静脉合成较为复杂,但仍有一定规律。②在腘窝上半部穿刺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100例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区的局部关系。喉返神经多数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但在甲状腺峡下平面,有31例斜入沟内,以右侧为多见(28例)。另外有一例右喉返神经穿甲状腺实质内。喉返神经在喉外分支的56.0±4.45%,其中以2支型最多见(50.O±5.0%)。其分支高度,以位于甲状腺峡平面为多见,占60.72±6.52%。喉返神经及其分支入喉部位,多数在环甲关节后方(82.72±3.78%),环状软骨弓上缘(91.98±2.13%)入喉。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神经在动脉后方的为多见,占55.O±4.97%,神经在动脉分支之间者,占30.0±4.58%,神经在动脉前方者,占14.O±3.47%。左、右有明显差异,神经在动脉后方者,多见于左侧,神经在动脉分支之间或动脉前方者,右侧多见。喉返神经在颈根部的横径平均1.84±0.39mm,以1.6~2.0mm为多见,占47.O±4.99%。  相似文献   

4.
观测100例成年尸体(男70,女30)腘动脉长度及外径,膝关节支起始外径,腘动脉体表投影,腘动脉末端及膝中动脉分支类型,腘动脉起端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用成人尸体50具,对脾动脉及各级分支以进行观察和测量。脾动脉平均长为144.00±14.3mm,起始部管径平均为8.07±2.19mm,以2~3个弯曲多见,有27例,占54.00±7.04%。脾动脉主要分支:胰背动脉,出现率为96.00±2.77%;胰大动脉,出现率为88.00±4.59%;胰尾动脉,出现率为100%,有1~3支,其中1支者占63.83±7.01%;脾动脉其它胰支,出现率100%,有1~5支,其中2支者57.78±7.36%;脾叶动脉2分支型44例,占88.00±4.59%,脾段动脉4~5支32例,占64.00±6.78%。  相似文献   

6.
喉返神经在颈部的局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避免在甲状腺手术中误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5具(男30具,女15具)成人尸体的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进行解剖,以观测二者的解剖关系。结果:喉返神经平均横径为1.93±0.35mm。喉返神经入喉支以2~5干型的为多见,占68.9%。甲状腺下动脉的直径为2.61±0.23mm。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左右侧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喉返神经横径平均在1.93±0.35mm之间;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峡平面分支的最为普遍;神经行于动脉主干之后的有48.9%,为多见;神经行于动脉前及动脉分支的例数差不多,左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后的多见,而右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前的多见,左右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外科颈部手术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102例教学用过的下肢标本上,对腘动脉及小腿动脉进行了观察: 1.成人腘动脉的平均长度为17.36±1.17cm。膝上内动脉和膝上外动脉分别起白有腘动脉中段上1/3和中段中1/3各有40.59%和46.53%。膝下内动脉和膝下外动脉起自下段上1/3各有32.35%和36.37%。膝中动脉起自膝上外动脉38.78%。 2.腘动脉均在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后动脉在其始部的下方2.4±8.1cm处分出腓动脉,后者有3.92±1.92%特别发育,并代替胫后动脉分布。 3.测量小腿动脉的管径及与主干所呈角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成人尸体68具共计136侧上肢的尺侧上副动脉起源和行径,分支和分布及其管径大小。结果尺侧上副动脉多数起于肱动脉(占83.09%),口径多在1.1~2.5mm之间(占96.32%),距离胸大肌下缘31~60mm居首位,支数以3~5支多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了52侧(男46,女6)成人尸体臀上动、静脉深上支进入髂嵴情况.臀上动、静脉深上支分为前、中、后支;本文测量了臀上动、静脉深上支的外径及各分支进入髂嵴的距离.臀上动、静脉深上支的分支在髂嵴前部及中部分布较多,前支的分支为3~8支,其中以4~6支者为多见,占78.8±5.5%;中支的分支1~4支,其中以2~3者为多见,占73.1±6.1%.因此,臀上动脉深上支作为游离髂骨移植术取髂嵴的前部和中部较宜.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硫酸钡乳胶混悬液,灌注50只新鲜的离体山羊心脏的左、右冠状动脉,经软X线造影和解剖观测结果: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自主动脉的左窦和右窦。左冠状动脉外径(3.42±0.74mm)大于右冠状动脉外径(2.98±1.02mm);96%的心脏由单独的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上2/3;冠状动脉分布类型以左优势型多见,占96%,均衡型占4%,未发现右优势型;窦房结动脉起自右冠状动脉者占62%,起自左冠状动脉者占28%,起自左、右冠状动脉者占10%;房室结动脉均起自左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400例尸体的中结肠动脉作了观察,根据中结肠动脉的干数,行走方向及其分支特点分为二组14个型。其中以第1组第1型——仅有一支中结肠动脉,系从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距起点3~4厘米处分出2~3支,形成1~2列动脉弓——为最多(223例占总数的55.75%)。分布范围的统计:有一支中统肠动脉时,其分布仅及横结肠系膜右1/3者占63.17%,左2/3者为27.8%,分布至整个横结肠系膜者9.03%。其中不形成动脉弓者13.3%,一弓型占40.98%,二弓型31.96%,三弓型11.77%,多弓型者2.62%。当有2支或2支以上中结肠动脉时,其分布仅及右1/3者占17.91%,分布左2/3者占24.64%,  相似文献   

12.
解剖了成年男性40具尸体,40个下肢,共计120只足。对足背血管进行了调查统计。结合20例足第二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及带血管、神经、肌腱的复合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分析了手术成败的原因及注意点。 1.足背静脉弓距第二跖趾关节的直线距离多在2~4厘米(88.60%)。 2.大隐静脉在内踝前缘的外径多介于3~5毫米之间(92.24%);小隐静脉在外踝后、下缘交界处外径以2.2~3.0毫米多见(80.67%)。 3.足背动脉行程向外偏离正常位置者7只(5.83%);向内偏离正常位置者5只(4.17%);还有一足背动脉直接位于皮下脂肪层中。 4.足背动脉起点外径以3.0~3.8毫米多见(75.42%),于第一跖骨间隙近端外径多在2.0~2.9毫米之间(84.35%),足背动脉主干外径小于1毫米以及缺如者8只(6.67%)。 5.第一跖骨背动脉分三型,Ⅰ型58只(48.33%);Ⅱ型52只(43.33%);Ⅲ型10只(8.34%)。9例足二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中,Ⅰ型者5例,Ⅱ型者3例,Ⅲ型者1例。 6.对术前及术中的注意事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对腘窝囊肿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住院患者的136个腘窝囊肿的声像图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36个超声诊断腘窝囊肿与术中所见、术后病理完全符合者134个,符合率98.5%.根据声像图特点将本组所见腘窝囊肿分为Ⅲ型.110个囊肿行切开或关节镜手术,手术治愈率(105/110)95.5%;对26个进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注射药物治疗. Ⅰ型月国窝囊肿治愈率100%;Ⅱ型腘窝囊肿治愈率20%;Ⅲ型腘窝囊肿治愈率80%.结论:超声在腘窝囊肿的临床诊断中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治的首选检查;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药物注射治疗腘窝囊肿效果良好,并且本方法安全有效,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学及其起源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解剖学和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资料和参考。方法在114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椎动脉椎前部的起源、形态、行程和起始部外径。结果正常起源型:左侧89.47%、右侧100%起于锁骨下动脉。异常起源型均出现于左侧,占5.29%(12/227例),其中主要起于主动脉弓(83.34%):起点在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者占75%;起点在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后方者占8.33%;起点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外动脉者分别占8.33%,后者与枕动脉共干,而且起源和行程独特。左侧椎动脉外径41±0.09mm,右侧39±0.1mm。结论由于胚胎发育的关系,椎动脉起源异常主要发生在左侧,而且以起于主动脉弓为主。  相似文献   

15.
在164具成人尸体上,观察了腹腔动脉的分支类型、发起侧别及长度等。本文将腹腔动脉的分支分为四型,每一型又可细分为若干分型。普通型占70.12±3.57%。其中主型为一般教科书记载的型别,有94例,占57.32±3.86%,故为常见型;副型中,以有代替肝左动脉或副肝左动脉起于胃左动脉者较多,有18例占10.97±2.45%。扩大型占11.59±2.50%。其主型是腹腔、胰背动脉于,有13例,占7.93±2.11%。缩小型占15.85±2.86%。其主型是肝总动脉的分支不完整,由其他动脉发来的动脉支补充,有12例,占7.32±2.03%。缺如型是腹腔、腸系膜上动脉干,占2.44±1.19%。本文各型的出现率,与国内各作者报导的儿童材料相比,并无显著差别,说明腹腔动脉的分支类型无显著年龄差异。国人合计432例的结果,与国外资料比较,亦未见有显著差异存在。在168个标本上,比较了腹腔动脉三个主要分支的管径,其中以胃左动脉较细,脾动脉大于肝总动脉者最多,占63.69±3.71%。腹腔动脉在腹主动脉上的起始侧别,本文161例的结果,以起于腹主动脉的前壁左侧者最多,占66.46±3.72%。腹腔动脉的长度,本文168例的拮果,以在21—25毫米之间者最多,占27.79±3.46%,其平均植为24.84毫米±0.47,标准差±6.15毫米。  相似文献   

16.
李思忠  方长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818-2818
目的:观测分析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及其与腮腺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0例成人头部标本,观测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腮腺管的位置关系。结果: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多见(58.3%),三干型次之(28.3%)。神经多行于腮腺管浅面(73.3%)。腮腺管走行在颊支之间的占61.7%,导管距上颊支垂直距离约4.86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下方者占11.7%,距下颊支的垂直距离约1.71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上方者占26.7%,距上颊支的垂直距离约2.56mm。结论:面神经颊支多行于腮腺管浅层,与腮腺管关系十分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17.
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选择足背动脉作为血管材料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左右侧下肢标本48例,对足背动脉的详细解剖关系进行了观测。结果足背动脉为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者占94%;足背动脉全长位于拇长伸肌腱外侧者占85%;腓深神经位于足背动脉内侧占73%;足背动脉的长度平均为(86±1.33)mm;足背动脉外径近段平均为(2.6±0.06)mm,中段平均为(2.1±0.07)mm,远段平均为(1.6±0.05)mm。结论足背动脉全程位置表浅,管径与冠状动脉的管径基本一致,截取足背动脉以及胫前动脉下段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供体材料。  相似文献   

18.
小儿腘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积累小儿血管的解剖学资料 ,为临床小儿静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侧学龄前儿童下肢防腐标本上 ,观测静脉及与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中班儿童 60侧静脉及动脉等。结果 :①静脉与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 ,窝上段静脉暴露段长度为 (1.5 6± 0 .2 9)cm。静脉深面为动脉 ,外侧为胫神经 ;静脉呈深浅关系 ,两者重叠 1/2以上者占83 %。在窝中、下段上述结构逐渐移位 ,至下段由浅而深依次为胫神经、静脉、动脉 ;②静脉体表投影 :膝关节伸直位 ,通过髌骨上缘最突点的水平线上 ,距股二头肌肌腱内侧 (0 .74± 0 .13 )cm处 ;在髌骨下缘最突点的水平线上 ,距股二头肌肌腱内侧为 (1.2 3± 0 .2 0 )cm处 ,上述二处的连线为静脉体表投影。结论 :小儿静脉穿刺在窝上段和静脉体表投影线上 1/3段较安全 ,中 1/3段及其以下部位穿刺时有可能伤及动脉和胫神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患76例和同期住院无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下肢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有无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股动脉最常见;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并对远端动脉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者,以腘动脉为主;管腔闭塞以腘动脉以下远端动脉多见,以胫前动脉为主.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疗效监测及预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400侧下肢上。对股深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分支类型进行了观察。股深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分支类型共有八型(十八类)。第Ⅰ型的出现率最高(60.5±2.44%),故为常见型。Ⅲ型的三类与Ⅴ型的三类是作者所见文献中尚未见有记述的例子。各型皆无显著的性差及年龄差异;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亦无显著差异。常见型有不显著的侧别差异。而且常见型与Ⅲ型,中国人与欧美人及苏联人之间有显著差异。旋股内侧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皆以起于股深动脉者为最多,分别占78.3±2.06%与77.8±2.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