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BIOMED-2方法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骨髓中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的可行性,并初步评价其临床价值。采用BIOMED-2系统检测73例NHL(B-NHL 55例,T-NHL 18例)患者骨髓中IGH、IGK、IGL基因和TCRβ、TCRγ、TCRδ基因的克隆性重排,与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进行比较,评价其与病理特征、临床分期等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3例NHL中31例检测出IG或TCR基因重排,阳性率42.5%,高于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阳性率24.7%(18/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NHL阳性率为40.0%(22/55),T-NHL阳性率为50.0%(9/1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阳性率和AnnArbor分期相关,Ⅲ/Ⅳ期患者阳性率高于Ⅰ/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MED-2检测IG和TCR基因重排是判断淋巴瘤骨髓浸润的有效方法,比骨髓细胞形态学更为敏感,有助于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PCR检测阳性率和Ann Arbor分期相关,与淋巴瘤恶性程度、年龄、治疗状态、有无B组症状及是否累及脾脏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方法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cl-2/IgH基因重排,并通过测定产物的序列,以了解所建方法的可靠性、方法运用专业引物设计软件设计bcl-2/IgH基因重排半巢式PCR引物,对52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DLBCL石蜡包埋组织及10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新鲜扁桃体组织通过半巢式递降温度梯度PCR(touch down PCR)扩增,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并对其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 通过一步法检测到bcl-2/IgH基因重排8例,其中DLBCL6例,新鲜扁桃体组织2例;进行第2次半巢式PCR时仅在DLBCL中发现5例阳性,新鲜扁桃体组织均阴性。将阳性产物在网上序列分析显示:一步法检测到的8例中有3例为假阳性,而半巢式PCR扩增出的5例均为bcl-2/IgH基因重排片段。3例假阳性的片段分别与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331191,LLNLR-245D11基因片段及1号染色体RP11-498P10基因片段同源。结论常用的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引物扩增结果存在一定假阳性,其机制可能是因为人类基因组中存在与常用引物同源性较高的序列。为研究设计的引物与传统的引物结合,进行半巢式PCR可以排除这种假阳性扩增,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g基因重排检测在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B细胞性淋巴瘤3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30例,提取DNA,应用BIOMED-2引物系统中的47条引物进行PCR扩增,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Ig基因重排结果。结果 30例B细胞性淋巴瘤中检测出Ig克隆性重排,包括IGH(A+B)克隆性重排23例,IGK克隆性重排23例,IGL克隆性重排5例,IGH(A+B)+IGK克隆性重排30例,IGHA+IGK克隆性重排29例;在3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未检测到Ig克隆性重排。结论 Ig基因重排是诊断B细胞性淋巴瘤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及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技术并根据BIOMED-2引物系统对103例B-NHL患者及2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标本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IgH、IgK基因重排的克隆性分析。结果?103例B-NHL患者中IgH和IgK单克隆重排阳性率分别为41.7%和50.5%,IgH和IgK联合检出率为64.1%。5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B细胞淋巴瘤(SLL)患者中共检出Ig基因单克隆重排49例(83.1%);除CLL/SLL以外的其他44例B-NHL患者中有17例(38.6%)检出Ig基因单克隆重排,而在2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患者中均未检出。70例B-NHL患者外周血标本Ig基因重排检出率与骨髓标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7% vs 54.3%,χ2=1.03,P=0.31);26例CLL/SLL患者外周血Ig基因重排率与骨髓标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2% vs 80.8%,χ2=0.92,P=0.34);44例非CLL/SLL患者外周血Ig基因重排率与骨髓标本之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1.8% vs 38.6%,χ2=0.45,P=0.50)。结论?Ig基因重排可用于B-NHL的临床诊断,外周血与骨髓Ig基因重排检测具有同等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原癌基因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收治的63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患者石蜡组织标本C-myc、Bcl-2基因表达情况.分析DLBCL患者C-...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点都有显著的异质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多重PCR技术在DLBCL患者骨髓BCL2/IGH及BCL6/IGH等融合基因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利用多重巢式PCR技术对80例初治DLBC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BCL2/IGH及BCL6/IGH融合基因检测。结果表明,80例患者骨髓标本中携带目的融合基因共12例,阳性率为15%;其中BCL2-IGH阳性患者为6例,BCL6-IGH阳性患者为6例。DLBCL患者携带不同的融合基因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结论:运用多重PCR方法对DLBCL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改善方法,使之对融合基因能做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这对于DLBCL患者的诊断、协助分期、预后评估、微小残留病变的估测,指导临床治疗DLBCL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bcl 6基因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与NHL发生有关的癌基因 ,检测其突变和重排以及Bcl 6蛋白的表达 ,可能对DLBCL预后估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  相似文献   

9.
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作为B细胞系肿瘤的分子标志,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特别是对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在临床中的研究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具有明显的生物异质性。survivin是调亡抑制蛋白家族的独特成员,它在各种肿瘤中包括某些类型的淋巴瘤中过度表达,新近发现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细胞增生的双重调节功能。许多研究还表明,survivin可作为DLBCL的一个独立的临床预后指标,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结合可在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治疗、改善预后。survivin选择性表达于肿瘤组织,为治疗肿瘤提供了理想的靶点,调节survivin的表达和功能可能成为治疗DLBCL的一个新途径。本文就survivin的作用机制,在DLBCL中的表达及其在DLBCL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等研究进展和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副溶血性弧菌是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本研究建立一种快速标本处理和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方法,扩增副溶血性弧菌的热稳定直接溶血素基因。对一组56例腹泻患者粪便便标本进行了检测,经细菌培养培养证实为副溶血性弧菌的9份标本,PCR法均阳性;培养法阴性的39例中,有7例检测到TDH基因。统计学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当一致,但检出能力PCR法显著高于培养法。本法简便,快速,特异,适宜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TaqMan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于脑脊液标本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针对细菌的16S rRNA基因,设计合成细菌的通用引物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分型探针,通过构建质粒和制作脑脊液模拟标本来研究引物和探针的检测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 两种革兰分型探针只对相应的细菌可以检测到荧光信号,乙肝病毒DNA、白色念珠菌及人基因组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此方法最低可以检测到10个拷贝的质粒DNA以及102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 TaqMan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菌的特异度和敏感度高,检测快速,对脑脊液细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本实验室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测定HBV DNA结果的精密度。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5-A2文件C1附录要求,对浓度约为107(copies/ml)(S7)、105(copies/ml)(S5)和103(copies/ml)(S3)样本,评价其精密度。结果 S7、S5、S3的批内精密度CV值分别为2.022%、3.682%、4.469%,总精密度的CV值分别为4.037%、4.452%、7.090%。结论本检测系统的精密度情况符合试剂厂商声明要求,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应用多重PCR法检测Dystrophin基因缺失.并了解苏南地区Dys仃ophin基因缺失的特点。方法应用多重PCR法检测29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缺失.分析苏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分布。结果29例患者共检出15例存在Dystrophin基因缺失.苏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出率为51.72%;48号为最常见缺失外显子。结论多重PCR法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缺失可靠,可用于临床检测;苏南地区Dystrophir谌因缺失分布特点与国内其他地区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6.
探索bcl-2基因重排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生及演变中的作用,以bcl-2/IgH重排为克隆标志,建立敏感的检测淋巴瘤微小残留病变的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用系列稀释试验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经检测9种恶性淋巴瘤细胞系中Su-DHL-4和Su-DHL-6有bcl-2/IgH基因重排,用系列稀释试验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10~5。29例NHL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中,共检出6例有bcl-2基因重排,其中滤泡型NHL(F-NHL)4例(36.4%),弥漫型NHL(D-NHL)2例(18.2%),全部在B细胞性NHL中检出。16例F-NHL患者中,4例外周血和骨髓中同时检出bcl-2(MBR)/IgH基因重排,化疗达CR后依然存在。结论提示,bcl-2基因重排主要与低度恶性的B细胞性淋巴瘤有关,重排方式以bcl-2(MBR)/IgH为主。bcl-2基因重排的检测为对滤泡性淋巴瘤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对该疾病的分期、疗效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异源双链鉴定法检测淋巴瘤IgH、TCR-β基因重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梅  吕亚莉  赵坡  李向红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4):255-256,I068
目的建立更敏感、特异性更强的PCR方法检测淋巴瘤IgH和,TCR-β基因重排。方法采用标准PCR方法以及异源双链鉴定的改良方法检测55例淋巴瘤组织,全部病例均经组织学明确诊断,其中36例为B细胞性淋巴瘤,19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对照为5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结果用改良PCR方法检测淋巴瘤组IgH和TCR-β基因重排49/55例为阳性,较标准PCR方法电泳条带更清晰、更易于判定;5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均为阴性。结论异源双链鉴定的改良方法提高了检测淋巴组织肿瘤性增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