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尿酸血症及其他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对55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调查,除测血压、体重、腰围外均测定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清胆固醇(TC)、血甘油三酯(TRIG)、内生胰岛素,并加以比较、对照。结果:高尿酸血症39例(70.91%),高尿酸血症组中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比例均比正常尿酸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关系密切;高尿酸血症可视为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探讨老年冠心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对子代的影响。方法:老年冠心病IR患者及共直系第一代子女组,与健康老年人及其第一代子女组各30例,分别检测体重人腹血糖、胰岛素、C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纤维蛋白原;餐后2小时血糖、胰素、C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的敏感性。方法:对无糖尿病老年高血压组74例、老年对照组54例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FBG)、胰岛素(FINS)、C肽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进行对比。结果:空腹血糖测定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老年高血压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清胰岛素水平及C肽水平均较老年对照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着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4.
姜敏辉  李珍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6,16(2):190-190,206
对14例高血压病,24例冠心病和14例对照组进行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甘油三酯及其他生化指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患者血胰岛素和甘油三酯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病,冠心病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一级亲属正常人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人血浆瘦素水平、血糖、胰岛素及血脂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5 6例检查者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一级亲属 3 5例 )及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人 2 1例的空腹血浆瘦素水平、血糖、胰岛素及血脂 ,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 (BMI)、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 :糖尿病一级亲属与正常对照相比 ,瘦素、血糖无显著差异 ,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有显著差异。空腹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胰岛素水平正相关 ,与胰岛素敏感指数负相关。结论 :糖尿病一级亲属正常人早期即已存在胰岛素抵抗。瘦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两者之间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探讨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在汉族高压患者中的存在状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汉族高血压病32例和健康对照67例空腹血糖,血脂及血胰岛素水平进行测定,并测量右臂坐位血压,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及岛素敏感指数。结论,汉族高血压病人的高胰岛素血症及低胰岛素敏感性主要与其一重指数有关,而血压的影响相对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IR)、高胰岛素血症有关。本文观察了14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血压正常者(组)与合并高血压者(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等指标。探讨NID-DM发生高血压与IR之间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NIDDM 患者140例,其中血压正常者7例,高血压病者70例。二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相匹配,均无心、肺、肾功能异常,血脂亦无明显异常,后者除外继发性高血压。1.2方法:采用标准血压计测定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按中老年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等类别分组、并设对照组,计体重指数、测血脂、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抗体浓度,并根据血糖、血胰岛素浓度计算胰岛素敏感性.结果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中依次递增.设对照组胰岛素相对敏感性为1,则上述各病分别为083、0.79、061、0.32.与之相伴随的是糖及脂质代谢紊乱及体重指数的增加。结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老年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及45例老年非冠心病患者进行空腹血胰岛素、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管紧张素(Ang)Ⅰ、Ⅱ检测及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组胰岛素、TG和AngⅡ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P<0.01,P<0.05,P<0.05),冠心病组血糖、TC、HDL和AngⅠ与非冠心病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IR。  相似文献   

10.
非糖尿病性高血压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已为多数学者所证实[1];而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报道不多[2].本文通过对40例Ⅱ型糖尿病血压正常者与高血压者空腹血清胰岛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的检测分析,旨在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冠心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比分析3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同期40例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 与非糖尿病的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发生率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冠心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以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为主要特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3支病变、严重狭窄及闭塞性病变多见。结论 冠心病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冠脉多支病变、严重病变常见,积极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一级亲属游离脂肪酸的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56例上述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作为观察组;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他们游离脂肪酸的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FPG、PPG、HbA1C、FFA、TG、Homa-IR显著升高(均为P〈0.05);Homa-IS及ISI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FFA与FPG、TG呈显著正相关(r=0.289,P=0.031;r=0.273,P=0.042),与Homa-IR、TCH、ApoB100、BMI、WHR、MDA呈正相关(r=0.091,r=0.120,r=0.060,r=0.163,r=0.056,r=0.118,均为P〉0.05),与Homa-IS、ISI呈负相关(r=-0.125,r=-0.039,均为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血糖正常时已存在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受损,且FFA与胰岛素抵抗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无糖尿病史的老年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及其对心血管损害的影响.方法 选取119例无糖尿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1例无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的人群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吸烟史、体重指数(BMI)、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等指标;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高血压病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糖尿病(DM)组,比较3组的BMI、血糖、血脂、血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左室质量指数(LVMI )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①高血压组的吸烟史、BMI、IRI、ISI、糖负荷后2 h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糖负荷后2 h胰岛素(PIN)、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高于对照组(P<0.05);且IRI分别与BMI、SBP、DBP、TG、HDL存在相关关系;②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DM患病率为24.4%,IGR患病率为38.6%,总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63%.③IGR组、DM组的空腹血糖(FPG)、PPG、PIN、IRI、ISI、BMI、TG、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SBP分别与N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IGR组、DM组的斑块发生率和LVEF均高于NGT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糖耐量异常,有必要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OGTT,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进行分组,对其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单纯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冠状动脉受累程度高,血管狭窄程度重,弥漫性血管病变多见,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受累程度高,弥漫性血管病变多见;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相比,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受累程度高,血管狭窄程度重,弥漫性血管病变多见;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相比,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冠状动脉总受累程度轻,弥漫性血管病变少见,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之在冠状动脉受累程度、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弥漫性血管病变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均能加重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且以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65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为27.2%。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高血压,空腹血清C肽,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尿酸8个因素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关。结论:为减少并发冠心病。2型糖尿病患者除注意控制常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外,亦应注意控制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冠脉内斑块性质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对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52例患者(糖尿病组24例,非糖尿病组28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进行评价.结果:糖尿病组血管病变支数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1),糖尿病组单支病变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三支病变发生率为50.0%,而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弥漫性病变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1),重度狭窄病变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两组患者冠脉内共检测到130个斑块,两组之间的斑块数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以软斑块为主,钙化斑块次之,非糖尿病组以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为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有效检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和冠脉斑块性质,对冠心病诊断和临床评估冠心病风险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抗氧化能力的改变.方法 随机选取5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72例上述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作为观察组;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匹配、无糖尿病家族史的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S)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SOD、NO、GSH-PX和T-AOS明显降低(P<0.05),MDA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的SOD有降低趋势(P=0.058),MDA有升高趋势(P=0.052),NO、GSH-PX、T-AOS无明显变化.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其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抗氧化能力亦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8.
陈敏  赵俊  张慧 《广州医药》2011,42(2):14-15
目的分析住院心房颤动(AF)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9年-2010年本院诊断为AF的53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回归分析明确AF患者病因中其高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536例AF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者分别占有58.77%、30.78%和21.27%.回归分析结果:年龄≥6...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体质量、胰岛功能等的影响.方法 将50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艾塞那肽(27例)和传统方案(23例)治疗,在用药3个月后,观察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体质量变化、血糖波动及胰岛功能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艾塞那肽组的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体质量均明显下降(均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 艾塞那肽可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降低HBA1c,使血糖达标,同时还可持续降低体质量,尤其对于初诊肥胖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与赖脯胰岛素50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入院后均空腹抽取静脉血查糖化血红蛋白,并监测空腹、午餐及晚餐后2 h血糖和凌晨3:00血糖。监测2 d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门冬胰岛素30和赖脯胰岛素50治疗2周。出院后电话随访3个月观察血糖下降情况及低血糖发生率,评价两种药物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及降糖治疗支出的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两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赖脯胰岛素50组餐后2 h血糖下降较门冬胰岛素30组显著(P<0.05);赖脯胰岛素50组低血糖发生率及降糖费用明显低于门冬胰岛素30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与赖脯胰岛素50对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赖脯胰岛素50对餐后血糖控制明显优于门冬胰岛素30,且低血糖发生率及花费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