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与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对微小肝癌及肝良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因临床高度怀疑原发性微小肝癌或肝癌术后复发性微小肝癌而接受多普勒超声及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的肝硬化患者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最终经病理诊断为微小肝癌80例共104个病灶,肝良性结节20例共27个病灶。多普勒超声检出微小肝癌病灶90个,检出率86.54%(90/104);检出肝良性结节20个(均为肝硬化结节),检出率74.07%(20/27)。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出微小肝癌病灶96个,检出率92.31%(96/104);检出肝良性病灶6个(其中无肝硬化结节),检出率22.22%(6/27)。与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相比,多普勒超声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较低(χ~2=9.58,P0.05),而对肝良性结节的检出率较高(χ~2=10.96,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对肝硬化良性结节的检出更具优势,而DSA更有利于检出微小肝癌病灶。  相似文献   

2.
探讨乙肝肝硬化继发小肝癌应用磁共振成像和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的诊断价值。2017年5月—2018年3月,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80例,病灶104个,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按照病灶直径大小分为小肝癌组(1~3 cm)和微小肝癌组(1 cm)。其中小肝癌组病灶70个,微小肝癌组病灶34个,均予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准确性,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小肝癌病灶应用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观察小肝癌/微小肝癌的多排螺旋CT及MRI的表观特征。结果显示,小肝癌病灶70个,CT扫描检出病灶53个(75.7%),MRI检出病灶67个(95.7%),MRI的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微小肝癌病灶34个,CT检出病灶22个(64.7%),MRI检出病灶32个(94.1%),MRI的微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小肝癌组时,检出率最低为CT平扫(60.0%),检出率最高为CT动脉期(72.9%);MRI检查时,检出率最高者为LAVA动脉期(88.6%);微小肝癌组MRI病灶检出率最低为LAVA平衡期(52.9%),检出率最高为LAVA动脉期(85.3%),CT检查微小肝癌组检出率最低为CT平扫(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主要为低密度病灶,其中小肝癌21个,微小肝癌8个,二者均未见高密度病灶;CT动脉期主要为高密度病灶,其中小肝癌44个,微小肝癌10个;门静脉期主要为低密度病灶,其中小肝癌40个,微小肝癌10个;平衡期主要为低密度病灶,其中小肝癌43个,微小肝癌13个;MRI T2WI序列主要为高信号病灶,其中小肝癌56个,微小肝癌27个,未见低信号病灶;DWI序列主要为高信号病灶,其中小肝癌56个,微小肝癌26个;IN-PHASE序列主要为低信号病灶,其中小肝癌49个,微小肝癌16个;OUT-PHASE序列主要为低信号病灶,其中小肝癌46个,微小肝癌15个;LAVA平扫主要为低信号病灶,其中小肝癌49个,微小肝癌16个;动脉期主要为高信号病灶,其中小肝癌50个,微小肝癌25个;门静脉期主要为低信号病灶,其中小肝癌47个,微小肝癌20个;平衡期主要为低信号病灶,其中小肝癌51个,微小肝癌14个。结果表明,微小肝癌及小肝癌进行MRI检查的检出准确性更高,其中MRI容积快速三维成像动脉期对小肝癌的检查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3.
C臂CT扫描用于TACE治疗肝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C臂CT(CCT)扫描在TACE治疗肝细胞癌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接受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行CCT扫描。观察患者CCT图像检出肝内病灶的情况,并与DSA及治疗前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观察CCT图像对病灶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情况,评价其对于TACE操作的指导作用。结果 80例患者中,CCT扫描检出病灶139个,其中4例患者较64排螺旋CT扫描共多检出5个病灶,2例患者较常规DSA检查共多检出2个病灶。TACE治疗前,77例患者CCT扫描显示131个病灶供血动脉清晰满意,其中28例(28/77,36.36%)为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治疗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发现4例患者肝癌病灶异常供血动脉,1例病灶供血动脉走行异常显示清楚。结论在应用TACE治疗肝细胞癌过程中,CCT扫描有助于检出肝内病灶、显示病灶供血动脉和动脉异常走行,对TACE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导引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2001年2月-2006年10月在CT导引下直接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病灶61个)病灶,其中肿瘤直径≤3 cm者14个,3 cm〈直径≤5 cm者36个,直径〉5 cm者11个,多发肿瘤者10例(2-4个)。46例61个肿瘤CT导引PAI治疗145次。随访时间5-48个月,多次复查CT,动态观察肿瘤坏死情况,记录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存活时间、肝肾功能、AFP值等。结果46例61个肿瘤145次穿刺成功率100%;肿瘤坏死率为71%-100%;直径≤3 cm的小肝癌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12/12)、92%(11/12)、83%(10/12)、67%(8/12)(P〈0.05);3 cm〈直径≤5 cm者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24/27)、78%(21/27)、67%(18/27)、44%(12/27)(P〈0.05);直径〉5 cm者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9%(2/7)、14%(1/7)(P〈0.05)。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腹膜炎、化学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气胸,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直接瘤体内注射乙酸治疗单结节、无转移的小肝癌是一种疗效可靠、经济实用的微创性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5.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内小结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内小结节(≤2.0 cm)的价值。方法采用18~20G自动活检针对60例64个肺小结节(5个直径0.7~1.0 cm,59个直径1.1~2.0 cm)进行经皮穿刺活检。结果对92.19%(59/64)结节取得足够量组织,经病理检查获得定性诊断,其中恶性结节占66.10%(39/59),良性病灶33.90%(20/59)。气胸发生率为32.81%(21/64),2例次(2/64,3.13%)须行闭式胸腔引流。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2.0 cm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率高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臂CT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臂CT引导微波消融(MVA)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以C臂CT动脉灌注成像评估消融范围的可行性。方法 47例肝癌(63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C臂CT引导MVA治疗,于消融后即刻行经动脉插管C臂CT灌注成像判断消融范围,记录技术成功率,比较消融后即刻C臂CT与术后24 h内增强CT所示消融灶最大横径和纵径。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63个病灶均顺利完成TACE联合MVA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消融术后即刻C臂CT测量消融灶最大横径和纵径分别为(3.44±0.95)cm和(4.13±1.01)cm,术后24 h内增强CT显示最大横径和纵径分别为(3.46±0.95)cm和(4.14±1.02)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例发生右侧反应性胸腔积液(积液量均100 ml),6例发热,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术后1个月,38个2.50 cm病灶完全坏死(38/38,100%);25个≥2.50 cm病灶中,24个完全坏死(24/25,96.00%)。术后随访6~25个月,仅2个病灶局部进展(2/63,3.17%),其余病灶未见进展或复发征象。结论 TACE联合C臂CT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安全有效;C臂CT灌注成像可准确评估消融范围。  相似文献   

7.
探讨C臂锥形束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监测栓塞效果的价值。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治疗的20例肝癌介入手术患者,采用C臂锥形束CT和常规DSA检查,二者在肝癌诊断中的检测效果和栓塞效果。20例肝癌患者共82个肿瘤,术中常规DSA发现病灶60个(73.17%),C臂锥形束CT发现病灶80个(97.56%),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DSA (χ2=19.5238,P=0.000)。阳性一致率为75%(60/80),总一致率为75.61%,Kappa值为0.13,两者一致性差。对病变栓塞效果进行观察,20例患者中二者显示结果不一致的病例5例,需要寻找其他供血动脉进行栓塞。普通DSA未能明确显示肿瘤供血血管;锥形束CT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走形,能够清晰观察到血管内碘油沉积情况。C臂锥形束CT能够有效提高肝癌介入治疗准确率,较常规DSA检查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板探测器C臂CT在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在常规DSA基础上接受C臂CT检查,观察C臂CT是否能提供更多影像信息及其对介入治疗方案的影响;对C臂CT图像进行伪影分级评分并对其中28例患者C臂CT图像与近期MSCT图像比较,评价其图像质量;分析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与常规DSA比较,C臂CT为26例(26/38,68.42%)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信息,9例(9/38,23.68%)最初通过常规DSA制定的介入治疗方案因而改变;C臂CT图像质量评分为2.68,稍差于MSCT。所有患者C臂CT图像均有不同程度伪影。在C臂CT图像质量、伪影等级评分、C臂CT是否提供额外影像信息及对介入治疗方案的影响方面,观察者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78、0.84、0.73及0.67)。结论平板探测器C臂CT可在常规DSA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有助于提高肝脏恶性肿瘤TACE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105例肺部病变患者,分为局灶结节组(直径≤3cm)、局灶团块组(直径〉3cm)及弥漫性病变组。在CT引导下行活检针穿刺活检,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对照。结果对101例患者完成活检,穿刺活检成功率为96.19%(101/105);其中局灶结节组33例,局灶团块组59例,弥漫性病变组9例。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对照,总诊断符合率为92.08%(93/101),3组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88%(29/33),93.22%(55/59)及100%(9/9),各组间诊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38%(13/1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是出血的影响因素(χ2=7.77,P=0.005),病灶大小和病灶周围有无肺气肿是气胸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成功率及诊断符合率较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具有较高实用性和安全性的活检取材方法。病灶直径≤3cm及病灶周围广泛肺气肿可增大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评价伽马刀治疗肿瘤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肿瘤术后复发患者,在伽马刀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根据CT显像的病灶大小、PET显像的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变化以及SUV变化率(△SUV)分别进行近期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前PET/CT全身检查后检出病灶并行伽马刀定位病灶65个,平均直径(3.32±3.57)cm;平均SUVmean5.92±2.62。伽马刀治疗3个月后复查,PET/CT检出病灶50个,平均直径(2.54±2.76)cm;平均SUVmean3.82±3.40。伽马刀治疗后病灶最大直径普遍较前缩小(P〈0.05),伽马刀治疗后SUVmean显著降低(P〈0.001)。伽马刀治疗后CT显示的总有效率为38.46%(25/65),PET SUVmean显示总有效率为55.38%(36/65),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5)。△SUV的总有效率为49.23%(32/65)。结论 18F-FDG PET/CT可以从病灶的大小和代谢两方面评价伽马刀治疗肿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CT灌注成像在外周动脉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外周动脉梗阻性疾病(PAOD)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36例经临床诊断为PAOD(FontaineⅠ~Ⅳ级)的患者和5名正常志愿者行64层螺旋CT骨骼肌灌注扫描,应用软组织模式进行灌注数据处理,获得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和不同病理阶段的骨骼肌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AOD组的TDC有明显变化。PAOD组的BF、BV较正常对照组升高,MTT值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ntaineⅢ级、Ⅳ级时BF、BV、PS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ontaineⅠ、Ⅱ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在PAOD分级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骨骼肌灌注成像能够反映PAOD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参数的变化与PAOD的严重程度有关,对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二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的术前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和术后病理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术前影像学分期。结果术前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T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9.2%(95/120),其中对T1、T2、T3和T4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6.7%(10/15)、66.7%(14/21)、84.0%(42/50)和85.3%(29/34)。对于单层胃壁结构和多层胃壁结构,CT增强扫描对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9.4%(19/32)和81.8%(7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N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3.9%(85/115),其中对N0N1和N2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5.5%(37/49)、70.3%f26/37)和75.9%(22/29):对M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89.2%(107/120)。结论64层螺旋CTi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早期动态观察肿瘤累及侵犯情况、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有望成为胃癌术前分期有重要意义的检佥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3.
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评价术前直肠癌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行CT结肠成像(CTC)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行CTC检查,运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病灶,根据改良Dukes分期法进行CT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64排螺旋CT检出全部直肠癌,敏感度为100%,Ⅰ期诊断准确率为89.19%,Ⅱ期为78.38%,Ⅲ期为72.97%,Ⅳ期为100%,总准确率为85.14%。结论 CTC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确切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4.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心肌桥相关冠心病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评价心肌桥相关冠心病(MB-CAD)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8例心肌桥(MB)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及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分析MB长度、MB厚度、壁冠状动脉(MCA)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MCA成角及MCA收缩期狭窄率;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综合诊断MB-CA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上述MB-CAD危险因素。结果共14例(14/78,17.95%)发生MB-CAD。MB厚度为发生MB-CAD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19.50,95%CI(1.86~20.47),MB厚度在MB-CAD(2.7~7.1mm,中位数3.70mm)与非MB-CAD患者(0~1.9mm,中位数0.65mm)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1,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定量检测MB特征,MB厚度是发生MB-C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CECT)在评估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升高的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TACE后近期AFP升高HCC患者的18F-FDGPET/CT与CECT扫描表现。结果由手术活检、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最短随访3~6个月)证实。在PET/CT首次显像(60min)和延迟显像时(120min)测量肝内病灶区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SUV比值(SUVratio)=肿瘤区最大SUV值/非肿瘤肝组织的平均SUV值。比较18F-FDG PET/CT与CECT的灵敏度与准确率以及PET/CT首次显像与延迟显像时病灶区的SUVmax值与SUVratio。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与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8例复发或转移(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10例、血管造影证实14例,临床随访确诊证实14例),4例临床随访正常。其中18F-FDG PET/CT灵敏度为92.11%(35/38)、准确率为90.48%(38/42);CECT的敏感度为73.68%(28/38)、准确率为73.81%(31/42)。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度χ2=4.55,P=0.033;准确率χ2=3.98,P=0.046)。肝内病灶的早期相与延迟相SUVmax分别为4.5±1.5、4.7±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1,P=0.341)。SUVratio分别为2.0±0.7、2.3±0.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1,P=0.019)。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显像能够很好地揭示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AFP升高的原因,尤其在碘化油沉积较密实而CECT阴性的患者优于CECT。PET/CT延迟相可更好地显示肝内病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诊断法洛四联症(TO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法洛四联症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不同方式重建,包括MPR、CPR、MIP和VR等,并与心脏超声(UCG)和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 64-SCTA和UCG均可显示TOF的4种主要畸形。44例经手术证实的TOF中,64-SCTA显示TOF主要畸形的准确率为98.86%(174/176),UCG为97.16%(171/176),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TOF伴发心外畸形的显示率为91.12%(62/68),明显优于UCG(χ2=21.76,P0.01)。结论 64-SCTA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TOF的心外大血管结构异常及其合并畸形,尤其能判断肺动脉有无狭窄和评价冠状动脉起源,对选择手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活性灶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术后均行肝脏CT平扫、CT灌注成像及常规肝增强扫描并以三者作为术后影像学随访的手段。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肝动脉指数(HAI)。以再次肝动脉造影结合临床随访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临床诊断试验与评价。结果TACE术后肝癌活性灶与非瘤区肝组织的BF,BV,MTT,HA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S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50)。CTP的诊断正确率=91.07%;灵敏度-95.74%;特异度=66.67%;阳性预测值=93.81%;阴性预测值=75.00%;阳性似然比=2.74;阴性似然比=0.13;Youden指数=57.82%。结论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活性灶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7例,空肠4例。良性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4.0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4.0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cm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