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伤寒论》中“烦”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记载“烦”字条文计69条,“烦”字在《伤寒论》中共出现过77次。其中有的用来叙述症状,如大青龙汤之烦躁。栀子豉汤之虚烦等;有的用来判断其疾病传变,如“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条);亦有的用来推断预后,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条)。上述之烦,皆为烦扰不宁之意。然而,将《伤寒论》中含“烦”字条文均作  相似文献   

3.
躁烦的出现提示表闭阳郁、里热炽盛、水热互结、热扰于心、阳虚阴盛和传变及转归等。表闭阳郁之躁烦源于发汗不彻,表邪未尽,然病邪并不内传,始终羁留于太阳之表,形成邪微而正虚之表郁轻证。宜选用辛温发散之剂,得小汗即安,服桂枝二麻黄一汤,取其微发汗。里热炽盛之躁烦源于太阳病误火后的变证。太阳病二日不应有躁而现躁,故曰反躁,既然有躁,表明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当解散表邪,清里透热,切勿用辛温或火攻发汗。水热互结,热扰于心之躁烦源于误下后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犯胸膈,致心神不安,甚至懊恼不安。此时宜泻热逐水,方用大陷胸汤。阳虚阴盛之躁烦源于少阳阳气脱绝,残阳外扰,神不守舍。临床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递,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郭霖霖 《河南中医》2019,39(6):814-817
《伤寒论》中的“微烦”往往不是初起即得,多是经治疗以后在病程中或者病愈以后出现,所以多属虚实夹杂证或寒热错杂证。邪热内郁胸中,热势尚轻,故微烦,本证之“微烦”属太阳病误下,中焦虚寒,邪热内郁胸中,栀子干姜汤主之;少阳之邪,兼入阳明,燥热内郁,故郁郁微烦,本证之“微烦”治用大柴胡汤;表热内陷,郁扰胸膈,故烦,热未炽盛,故微,本证属邪实正伤之微烦,治用调胃承气汤;汗后阴损,胃肠结滞,郁热上扰,故烦,里结未盛,未成坚实,邪热不盛,故微,证属太阳病误汗伤津,以小承气汤试探性治疗;发汗伤津,病邪虽去,邪因入阳明,津液内竭,里气不和,故“微烦不了了”,治疗不可攻下,静以候之,亦可酌进滋液调肠方药;“微烦”为药已中病,正邪交争,邪外出之征兆,提示再服以助正气抗邪、得汗而解;脾胃气机阻滞,水谷郁蒸而见微烦,治从温健中阳,泄浊升清;大病初愈,脾胃虚弱,食积生热,表现为日暮微烦,本证减少进食,自可痊愈。  相似文献   

5.
“须臾”一词,在《伤寒论》一书中,曾出现过两次。原文第12条桂枝汤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338条说:“……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据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释义》)。  相似文献   

6.
“清便”一词在《伤寒论》中凡见二,即23条(条文号依《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1985,第1版,下同)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及91条的“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  相似文献   

7.
8.
柴瑞震 《光明中医》2009,24(5):803-806
本文主要就《伤寒论》中"烦"、"烦躁"、"躁烦"、"躁"、"烦躁欲死"五个方面,讨论了烦躁证的辨证论治。在烦的辨证中,有反烦、复烦、发烦、心烦、微烦、大烦、暴烦、烦渴、烦逆、先烦、口燥烦、胸烦、郁郁微烦、小烦、虚烦、更烦、时自烦、疼烦、烦疼、烦热、燥烦实、舌上燥而烦、懊而烦、胸中满而烦、烦惊、心下满而烦、虽烦之别;在烦躁中,有温阳益阴、清泄郁热、急救回阳、重镇安神、清热生津、和胃攻下之治;在躁烦中,有小发其汗、泄热开结、与传经、亡阳之辨;在躁和烦躁欲死中,有清热泄火、回阳救逆之异。总之,"烦"、"躁"虽《伤寒论》中之一证,但治疗却非一途可已,必须参合具体脉证,详细分辨,方能无误。  相似文献   

9.
赵慧  全毅  袁红霞 《河南中医》2020,40(2):167-170
太阳烦证有太阳本经郁热不宣导致的烦证和误汗、误吐、误下、误火攻导致的变证,太阳本经烦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和五苓散证,太阳病误治导致的变证有误汗、误吐所致栀子豉汤证、误下所致大陷胸汤证、误用火疗和下法所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误用汗、下所致干姜附子汤证和误用汗、下所致茯苓四逆汤证。阳明烦证有阳明热证、阳明实证和阳明变证,阳明热证为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实证为调胃承气汤证,阳明变证为栀子类方证和大陷胸汤证。少阳烦证有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太阴烦证有小建中汤证和甘草干姜汤证。少阴烦证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厥阴烦证有寒极致烦证和热极致烦证。烦证总病机为热扰心神,但热有虚热、实热之分,临证须审证求因,根据不同病因,抓主证、辨病机,灵活审慎论治方可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伤寒论》“烦症”的病因病机及其在辨证施治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许多原因均可致“烦”,“烦”不仅可作为辨病位、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而且可以确定治疗。  相似文献   

11.
烦症并非太阳病的提纲病症。但是太阳病中烦症也时有出现。本文从表邪不解,内有蓄水、实热,余热扰膈,里虚,正气来复等几个方面,结合《伤寒论》原文,试析太阳病中烦症出现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凡10篇,397条。其中论及烦症者76条,占19.1%,且每篇均有涉及。《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伤寒论》中对"烦"、"躁"的辨证论治为出发点,从心烦、先烦、爆烦、微烦、反烦等若干方面,对烦躁证进行分析。虽然"烦"、"躁"均属《伤寒论》中的一证,但是治疗路径多样化,应结合具体脉证、认真分辨,确保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三百九十七法”之说,始自林亿的“伤寒论序”,云:“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此说是不切实际的。然历代注家,不考其实,沿习已久。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用“和”字达31处,因所指不同,其含义有别,约可作如下6解。1.协调和谐《广韵》:“和,顺也,谐也”。《伤寒论》用以说明生理状态,如“营卫和”、“胃气和”等。“和”为常态,是人体阴阳气血保持协调和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以“家”字作词尾之词,如风家、淋家、喘家、疮家、……多达十二个。《金匮要略》更有黄家、失精家等多种称谓。凡此,诸注几乎皆以为是指素有宿病者言。因而常以“平素患有  相似文献   

17.
据明代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13404字397条中。作为辨证论治的鉴别者有70个“反”字。此出自历代祖述,至仲景识用精微。作者以其医疗实践经验积累,在大论中,画龙点睛,这一个“反”字成为指导辨证的关键词。来如容易却艰辛,它不仅鉴别其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而同时提示了逆反治法,不仅是宜熟读深思的典范文字,而且举隅反三,更在于启发无数的辨证法门。兹从《伤寒论》中摘出部分有关“反”字的条文,予以断层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伤寒论》中“家”字约用10次之多,但其含义不尽一致。有的认为“凡家字皆指宿疾而言”,有的则归纳为15种含义。如将“家”字集中起来对比、归纳,则可以发现这些“家”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附在别  相似文献   

20.
“清”,乃形容同,主表性质.在《伤寒论》中仲景使用“清”字的机会较多,既有“清”字的本意应用,又有实同活用的情况.了解“清”字在《伤寒论》中的具体使用,对于理解有关条文的精神实质不无婢益,兹举证如下.1本意应用1.1清凉、清冷“清”字有清凉、清冷之急.如《伤寒论》91、317、364、366条等,均有“下利清谷”一词。其“下利清谷”,亦即下利清冷而夹杂完谷不化之食物,良由阳微阴盛、肠胃虚寒使然.1.2澄清“清”字有温情之意,与挥法相对.如《伤寒论》56条云:“伤寒,不大便六、六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