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所引起的真菌病,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中好发。我国广东省是该病的高发地区,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AIDS合并PSM患者缺乏典型临床特征,且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若不及时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4岁。因皮疹6个月、发热1个月于2010年6月收入院。患者6个月前开始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皮疹,为颗粒状,中间稍凹陷,呈实心,无水泡。曾在外院皮肤科就诊,诊断及治疗不详,无明显效果。1个月前开始持续发热,体温最高时为40℃,发热前感寒战,使用退热药物后才可以退热。近日感胸闷气促,无胸痛,无咽痛、咳嗽、头痛、呕吐,  相似文献   

3.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m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马尔尼菲青霉病主要发生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西、广东最为多见,随着HIV在我国的流行增加,马尔尼菲青霉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扫描的资料。结果肺部片状实变影4例;结节影3例;支气管壁增厚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例;弥漫性粟粒小结节影1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胸膜炎4例。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部片状实变影、结节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炎性反应。胸部CT检查有利于本病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骨髓涂片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及糖原染色,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及病原菌形态,同时进行血液微生物培养.结果 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胞体极小,大小不一,椭圆形或腊肠状,见于细胞外或组织细胞胞浆内,核1~2个,居中或位于细胞两极,染蓝紫色,胞浆蓝色,可见横隔.结论 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在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49例经病原学确诊的AIDS合并DPSM常见的15项临床表现,并与非DPSM的AIDS 456例相比较,筛选出一组典型临床表现.结果 确诊DPSM组发热、畏寒、腹痛、脐窝样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ALT升高、AST升高12个表现出现率高于非DPS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发热、脐窝样皮疹、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AST升高5个临床表现以组合形式出现情况,DPSM组5个同时出现为17.4%、4个同时出现为60.6%、3个同时出现为87.8%,而非DPSM组分别为0、1.1%、8.6%.结论 发热、脐窝样皮疹、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AST升高是AIDS合并DPSM患者特征性的一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骨髓培养马尼菲青霉菌阳性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尼菲青霉菌 ( PM)是青霉菌中唯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罕见的致病菌 ,自 1 973年首例人自然感染该菌以来 ,已有 1 0 0多例报道。可发生于健康者 ,但更多见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 ,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 )、器官移植、血液病、皮质激素应用者等。现将我们在骨髓涂片中所见经培养证实的马尼菲青霉菌 1例报告如下。一、病例 患者男 ,2 9岁 ,农民。在广东打工时患病 ,曾有野游史。在当地医院未确诊 ,治疗无好转 ,回家后来医院就诊。患者不规则发热 2月余 ,食欲减退 ,进行性消瘦 ,皮肤有多处丘疹。一般情况差 ,贫血貌 ,乏力…  相似文献   

8.
总结两性霉素B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静脉护理、不良反应与对策。认为注意使用两性霉素B的药物护理,实施对症治疗的护理,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达到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及荚膜组织胞浆菌深部感染的诊断.方法分析送检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各1例中菌体形态.结果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大小不一致,有腊肠状细胞,单个或2个以上的核,而荚膜组织胞浆菌大小较一致,单个核.结论骨髓中菌体的形态检查对两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科于2012年3月16日在1例艾滋病患者外周血涂片镜检时发现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吞噬有真菌样物,疑为马尔尼菲青霉菌,后经血培养证实。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38岁。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无发热,未予诊治。3周前开始咳嗽加重,体温高达40℃。曾在某院就诊,查抗HIV抗体阳性,经当地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确诊后转至上级医院就诊,诊断为"艾滋病,肺部感染,骨  相似文献   

11.
马尼菲青霉菌(PM)是青霉菌中唯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罕见的致病菌,自1973年首例人自然感染该菌以来,已有100多例报道。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器官移植、血液病、皮质激素应用者等。现将我们在骨髓涂片中所见经培养证实的马尼菲青霉菌1例报告如下。 一、病例患者男,29岁,农民。在广东打工时患病,曾有野游史。在当地医院未确诊,治疗无好转,回家后来医院就诊。患者不规则发热2月余,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皮肤有多处丘疹。一般情况差,贫血貌,乏力伴牙龈出血,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肝肋下6~7 cm,脾肋下4~5 cm,胸骨压痛明显。外周血血红蛋78 g/L、红细胞2.87×1012L,白细胞3.7×109/L、血小板45×109/L,怀疑为急性白血病而行骨髓穿刺。  相似文献   

12.
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形态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及荚膜组织胞浆菌深部感染的诊断。方法 分析送检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各1例中菌体形态。结果 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大小不一致,有腊肠状细胞,单个或2个以上的核,而荚膜组织胞浆菌大小较一致,单个核。结论 骨髓中菌体的形态检查对两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侯德凤 《华西医学》2010,(5):919-921
目的探究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感染率,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5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菌(PM)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1月间确诊AIDS患者326例,从其血液、骨髓培养出65株PM,检测该65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并对20株酵母相PM进行体外药敏进行分析。结果 AIDS合并PSM的感染率为19.94%;外周血常规:WBC〈4.0×109/L者48例,HB〈100g/L者51例,PLT〈100×109/L者46例。肝功能检查:ALT〉40U/L者49例,AST〉40U/L者51例,GGT〉60U/L者44例,ALP〉150U/L者36例,ALB〈35g/L者53例,A/G倒置者50例。肾功能检查:BUN〉7.2mmol/L者9例,Cr〉150μmol/L者4例。20株酵母相PM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的敏感率分别为75%、90%、80%、90%、90%。结论 AIDS合并PSM感染率较高;患者感染后外周血WBC、HB、PLT通常低于正常人,肝功能多表现异常,肾功能的改变较少;对PM的治疗以AMB、ITR、VRC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300例经病原学确诊的AIDS合并DPSM患者,分成死亡组与生存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29个可能影响疾病预后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筛选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死亡64例,病死率为21.3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AIDS合并DPSM预后的因素12项:CD4+计数、ALT、AST、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消化道出血、腹痛、肝大、脾大、抗真菌疗程、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PM)时间。12项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筛选出血小板计数降低(OR=1.024,95%CI:1.002~1.048,P=0.036)及抗真菌治疗时间短(OR=1.147,95%CI:1.030~1.278,P=0.012)为AIDS合并DPSM死亡的危险因素。29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越短时间培养出PM,死亡率越高(OR=1.696,95%CI:1.028~2.381,P=0.002)。结论血小板减少是DPSM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CD4+计数、ALT、AST、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出血、腹痛、肝大、脾大为预后相关因素;及时、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减少死亡;PM的致病力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马尔尼菲青霉病、隐球菌病是一类少见的深部感染真菌病。播散型病例可致骨髓受累,通过骨髓穿刺可检查找到相应的致病菌,结合病原学检查最终得以确诊。由于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都常位于单核巨噬细胞内,并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故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伴有发热、贫血、肝脾大等)[1-2],骨髓涂片显微镜下病原体形态及大小  相似文献   

1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李勇  卢瑞朝  蒙志好 《临床荟萃》2009,24(5):432-43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在全球迅速蔓延,随着AIDS患者人数的增多,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马尔尼菲青霉菌(PM)由于气候的原因好发于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及云贵地区。目前,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也是我院AIDS患者的特征性感染之一。该病发病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现回顾性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6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57例AIDS患者骨髓和血液真菌培养以及骨髓涂片镜检检测马尔尼菲青霉(PM)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PM 77例,检出率为29.96%。血液及骨髓真菌联合培养检出PM 74例,其中骨髓及血液培养检出PM的病例数分别为65例和54例;骨髓涂片镜检检出PM 33例,其中30例经培养证实PM感染,3例培养结果阴性但临床资料支持PM诊断。以血液及骨髓联合培养阳性为金标准,AIDS患者骨髓及血液真菌培养PM检出率分别为87.84%和72.97%,2种培养方法之间及其与2种方法联合培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涂片镜检诊断PSM的特异性为90.91%,敏感性为44.59%。结合骨髓涂片镜检分析,血液及骨髓联合培养法诊断PSM的漏检率为3.90%。结论联合骨髓和血液真菌培养并结合骨髓涂片镜检检测PM,对提高AIDS患者合并PSM诊断的及时率和阳性检出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败血症致患者死亡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尔尼菲青霉菌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在东南亚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分枝杆菌和新生隐球菌 ,居第三位 ,是引起艾滋病 (AIDS)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该菌常从血液、骨髓以及皮肤活检组织中分离出 ,我们从 1例真菌血症患者的血液及骨髓中分离出 1株马尔尼菲青霉菌。一、病例资料患者 ,男 ,30岁 ,已婚 ,农民。主因发热 4d ,血便 9d ,于2 0 0 3年 2月 2 3日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我院消化内科病房。住院前 4 0d ,患者出现发热、畏寒、咽痛。在家口服抗感冒药 8d ,输液 5d(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 ) ,症状无好转。来我院就诊前…  相似文献   

19.
我省首次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晚珍  胡雪飞等 《江西医学检验》2001,19(3):190-191,F004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iosis marneffei, PSM)是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 PM)感染所致的罕见而又严重的系统性真菌病。作者于2000年10月从我院一住院患者淋巴结穿刺液和血液中同时分离出PM。此菌在我省尚属首次发现。 1 病例简介 男性患者,4岁半,南昌市人,汉族,因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17个月,伴头昏乏力,高热20天于2000年10月20日入院。 1999年5月,其父母无意之中扪及左颈部数个黄豆大小淋巴结,当时无发热,也无不适,多次求治某医院门诊,淋巴结穿刺为“淋巴结炎”,大剂量青霉素治疗5天,淋巴结无缩小。2000…  相似文献   

2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常隐瞒自己的个人史,多以发热、皮诊、淋巴结肿大及肺部感染就诊,易被忽略。因此,当前的任务是加强对AIDS的宣教。医护人员必须对AIDS有较全面的认识,早期发现病例,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使之成为AIDS宣教、监测、防治的主力,切实做好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及防护,防止AIDS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