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咳嗽由肺气上逆而致,肺气上逆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又有风寒、风热之分,内伤亦有肺虚、痰湿之辨。临床时,必须辩证选用中成药。若选用不当不但  相似文献   

2.
朱祥成教授认为,耳聋耳鸣病因分外感、内伤,内伤又有虚实之分.审证用药:外感之邪所致者,治以疏风清热,宣肺通窍.内伤里证、实证者责之肝火上炎、痰火郁结、气滞血瘀,治以清泄肝胆、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法;虚证者责之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治以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法.  相似文献   

3.
<正> 泄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并伴有腹部不适感。泄泻有暴泻、久泄之分,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其病之本在于脾胃。暴泄之成因,多由感受暑、湿、寒、热等六淫之邪,或饮食七情内伤所致;久泄之成因,决非体虚一途,或木  相似文献   

4.
蒋先伟  张瓅方 《河南中医》2020,40(6):844-846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甘温除热法为阴火之治疗大法,临证根据阴火的形成机制及病情发展不同,应用不同治法,或益气升阳,补泻共用;或益气升阳,滋水伏火;或益气升阳,疏理气机;或益气升阳,疏散邪火;或益气升阳,燥湿泻火;或益气升阳,养阴泻火。用药不仅仅拘泥于甘温之品,在采用甘温之品的基础上,明确阴火的病机,随证治之。凡是扶助正气,祛邪退热之法,均可视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5.
治疗寒饮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历代医家对痰与饮有分论者。饮之生成,因外受之邪,内伤水饮,致脾胃运化失常,水饮停聚而成。痰之形成,因六淫侵袭者,或因其化热,煎熬津液致痰;或因其化痰,津液凝聚为痰。因内伤而致者,诸如饮食过伤,劳倦至极,  相似文献   

6.
东垣补土法辨治慢性胃炎399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的脾胃学说和补土法方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399例,以助“补土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1 东垣内伤理论和脾胃学说东垣先生的理论和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内外伤辩》、《脾胃论》中。《内外伤辩》对饮食劳倦内伤之病有独创性见解:外感风寒、六淫之邪,主要伤形,为有余之病。而劳役所伤,饮食失节,主要伤气,为元气不足之病。故外感初为伤寒,传为热中。内伤之病,却初为热中,末传寒中,并提出可从寒热、手心手背、日鼻四肢、气少气盛等方面去辨别。为内伤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其中心思想是注重脾胃之气,创出补中益气汤类方、橘皮枳术丸、曲蘖枳  相似文献   

7.
头痛是指诸多病因诱导下出现的头部疼痛的一种病症。本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主要为感受风寒、风热、风湿等;内伤多由风、火、痰、瘀等所致。经方治疗头痛可谓遍布六经,有少阳头痛、阳明头痛、厥阴头痛之分,运用经方六经辨证,抓主症,辨方证,临床治疗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兰椿  刘超  王阶 《北京中医药》2021,40(9):981-983
"胸满"多表现为患者胸胁部的胀闷不舒感,若无器质性病变,西医学多将其归为神经官能症类病.中医可从外感六经和内伤杂病两个角度来辨治胸满病证.外感传变有六经之别,病机多责之表邪郁闭肺气、少阳经气不利抑或暑热上犯,内伤病位有上下之别,病机需详辨痰实上壅胸膈、腑实腑气不降、气陷短气不相顺接等.临证时需鉴明清补两端,外邪盛则清之,内伤甚则补之,权衡祛邪与扶正的时机,在把握主要病机的基础上,进行药味配伍,方可发挥出中医学独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王存芬  黄刚  祁燕 《中医教育》2010,29(2):83-84
<正>《金匮要略》是论治内伤杂病的专书。内伤杂病涉及脏腑经络,病症繁复、病机复杂多变、方药治疗不易掌握,对本科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  相似文献   

11.
张国才 《山西中医》1996,12(5):51-52
内伤咳嗽辨治体会侯马市中医肿瘤研治所(043007)张国才关键词咳嗽辨证论治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比较而言,内伤咳嗽病因病机更为复杂,往往经久不愈,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笔者结合病例,谈谈临床体会。1痰湿咳嗽靳某某,女,62岁,退休教师,1990年9月1...  相似文献   

12.
内伤咳嗽辨治体会310007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党聚兴咳嗽是内科常见病证,临床所见,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之咳多由风寒燥热引起,其病较浅而易治;内伤之咳除肺脏虚损外,多由它脏及肺、支气管病变所致,其病较深而缠绵难愈。余治内伤咳嗽,多以益气团卫、培土...  相似文献   

13.
明代医家虞抟,有著作七部,其主要著作《医学正传》。通过分析该书治疗内伤的论述及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医案,认为虞氏可通过左右脉大小辨别内伤,并据脾胃不足的脉象或症状选用补中益气汤;也可通过脉象辨别患者是外感夹内伤与内伤夹外感,或有余中之不足与不足中之有余,从而调整补中益气汤的用药方法。该书所阐发的辨别内伤的脉学思想对继承和发展现有脉学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黄龚春 《河南中医》2003,23(11):60-60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以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故咳嗽可相应地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咳嗽相当于现代医学之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中医在咳嗽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伤咳嗽之肝火犯肺型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7例内伤咳嗽之肝火犯肺型患者,根据其病症表现分别采取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7例内伤咳嗽之肝火犯肺型经中医治疗后,临床均得到明显改善未再复发。结论中医治疗内伤咳嗽之肝火犯肺型疗效显著,能够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发热的食疗     
发热是临床常见病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其食疗可参照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7.
余临证四十余年,所治咳嗽不胜其数,深感此区区小恙,调治却也非易。咳嗽有外感与内伤之分,而治疗尤当以前者为急务。因外感不治,延久必致内伤,内伤复外感,又会加重病情,故医者决不能轻视之。余治外感咳嗽每注意三个环节:曰宣,曰清,曰润。兹略述之: 一、宣宣即宣发、宣通、宣散之意。肺位最高,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又肺主宣发,外合皮毛。风邪外袭,首先犯肺,导致肺气不宣,郁而不利,而为咳嗽、咯痰不爽、胸闷、恶风寒、  相似文献   

18.
介绍许建新主任医师分外感、内伤治疗咳嗽之经验。认为咳嗽病因无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治疗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故治疗上不仅应分病程、明阶段、辨虚实,还应注意外感、内伤及他脏的变涉。  相似文献   

19.
金丽 《光明中医》2012,27(3):423-425
阴证,较之阳证“难辨而又难治”.元代王好古《阴证略例》为阴证研究之集大成之作.王好古学宗张元素、李东垣脏腑辨证及脾胃内伤学说,亦推崇仲景学说,其学术融通外感与内伤,又有方剂补充,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从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方药与服法等方面对《阴证略例》进行学术思想评析,亦有著作版本流传考证.  相似文献   

20.
<正> 陕西已故老中医霍静堂医师,治疗内伤喘咳疗效卓著,尝云:“咳有内伤、外感之分,外感之咳,其本在肺,肺先受邪后及他脏。内伤之咳,由他脏及肺,肺为标。故《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治咳必求其本”。其临床总结有培土生金、平肝肃肺、肺肾同治等法。本文仅就跟师所得,探述如下。一、培土生金法:《内经》云:“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