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硫酸镁对纯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实验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组、缺氧/复氧损伤+MgSO4(2.2、4.0、7.2mmol/L)组。分别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内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内MDA含量,MTT染色法测定心肌细胞活力并测定培养液中LDH含量的变化。结果 硫酸镁能显著提高细胞内SOD的活性,降低MDA、LDH的含量并可提高心肌细胞的活力。结论 硫酸镁具有明显的抗缺氧/复氧损伤、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丹参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Salviae Miltiorrhizae injections SMI)对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72h以后的新生Wister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R损伤组和SMI小低、中、高剂量保护组,继续培养24h后,测定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ADR(终浓度为1mg/L)可致培养基中LDH释放量增加(P〈0.01),MDA含量升高(P〈0.05)而SOD活性下降(P〈0.01)。SMI中剂量(50umol/L)即可降低培养基中LDH释放量(P〈0.01),降低MDA含量(P〈0.01)而增加SOD活力(P〈0.01),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SM能够保护ADR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α-硫辛酸(α-LA)对H9c2心肌细胞低氧及低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包括H9 c2心肌细胞低氧实验和低氧/复氧实验两部分,分成常氧组、低氧组或低氧/复氧组、LA组、乙醛脱氢酶抑制剂异黄酮苷(Daidzin)组(Daidzin组)、二甲亚砜(DMSO)溶剂对照组( DMSO组)。采用噻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微量酶标法测定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ELISA法检测心肌细胞乙醛脱氢酶2(ALDH2)活性;硫代苯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 MDA)水平。结果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及低氧/复氧组细胞存活率均下降(P<0.01),LDH活性及MDA含量均升高(P<0.01);与低氧组或低氧/复氧组比较, LA组细胞存活率上升( P <0.01)、ALDH2活性增加( P <0.05)、LDH活性及MDA含量降低(P<0.01);LA组、Daid-zin组、DMSO组3组比较, LA组与DMSO组间存活率、AL-DH2、LDH、MD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aid-zin组与LA组、DMSO组比较,细胞存活率及ALDH2活性降低(P<0.05),LDH活性及MDA含量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α-LA可通过上调AL-DH2活性并减少过氧化终产物形成,最终减轻心肌细胞低氧及低氧/复氧过程中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酒石酸布托啡诺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灌流装置,采用完全停灌复灌的方法制作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20~250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ham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缺血预处理组(pre组,n=8)和酒石酸布托啡诺后处理组(butor组,n=8)。制备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结束后,收集冠脉流出液测定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Sham组比较,其他各组冠脉流出液CK和LDH活性及心肌组织MDA含量升高,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P〈0.01);与I/R组比较,pre组及butor组冠脉流出液CK和LDH活性及心肌组织MDA含量降低,心肌组织SOD活性升高(P〈0.01),而pre组与butor组比较,CK和LDH活性及心肌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后处理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沣榻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缺氧/复氧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乳鼠心室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与GSH不同浓度处理组,缺氧、复氧前均给予0、40、80、160mg/L浓度的GSH,缺氧2 h,复氧1 h。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硫代巴比妥酚显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缺氧/复氧(0 mg/L)组SOD活性显著下降、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GSH预处理以剂量依赖性减轻细胞活力下降及MDA的上升,而对SOD的作用则在160 mg/L组达到峰值。结论:GSH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GSH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梯度浓度利多卡因预处理对缺氧复氧(H/R)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NC组)、缺氧复氧损伤对照组(HR组);利多卡因预处理组(LP组),根据利多卡因的不同浓度对分为LP1(1μmol/L)、LP2(2.5μmol/L)、LP3(5μmol/L)、LP4(10μmol/L)、LP5(20μmol/L)组,每组6孔。心肌细胞损伤程度以心肌细胞活力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来表示,同时检测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NC组比较,HR组细胞活力显著减弱,LDH释放量显著增加,并且MDA含量增多,SOD活性降低;与HR组比较,L2~5组细胞活力显著增强,LDH释放量显著降低;并且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增强;且细胞活力强弱的变化与LDH释放量、MDA含量呈负相关,与SOD活性呈正相关(P均<0.01)。细胞活力的增强与利多卡因浓度的增加呈正相关,与LDH释放量和MDA含量减呈负相关(均P <0.05)。结论 利多卡因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呈浓度依赖性地减轻心肌细胞的缺氧复氧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氯胺酮对缺氧复氧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3dWistar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or组),缺氧6h后复氧24h组(Ano组),加异丙酚5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Pro组),加氯胺酮5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Ket组),加异丙酚和氯胺酮各5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PK组)。检测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凋亡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活性,并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Nor组比较,Ano组细胞大量凋亡,[Ca^2+]i和MDA含量升高,SOD和GSH活性均降低(均P〈0.01),未凋亡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与Ano组比较,Pro组、Ket组和PK组凋亡均明显减少,[Ca^2+]i和MDA含量降低,SOD和GS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升高(P〈0.05,P〈0.01),细胞无明显增生肥大。Pro组和Ke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组和Ket组分别与P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异丙酚和氯胺酮均可通过抑制缺氧复氧损伤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内钙超载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而发挥保护作用,且两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牡蛎糖胺聚糖(O-GAG)对过氧化氢所致血管内皮细胞(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体外培养的方法,建立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模型组(过氧化氢50 mg/L)、肝素组(肝素200 mg/L,过氧化氢50 mg/L)、O-GAG保护组(O-GAG 10、50、100、200、400、800 mg/L,过氧化氢50 mg/L)、O-GAG对照组(O-GAG 100、200、400 mg/L)。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O-GAG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损伤模型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和SOD的活活性均明显降低(F=137.23、135.40,q=5.26、5.34,P〈0.01),而O-GAG对照组(100、200 mg/L)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高(q=3.40、3.81,P〈0.05)。与损伤模型组相比,O-GAG各保护组(50-800 mg/L)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q=3.40-5.23,P〈0.05、0.01),SOD活性明显升高(q=4.46-5.07,P〈0.01)。结论O-GAG对过氧化氢所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内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再生素(nerve regeneration factor,NRF)对缺氧/再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Winstar乳鼠心脏,制成心肌细胞悬液,贴壁法培养心肌细胞并进行缺氧/再复氧损伤,观察神经再生素对缺氧/再复氧心肌细胞形态及细胞内SOD、MDA及LDH水平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双标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神经再生素能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LDH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率。结论:神经再生素对缺氧/再复氧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性小分子活性肽apelin对大鼠低氧性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低氧组和低氧+apelin组。Apelin组通过皮下埋植微量渗透泵持续给予[pGlu]apelin-13(10nmol/kg/d)。低氧4周后,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以及肾组织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VG染色观察肾间质纤维化情况。结果①各组间血清BUN及Scr无显著性差别;②肾组织Hyp含量:低氧组较正常对照组高35.4%(P〈0.01),而apelin组较低氧组低24.6%(P〈0.05);③MDA含量:低氧组较正常对照组高38.9%(P〈0.01),而apelin组较低氧组低55.7%(P〈0.01);SOD活性:低氧组较正常对照组低55.1%(P〈0.01),但apelin组较低氧组高20.7%(P〈0.01);④VG染色显示低氧组肾血管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而apelin组明显改善。结论Apelin对低氧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具有防治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调节氧化-抗氧化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对缺氧/复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的影响,了解EET血管保护的可能途径,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复氧组、11,12-EET对照组、11,12-EET缺氧/复氧组、细胞外信号调节的蛋白激酶(ERK1/2)抑制组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组。通过向培养瓶内通入混合气体(2%O2,5%CO2,93%N2)3h,复氧1h复制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变化,Westernblot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ERK1/2的表达。结果11,12-EET在常氧条件下可对细胞造成轻度损伤,而在缺氧/复氧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内皮细胞的存活率,降低LDH的漏出率,提高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并且促进eNOS、磷酸化ERK1/2的表达。结论11,12-EET具有拮抗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作用,这与其提高缺氧/复氧内皮细胞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少缺氧/复氧对eNOS及磷酸化ERK1/2表达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11,12-EET)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以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了解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发挥血管保护作用的可能途径,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1,12-EET对照组、缺氧/复氧组和11,12-EET缺氧/复氧组。通过向培养瓶内通入混合气体(2%O2,5%CO2,93%N2)3h,复氧1h,复制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用比色法检测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变化,用RT-PCR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mRNA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结果11,12-EET在常氧条件下可对细胞造成轻度损伤,在缺氧/复氧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提高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提高Akt的表达。结论11,12-EET具有减轻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作用,这可能与其能提高缺氧/复氧条件下内皮细胞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和促进Akt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神经再生素(NRF)对纯化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纯化培养的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测定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和线粒体脱氢酶含量改变,探讨NRF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缺氧/复氧损伤后,胞体折光性下降,突起缩短或消失,搏动减弱或消失,NRF各剂量组心肌细胞形态均较缺氧/复氧组明显改善,NRF各剂量组SOD、MDA、线粒体脱氢酶活性与缺氧/复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再生素具有明显的抗缺氧/复氧损伤,保护心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AMI)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ALB/C纯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AMI90、60和18 g·kg-1治疗组(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利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治疗组分别以AMI按高、中、低剂量腹腔注射给药,给药9 d后,观察其对小鼠生存率、心电图、血清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心脏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急性心肌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P<0.001);AMI与模型组比较,生存率均显著提高(P<0.05、P<0.01);心电图显示各治疗组小鼠心电异常活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中、低剂量组小鼠显著减少AST、LDH的漏出量及氧自由基产物MDA的生成量并提高SOD的活力(P<0.01、P<0.05)。各治疗组小鼠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病灶减少。结论:AMI在小鼠体内有抗CVB3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栀子苷预处理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制备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模型组,栀子苷预处理组。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栀子苷预处理组能明显减少心肌细胞CK、LDH的漏出量,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同时提高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结论] 栀子苷预处理对H9C2心肌细胞的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清除氧自由基以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的建立条件。【方法】将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以不同的密度接种至96孔板,正常对照组细胞始终在正常气体条件下培养,模型组先采用缺氧小室对细胞进行缺氧处理8 h,然后给予不同时间的复氧处理。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测定细胞活力,采用微板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接种密度9000、5000、3000个/孔的HT22细胞在复氧6 h时均明显损伤,细胞存活率降低,上清液中LDH活力及MDA含量升高,SOD活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22细胞OGD/R模型的最佳造模条件是缺氧8 h复氧6 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对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以维生素E(200μmol/L)或齐墩果酸(5-40μmol/L)预处理细胞24h,再加入200mg/L oxLDL继续培养24h造成细胞损伤。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同时检测细胞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200mg/L oxLDL组细胞存活率、SOD活性、GSH含量明显降低,MDA、ROS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72-173.25,q=11.46-30.86,P〈0.01);与200mg/L oxLDL组比较,齐墩果酸在5-20μmol/L浓度范围内,可剂量依赖性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MDA含量及ROS形成、增加GSH含量及SOD活性(q=4.26-22.35,P〈0.05)。结论齐墩果酸能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维持SOD活性,减少ROS释放、MDA生成及GSH消耗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oleanic acid,OA)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HUVECs,分为正常组?H2O2模型组?H2O2+OA (0.25 ?滋mol/L)组?H2O2+OA (0.50 ?滋mol/L)组?H2O2+OA (1.00 ?滋mol/L)组?H2O2+维生素C(1.50 mmol/L)组?各组培养24 h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酶生化法测定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酶生化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细胞凋亡率?结果:OA能够恢复H2O2损伤的细胞活力,减轻H2O2诱导的LDH释放,减少H2O2诱导的MDA生成,恢复H2O2损伤的GSH-Px和SOD活力,清除H2O2诱导的ROS,减轻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提高HUVECs细胞NO的生成?结论:OA对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这与OA能够启动HUVECs细胞内抗氧化防御机制,清除细胞内的ROS,提高HUVECs细胞NO的生成,抑制H2O2诱导的HUVECs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