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45岁以上和45岁以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7例173眼45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并与同期45岁以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相比较。结果45岁以上38例,双眼发病5例,多灶渗漏12眼,形态改变以不典型渗漏及墨渍弥散型多见。45岁以下109例,双眼发病21例,多灶渗漏32眼,局灶渗漏98眼,以局灶渗漏为主。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5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以多灶渗漏及播散性色素上皮损害多见,但需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鉴别,45岁以下以局灶性渗漏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安氏综合征的眼底视网膜微循环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 1995年 7月~ 2 0 0 4年 3月临床诊断为高安氏综合征的 12例 2 4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临床资料。结果 :FFA检查结果与病程及眼部其他体征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FFA检查能客观反映高安氏综合征眼微循环障碍程度 ,最常见的眼底造影表现为臂 视网膜循环时间和动、静脉时间差延长及动、静脉吻合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影像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严重性的评估作用。方法:按准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患者20名,按国际通用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造影图像的表现及临床病理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造影图像均显示斑驳状透见荧光,其它较多的特征有色素斑块所致的荧光遮蔽、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脱离所致的荧光渗漏和沉积,较少表现的还有毛细血管无灌注所致的充盈缺损以及黄斑荧光积存等。结论:眼底荧光影像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情严重性的预示性从轻向重依次为:弥漫性斑驳状透见荧光;荧光遮蔽;充盈缺损;视网膜荧光素池样积存;黄斑荧光积存。  相似文献   

4.
张彬  尚志红 《医学信息》2006,19(5):907-908
眼球钝挫伤是眼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常常可以导致眼底的外伤性改变,而引起视功能的不同程度损害。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1月~2005年8月于我院就诊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38例患者造影所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荆毓陶 《医学信息》2008,21(2):247-249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视网膜地形图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图像特征.方法 对28例28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OCT检查,分析图像形态,并将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根据黄斑神经上皮层脱离的范围及程度将图像分为四种类型,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结论 OCT的视网膜地形图可以直观的表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在CSC的诊断及随诊观察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客观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拱环结构改变的形态特征,总结黄斑拱环形态变化、荧光渗漏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对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患者按有无眼底改变分为3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38例65只眼,2型糖尿病无DR眼底改变组(非DR组)16例29只眼,正常组17例33眼。三组病例均先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黄斑部放射状扫描检查。结果三组之间黄斑拱环形态变化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3),黄斑中心1mm直径视网膜厚度有显著差异(P=0.0007)。DR组患者拱环形态与荧光渗漏程度显著相关(P=0.0003),黄斑拱环形态与黄斑中心1mm直径视网膜厚度显著相关(P=0.0063),荧光渗漏程度与黄斑中心1mm直径视网膜厚度显著相关(P=0.0046)。DR组患者黄斑拱环形态、荧光渗漏和黄斑中心1mm直径视网膜厚度变化与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P=0.076,P=0.067,P=0.128)。结论DR患者黄斑拱环形态改变、渗漏程度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是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黄斑拱环形态变化特征为进一步选择和调整治疗手段提供了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7.
26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多种影像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20例B超示眼球内实质性不均质占位;16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示肿瘤内斑驳状荧光、肿瘤自身血管和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等特征性改变;12例CT扫描示眼球内高密度块状影像;1例MR中权呈高信号,T2加权呈低信号;26例均为病理学检查证实。随访5例,2例死于肝转移,3例存活。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试验,探究眼挫伤所引发的眼底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100例眼挫伤患者,分析他们的眼底血流变化及眼底损害类型和临床特征。结果105只发生挫伤的眼中,眼底损害的类型不尽相同,其中视网膜震荡者有70只眼(66.7%),视网膜出血者有23只眼(21.8%),发生脉络膜破裂者有6只眼(5.7%),发生黄斑裂孔者有3只眼(2.9%),发生视神经损伤者有3只眼(2.9%)。结论眼挫伤所引发的眼底损害临床分型较多,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是视网膜震荡和视网膜出血,临床上治疗眼挫伤时要注意其眼底损害,考虑常见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2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对根据常规眼科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56例CSC患者(60眼)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急性CSC 28例(28眼),慢性CSC 28例(32眼);应用OCT血管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和谱域OCT(spectral domain OCT,SD-OCT)分析比较急慢性CSC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形态改变。结果:慢性CSC组中有4眼(12.5%)的OCTA图像中有明显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而其ICGA中却没有发现CNV的存在,急性CSC组的患者在OCTA和ICGA中均没有发现CNV;OCTA脉络膜浅层图像分析中,慢性CSC组局部"暗区"的出现率远高于急性CSC组(P0.01);SD-OCT图像中急性组视网膜外层结构(外界膜、肌样体区、椭圆体带、光感受器外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反射带)的完整性要明显优于慢性组(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慢性CSC患眼可能存在血管造影无法显示的早期继发性CNV;急慢性CSC视网膜外层结构和脉络膜浅层结构的异常改变在OCT中存在不同特点,慢性CSC的结构损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所得到的数字图像以及对其进行处理所得到的数据,可反映视网膜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病理生理变化及其相关结构的病理改变,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脉络膜及视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目的:通过分析眼底造影图像和BP神经网络的特点,利用BP神经网络对眼底造影图像进行分割,并将其利用到眼科的临床辅助诊断之中。方法:将待分割图像区域分为背景和目标两类,用手工方法得到这两类的样本图像,提取样本图像的特征,如灰度、方差、纹理等;对提取的样本特征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输入神经网络分类器,利用BP训练算法进行训练;输入待分类的医学图像,提取图像特征,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后的特征值,输入已训练的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眼底造影图像的分割结果。结果与结论:本文使用的眼底造影图像分割方法抗干扰能力强,分割的眼底造影图像清晰、内容丰富。可以为眼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二硫化碳对眼部微血管的影响及作为诊断二硫化碳慢性中毒的依据. 方法: 采用上海激光研究所生产的摄录一体化球结膜微循环检查仪和日本TOPCON的TBC-WT3广角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的荧光血管造影, 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方法是采用田氏综合定量分析法评分. 结果: 对10例男性接触二硫化碳职业、工龄在20~30年之间的作业工人进行的眼部球结膜微循环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法的检查的结果为8例有球结膜微循环之改变. 其表现为球结膜细动、静脉明显收缩、变细, A/V比为1∶3或1∶4, 或静脉红细胞聚集, 血液流速缓慢为粒线流等, 与10例同年龄人群的对照组的球结膜微循环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 10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之影像表现为眼底视网膜动脉变细, 静脉轻度扩张. 其中有2例查有1~2个微动脉小血管瘤及动静脉交叉压迫征象. 结论: 长期接触二硫化碳确能给眼部微血管带来损害. 建议今后在有条件的医院对二硫化碳作业工人眼部检查可增加球结膜微循环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照相法, 可作为明确诊断是否有二硫化碳慢性中毒之征象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先证者男,汉族,50岁。双眼视力进行性减退10年,视力为0.01,不能矫正。色觉轻微异常。眼底黄斑区2×2视盘直径金箔样反光,散在色素沉着,中心凹光发射消失,伴黄色斑点。外周视网膜可见骨针样色素沉着,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视网膜变薄。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黄斑区强荧光,未见脉络膜湮没。视网膜电图检查可见波形形成,但振幅降低,低于正常型。根据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显示缺乏暗脉络膜。诊断为Stargardt病Ⅲ型。家系调查:本家系共5代53人,患者10人(男6、女4),其中第2代1人,第3代5人,第4代4人(图1)。患者发病年龄都在40…  相似文献   

13.
初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6例二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12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AER)的检查,根据眼底改变将病人分为三组,计算各组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的比例,并做尿白蛋白排泄率与DR眼底改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R临床前期组的病人中有5%并发DN,DR非增殖期组的病人中有42%并发DN,DR增殖期组的病人中有71%并发DN;AER与DR的眼底改变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呈平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川芎嗪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与机理.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治疗组35例,用川芎嗪治疗,对照组30例用血栓通治疗.通过视力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眼底检测评价疗效.结果经4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与血栓通组相似,但在视力恢复上优于血栓通组.结论川芎嗪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基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图像数据库的临床应用技术,探讨其在临床DR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集1100例DR患者的眼底图像,经过初选和归纳分析后选择300只眼,建立微型DR图像数据库及应用软件技术。对100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图像进行人工直接诊断,并进行基于DR图像数据库技术的虚拟FFA诊断,对两者各层诊断符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诊断一致性。结果在DR患者不同分期的层次中,FFA检查诊断相符程度均大于80%,人工直接诊断和虚拟FFA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0%。结论虚拟FFA诊断与DR眼底照相诊断有较高的一致性,该图像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技术可指导和规范临床DR的早期诊疗,也为有创性FFA检查在DR诊治中合理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颜面部美容注射后引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或眼动脉阻塞的颜面部血管吻合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3例因额面部美容后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经眼底检查、荧光素视网膜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患者,分析注射部位血管分布及眶周血管吻合特点。结果 3例患眼均无光感并伴有眼痛或(及)眼球转动痛,视网膜血管造影均表现为完全性中央动脉阻塞;面部美容注射压在开始注射2 s后就大大超过眼动脉收缩压(P0.05);鼻背动脉与内眦动脉多有吻合,内眦动脉常与后睫状长动脉的鼻侧分支吻合。填充物进入上述血管后可经吻合动脉分支进入眼动脉,使得填充物阻塞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及其分支内。结论颜面部美容注射时,注射物可能会进入眶周围动脉,逆行流入眼动脉,造成眼动脉阻塞,或经眼动脉流入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从而造成严重的眼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眼底疾病中的临床诊疗应用中的研究现状。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谷歌学术、PubMed等数据库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眼底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fundus disease”“diabetic retinopathy”“retinal vein occlusion”“wet typ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总结OCTA技术在眼底疾病临床诊疗中应用研究现状。结果 检索在2014年6月—2018年12月发表的与OCTA相关的文献1 103篇,最终纳入32篇,其中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29篇。OCTA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它通过探测血管腔内血细胞的运动,快速、安全地获得高分辨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影像。OCTA技术可良好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缺失、异常吻合;对黄斑中心拱环大小和形状描绘准确;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检出率高;有助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可以作为眼底疾病治疗后随访观察的有效检查手段。结论 OCTA作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新技术,可良好地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眼底病变,为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但其存在的视野小、对眼球运动追踪差等缺点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例以眼底异常为主要表现,伴小头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和宫内生长受限的女性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前段照相、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并对患儿及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双眼虹膜残膜,下方虹膜缺损,黄斑发育不良,颞上、下血管弓附近有放射状或...  相似文献   

19.
背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反映视网膜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病理生理变化及其相关结构的病理改变,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脉络膜及视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目的:通过分析视网膜血管的特点和小波边缘检测算法的优缺点,对小波边缘检测算法进行改进,并利用该算法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边缘检测与宽度测量。方法:首先由样条函数构造样条小波,由此得到小波滤波系数。根据改进的小波边缘检测方法得到眼底荧光图像的血管初始边缘,利用边缘细化算法对初始边缘进行细化,基于分形技术对细化后的边缘进行连接,由噪声去除算法消除边缘图像中的噪声点,得到连续的单象素点血管边缘。通过两条边缘之间垂直线上的象素点数,得到血管的实际内径。结果与结论:文章使用的方法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方法边缘细节和噪声太多的问题,具有更好的边缘连续性和更少的过检测点。将其应用于视网膜血管宽度的测量之中,诊断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可以为眼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川芎嗪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与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川芎嗪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与机理。方法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治疗组35例,用川芎嗪治疗,对照组30例用血栓通治疗。通过视力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眼底检测评价疗效。结果 经4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与血栓通组相似,但在视力恢复上优于血栓通组。结论 川芎嗪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