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测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心钠素(ANP)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分析。方法:对68例EH患用氯沙坦治疗2周,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2周,用放免法测定ET-1、AngⅡ及ANP,并与30例健康作比较。结果:EH患ET-1、AngⅡ及AN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H患经氯沙坦治疗后ET-1、AngⅡ及ANP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ET-1、AngⅡ及ANP在EH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EH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与高血压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65例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设为病变组,85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采血测定其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结果:EH患者血浆ET及AⅡ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两者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Ⅰ期EH患者血浆ET含量较正常人轻度升高(P>0.05),而AⅡ含量显著升高(P<0.01),Ⅱ、Ⅲ期高血压患者血浆ET和AⅡ含量均显著高于Ⅰ期患者(P<0.01)。结论:ET和AⅡ为高血压密切相关,且与高血压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人口血管紧张素Ⅱ的I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I,ATIR)A1166C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联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 morphism,RFLP)方法对104例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c hypertension,EH)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AT1R(A1166C)的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EH组A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240vs0.005,P〈0.05),EH组C1166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130VS0.025,P〈0.05);而EH组中的A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750vs0.950,P〈O.05);EH组中还发现了较罕见的CC纯合子基因型。结论: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AT1R基因的AC、AA基因型频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其它指标无显著性差异。重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与ATIR基因的A1166C多态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性格因素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及其引发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组(EH)及正常对照组(NH)各100例,分别评定EPQ量表、A型行为量表,并将EH组按A型性格评定分为A型性格及非A型性格2个亚组.分别测定EH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血压。结果:EH组和NH组比较,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及A型性格者比例明显增高(P〈0.01、P〈0.05、P〈0.01),EH组中A型性格组AngⅡ及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非A型性格组(均为P〈0.01).EH组A型性格分值与上述指标均呈正相关(P〈0.01、P〈0.05、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只有AngⅡ与A型性格独立相关(P〈0.01)。结论:某些性格因素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异常激活在该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年高血压病120例临床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青年原发性高血压(EH)的发病与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年龄18-43岁,无并发症的12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均为初诊用药且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0例年龄,性别与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健康志愿及44-60岁同期初诊,无其它器质性疾病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206例作为对照,观察其诊所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及眼底血管变化,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青年EH组家族史阳性较非青年组明显增多,其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占48%;FS<35%的发生率为18.4%,非青年组则分别为13.5%(P<0.05)和13.6%,(P<0.001)。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青年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而左室重量指数,舒张期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NO、E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性差异(P<0.05),但与非青年E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勺型高血压的发生率,脉压差,NO,E在EH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性。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空腹血糖及尿素氮EH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高血压眼底血管损害较轻。结论:青年高血压病男性多于女性,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发生率(48%)高于非青年组(13.5%),其左室舒张功能损害不明显,但收缩功能减低的发生率较高(13.6%),动态血压的节律及内皮功能均早期即表现为异常,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6.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例健康者、50例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内皮素(ET)浓度。结果,EH组血浆ET浓度(76.74±15.62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EHⅢ期>Ⅱ期>Ⅰ期(P均<0.001).EH组中并发左室肥厚和心力衰竭者血浆ET浓度较无并发症者显著增高(P<0.001)。EH患者血浆ET浓度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362,P<0.01)。提示ET可能参与EH的病理过程,测定血浆ET浓度可作为监测EH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61名健康受试者AT1R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其AngⅡ和ET,并进行对照统计学分析。结果①EH组与正常对照组间血浆AngⅡ、ET水平差异显著(分别为t=5.56,P<0.01和t=5.39,P<0.01);②EH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AT1R基因型频率有显著的差异(χ2=10.32,P<0.01),两组间C等位基因频率亦有显著差异(χ2=8.71,P<0.01);③AngⅡ在AA、AC和CC 3种基因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ET在3种基因型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ET活性在CC型>AC和AA型。结论AT1R基因1166位点的变异参与高血压的发病,C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AT1R基因A1166C位点变异可能部分通过升高ET而参与高血压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40例脑梗塞(CI)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发现,在CI整个病程中,血浆ET、AⅡ、ALD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0.05),而CGRP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I病程3d及10~14d,血浆ET、AⅡ、CGRP、ALD均高于病程25~28d及脑动脉硬化组(P<0.01或<0.05),脑动脉硬化组与病程25~28d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ET、AⅡ、ALD及CGRP水平与病程、病情程度及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观察牛磺酸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发现,EH病人血浆ET和AⅡ显著增加(P<001),应用牛磺酸(3.0g/d)可显著降低平均动脉压和血浆ET和AⅡ,提示牛磺酸治疗EH机理与抑制ET和AⅡ合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脑利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126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和49例非高血压患者的BNP、AngⅡ和ET水平,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EH组血清BNP、AngⅡ和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均与平均动脉压(MAP)成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体重指数(BWI)无相关性意义.男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Ⅰ、Ⅱ、Ⅲ期组间均呈显著性递增(P<0.01),但Ⅰ期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伴心脑血管并发症组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EH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清BNP、AngⅡ和ET水平的变化,且这种变化与EH分期、MAP相关,提示BNP、AngⅡ和ET的变化与病情进展、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EH)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认为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是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血压内环境稳定性的重要体系之一[1]。我们通过测定EH,$者24h中不同时间血管紧张素Ⅱ(AugⅡ)浓度及同步监测血压,以探讨EH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规律与AugⅡ活性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4例EH患者,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6.28±13.98岁(37-67岁)。依病史与临床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诊断与分期按WHO标准,9例工期患者,6例11期,无心。脑、肾功能失代偿病例。1.2方法1.2.IAngll浓度的测定采用放射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肾素(PRA)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及发展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6例AMI患者、健康对照组58例的血浆ET、AⅡ、PRA水平;结果:AMI组病例血浆ET、AⅡ、PR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MI发病后ET、AⅡ、PRA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ET、AⅡ、PRA对AMI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Hu BC  Chu SL  Wang JG  Wang ZH  Wang GL  Gao PJ  Zhu D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44-1147
目的探讨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T/C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o)水平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421例EH患者和207例正常人CYP11B2的-344T/C基因型.用放射免疫法测328例EH患者基础PRA、血浆AngⅡ和Aldo浓度,其中279例患者同时测定激发PRA和血浆AngⅡ浓度.结果 EH与正常对照组间-344T/C多态性的基因型(P=0.61)和等位基因频率(P=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328例EH患者中TT基因型者血浆Aldo浓度(213.5 pmol/L)显著高于TC (163.5 pmol/L)和CC(141.5 pmol/L)基因型者(P=0.02). 而不同基因型间基础PRA(P=0.63)和血浆AngⅡ浓度(P=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发时279例EH患者中CC基因型血浆AngⅡ浓度(81.9 pmol/L)显著高于TC (52.2 pmol/L)和TT(49.5 pmol/L)基因型(P=0.02).结论 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EH患者血浆Aldo水平及激发血浆AngⅡ浓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63例高血压病患者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心肌重量,并以放免法测定血浆激素,发现血管紧张素Ⅱ(ATⅡ)、去甲肾上腺素(NE)与左室重量及其指数高度正相关,心房利尿钠肽(ANP也称为心钠素)与左室重量及其指数低度正相关。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1.1.1高血压组按WHO标准诊断高血压病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39~65岁,平均(54.2士8.6)岁。1.1.2对照组选择非高血压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健康人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8~61岁,平均(53.6士7.9)岁。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等相差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38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及25例正常人血浆ET,A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的ET,AⅡ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重度头痛患者血浆ET含量显著高于轻,中度头痛患者(P<0.01);偏头痛患者伴面色苍白者,其血浆AⅡ含量显著高于不伴苍白者(P<0.05)。但ET和AⅡ无相关性。结论:ET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AⅡ也参与了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EH组40例,对照组30例。测定血浆Ang Ⅱ、NO、ET水平。用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EH患者按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者和非杓型者,比较两者的血压变化规律。结果 EH患者血浆AngⅡ、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非杓型者比杓型者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增高(P〈0.01)。血浆AngⅡ、ET明显增高(P〈0.01)。NO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血浆AngII、ET、NO分泌失衡共同参与EH的发生、发展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福利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硝酸还原酶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3例EH患者福辛普利治疗前后血浆NO及ET含量。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患者NO降低,ET升高(P均<0.01),福辛普利治疗后不仅血压下降,而且NO显著升高,ET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EH患者血浆NO降低及ET升高,福辛普利可改善这种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不同血压水平与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非洛地平对其浓度的影响。方法:将86例住院EH患者,按1999年WHO/ISH标准高血压分级为1级28例,2级36例,3级22例。健康对照组30例,所有EH患者在非洛地平治疗前,后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浆ET和CGRP浓度的测定。结果:EH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G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随着EH血压分级的增高,ET水平增高,CGRP水平降低(均P<0.05-0.01),非洛地平治疗后,EH患者血压和血浆ET明显下降,CGRP明显增高(P<0.01),结论:EH患者血浆ET和CGRP含量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非洛地平降压疗效确切,并能降低患者血浆ET,升高CGR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醛固酮瘤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醛固酮瘤(APA)患者(APA组)、2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EH组),行24h动态血胝监测,评价APA患者全天血压变化,分析APA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APA组BMI、血清钾水平、立位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低于EH组,而血清钠、立位醛吲酮水平高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5.68、-4.39、-2.43、2.72和2.79,均P〈0.05)。AP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EH组[(140±20)与(126±19)mmHg(1mmHg=0.133kPa),t=2.32,P〈0.05],两组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20)与28%(7/25),X^2=1.43,P〉0.05]。以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BMI、血清钠水平、血清钾水平、立位血浆醛㈨酮及肾素水平为白变量,以杓形血压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非杓形血压无独立相关性。结论APA患者发生昼夜血压节律消失的比例以及高血压特点与EH患者之间无明显的差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D),探讨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原发性高血压危险性分层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0例正常人作对照,根据《2003年ESC/EHA高血压诊疗指南》中的危险性分层标准将EH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四组。采用Celermajer等的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EH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静息状态下、加压充血后和服用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①高血压患者各组EDD功能都低于对照组(P〈0.01,0.05),高危组与极高危组要低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②EIDD只有在极高危组和高危组与对照组、低危组、中危组间有差异(P〈0.01-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EDD和EIDD可反映EH的危险性分层,可作为EH危险性分层的指标之一。超声是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简便、无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