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比较在美国常用的几种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结果,产生了如下类似的资料: (1)迷走神经切断加一种引流术,结果溃疡复发率比标准的胃大部切除术或迷走神经切断加局限性胃切除术的溃疡复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74年11月~1977年12月,对胃、十二指肠溃疡(下称溃疡病)开展了以迷走神经切断术(迷切术)为主的治疗方法,计迷走神经干切断(迷干切)加幽门成形术6例;选择性胃迷走神经支切断(选迷切)及胃远端30%切除术12例;超选择性胃迷走神经支切断术(超选迷切术)34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连东  刘华 《山东医药》1996,36(11):22-23
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幽门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莱芜市人民医院(271100)王连东,孙启峰,刘法生,刘高强孙秀彬,康颂科,张鹏莱芜市中医院刘华1993年以来,我们采用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VC)治疗幽门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6例,取得了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十二指肠溃疡常用胃大部切除木治疗。近20余年来,欧美相继开展了迷走神经切断术。近几年又提出了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该法在国内也有开展,故有必要将几种外科疗法作一比较,並对迷走神经切断术的生理基础及其适应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无并发症的十二指肠溃疡,因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不影响胃的排空、符合生理要求等优点,临床上已广泛开展。但在扩大手术指征方面尚无定论,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有幽门梗阻  相似文献   

6.
刘强 《山东医药》2004,44(6):50-51
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在欧美等地区已基本取代了胃大部切除术,而成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的首选术式。但是PCV的术后溃疡复发率高,随访5年以上者术后溃疡复发平均可达12.7%。经典的PCV术常残留胃体、胃底及食管下段神经支配的酸分泌区,从而导致术后胃酸分泌下降,未达溃疡愈合要求的水平。为此,1992年2月至2002年10月.我们采用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术前胃酸分泌测定得以应用以来,已历时40年,但它在预后或治疗上的价值至今未获确定。如所周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排量变化幅度很大,而各型手术的降酸效果亦不相同。按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术前具高排酸最的患者应较具低排酸量者选择更为有效的降酸手札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估价胃酸分泌测定在正确选择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方法中的作用。进行对比的手术为近端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胃窦切除札病人和方法:慢性十二指肠渡疡患者50名,均经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4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幽门狭窄者应用胃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加幽门扩张术或幽门成形术治疗。结果病人恢复迅速,梗阻体征与症状缓解明显,无手术死亡。随访0.5~5年未见复发。作者初期4例作PCV加幽门成形,后期20例作PCV加幽门扩张。幽门成形术是在狭窄部的胃前壁纵切横缝。幽门扩张法是在胃窦前壁切开,先以食指对幽门狭窄部作引导扩张后再用金属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腹腔镜外科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对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诊治的效果。方法:1995年以来对25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患者采用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并在镜下行穿孔缝合及大网膜覆盖修补术,其中6例同时行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术后留置腹腔引流,并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或联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果:25例患者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55min,平均住院时间6d,术后随访6~36个月,无溃疡复发。结论: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治疗,创伤小、痛苦少、并发症低,而且能够获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正成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一种常用手术。但在有幽门梗阻时,许多外科医生不愿采用这种手术,或认为必须加一个引流术,因而使HSV失去了很多优点。Johnston等于1973年倡用幽门扩张和HS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伴幽门梗阻。但许多外科医生持不同看法,认为这将导致幽门梗阻复发。本文报告用HSV和幽门扩张治疗15例幽门梗阻病例,患者均经随访3~6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我院采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 34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5例、女 9例 ,年龄 18~ 6 3岁 ;病史 3个月至 32年 ;溃疡穿孔时间最短 4个小时 ,最长 38小时。手术方法 :全麻下上腹正中切口进腹、修补穿孔 ,冲洗腹腔 ;用拇指及食指探捏幽门及十二指肠 ,以能否通过拇指判断有无梗阻 ,如无梗阻可行该术 ,否则行胃大部切除术。从迷走神经鸦爪第一分支或距幽门 7cm处 ,紧贴胃壁游离小网膜前叶至贲门 ,继之游离小网膜后叶至贲门右缘。胃底游离至脾上极 ,食管全周径游离 7~ 8cm。胃小弯侧剥离面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1964~1974年间采用迷走神经主干切断加胃肠吻合术治疗的慢性十二指肠溃疡305例。全部病例经X线及内窥镜检查确诊。经上腹正中切口,切除两侧膈下迷走神经主干一段约1cm和食管周围小的迷走神经纤维,然后在结肠后作无肠襻的胃-空肠吻合术,吻合口垂直于胃窦后壁,可容纳4指宽。术后胃肠减压24小时后即进流质,6~8天出院。结果:15例死于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无关的原因,其中2例患者术后1个月分别死于肺栓塞或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手术直接死亡率为0.7%;17例失访。术后  相似文献   

13.
十二指肠球溃疡经经典手术方法,如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干切断-幽门成形术、迷走神经干切断-胃空肠吻合术后,往往增加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产生胆汁返流性胃炎,久之并可增加癌变的危险性。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保存幽门,故可望不增加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返流。本文将病人连同正常者作对照共分6组,对比手术前后胃内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浓度。第1组为16例未经手术的活动性十二指肠球溃疡病人,第2组9例无胃肠道病史者作为对照,其他4组病人均手术后1年以上,分别为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HSV)14例,胃大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梗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十二指肠降段溃疡瘢痕狭窄(duodenal descending period of ulcer scar stricture)、胰头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十二指肠癌(duodenal carcinoma)及胰头癌(pancreatic head carcinoma)所致较为常见,而由十二指肠降段囊肿引起的并不常见。现报道1例由十二指肠降段巨大囊肿压迫引起的十二指肠梗阻。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真菌感染在无全身免疫抑制时易改变了的局部防御机制所诱发。体内试验显示,迷走神经切断后自胃酸中分离出大量真菌;体外试验显示,真菌生长与培养基pH呈相反关系,两者均反映了胃pH的重要性。本研究前瞻性评估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和奥美拉唑对真菌分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迄今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的方法仍有争议。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比较复杂而费时,容易损伤鸦爪(Latarjet)神经导致胃滞留,少数出现胃小弯缺血性坏死。作者采取胃小弯前、后缘浅表浆肌层切开的方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经实验和临床实践证实有效。手术设计以鸦爪神经沿胃壁前、后缘到壁细胞群的解剖特征为基础。这些神经在胃小弯的走向与血管枝并不十分一致;在穿入胃肌层前,远端分支在浆膜层下走行一段距离;迷走神经分支沿胃小弯的走行比血管表浅并较倾斜。本文报道1980~1982年期间共29例,其中男22例、女7例,年龄32~79岁。病程5至15年,经内科治疗无效而接受该手术。检查项目包括:胃液分析(五肽胃泌素6mg/kg),标本用0.1N NaOH靠自动分析仪调节pH至7.0,以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道79例患者(男55,女24例,15~55岁,平均33.7±9.7岁),共进行了87次肾移植(8例作2次),术后常规使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硫唑嘌呤和强的松作免疫抑制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肾移植前作胃十二指肠钡餐造影,需要者并作纤维光束胃镜检查。3例以往有溃疡病,有过数次消化道出血,另1例在术前检查时发现有十二指肠球溃疡。肾移植前上述4例中3例进行迷走神经切除及幽门成形术,1例胃切除。肾移植后为了预防溃疡发生,均给予制酸合剂治疗。结果:肾移植后,以往已进行溃疡手术治疗的患者均无溃疡复发。所有肾移植患者无胃十二指肠疼痛症状,仅1例并发穿孔,手术治愈。进行内窥镜检查,9例阴性,2例发现食道念珠菌病,1例有胃炎  相似文献   

18.
有研究证明,用H_2受体拮抗剂治疗2个月后大约85%的十二指肠溃疡可治愈,但停药一年的复发率可达85%.即使夜间维持用药,一年内的复发率也可达23~37%.对于停药或剂量减少后溃疡反复发作的患者,近端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是有效而安全的.Stoddard等报告对有症状的溃疡,迷切的治愈率为91%(平均随访6.5年),迷切加胃窦切除则可达99%(随访16年),但副作用较大.近端迷切对幽门和幽门前溃疡的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9.
1971年11月至1976年12月,瑞典Uppsala大学医院为十二指肠和幽门前区慢性溃疡249例施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1978年春随访共229例。所有病人内科治疗均无效,有5年以上病史者占68%,10年  相似文献   

20.
十二指肠炎     
十二指肠炎(duodenitis,DI)系指局限于十二指肠粘膜层的炎症。由于纤维胃镜的广泛开展,已日渐为临床医生所注意。DI 的分型按病因及病程分型可分为下述3型。急性 DI 有蜂窝织炎,十二指肠呈水肿及明显炎症浸润,粘膜增厚可达1cm 以上。在沙门氏菌感染、痢疾、霍乱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胃肠炎时,十二指肠均可受累,上皮细胞脱落,出现明显的细胞浸润、充血和渗出。在全身性败血症时,十二指肠可有大的出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