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测定131例高脂血症患者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CRP水平的变化。结果经辛伐他汀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CRP分别下降12.67%、20.28%、20.83%、33.32%、25.74%,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2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不仅能调节血脂,还能降低血浆CRP。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 (CHD)与炎症反应有关。有研究显示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1]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反映机体各种急慢性炎症的敏感蛋白指标。本研究旨在观察辛伐他汀对CHD患者CRP浓度的影响 ,以探讨其降脂以外的抗炎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48例CHD患者 ,男 31例 ,女 17例 ,平均(5 8.2± 10 .3)岁。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15例 ,不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2 1例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 7例 ,急性Q波心肌梗死 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对CHD诊断标准 ,除外各种急慢性感染、肿瘤、创伤及结缔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剂量(40?mg/d)和常规剂量(20?mg/d)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周后,对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ACS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n=43,辛伐他汀20?mg/d)和大剂量组(n=43,辛伐他汀40?mg/d),测定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甘油三酯(TG)和hs CRP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TG和HDL C变化不明显,TC和LDL C均下降(P<0.05),大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hs CRP水平亦呈下降趋势,大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血浆hs CRP浓度的变化与同期血脂(TC、LDL C、HDL C、TG)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短期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可以使血脂和hs CRP水平显著下降, 减少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4.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 15 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分别给予口服安慰剂 (A组 ) ,辛伐他汀 10mg(B组 ) ,辛伐他汀2 0mg(C组 ) ,3组均连续服用 8周以后 ,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 (LDL C)水平。结果  ( 1)B组和C组治疗后 ,CRP浓度明显低于A组 ,2组治疗后 4周及 8周分别与A组相比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 ;( 2 )B组和C组治疗后CRP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 ,2组治疗后 4周、8周分别与治疗前相比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P <0 .0 0 1) ;( 3)C组和B组治疗 4周和 8周后 ,C组CRP浓度低于B组 ,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P <0 .0 1)。结论 两种剂量辛伐他汀应用于ACS早期均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CRP浓度 ,2 0mg辛伐他汀疗效优于 10mg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5.
韩凤波 《四川医学》2007,28(3):277-278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测定患者住院次日及治疗6周及12周的CRP水平。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血清中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CRP水平,从而起到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CRP的影响。方法:38例中,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STEMI)的患者组28例,无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MI)10例,其中非Q波性心肌梗死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UA)6例;健康体检者中筛选出来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CS组服用辛伐他汀,每天晚上顿服20mg,4周后复查CRP浓度。结果:ACS组治疗前CR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4周后CRP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CRP浓度升高是ACS一种新的危险因子,辛伐他汀可有效控制CRP的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8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ACS患者分为对照组(n=38,每日口服安慰剂)和辛伐他汀治疗组(n=42, 辛伐他汀20 mg/d,发病48 h内开始服用),两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的浓度.hs-CRP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脂采用酶法.结果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hs-CRP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血脂,降低hs-CRP水平.辛伐他汀具有减少炎症反应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符合ACS诊断46例,随机分成辛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并设健康组作为对照。分别在治疗前后(入院第2天)和治疗后4周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5mL,应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结果ACS患者CRP、TC、TG、LDL含量明显升高,而HDL明显降低,与健康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辛伐他汀治疗组CRP、TC、TG、LDL较常规治疗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HDL水平明显回升(P〈0.05)。结论ACS患者存在急性期反应,辛伐他汀干预后不仅降低血脂,而且能够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早期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方法 140例原发性高血压低危、中危患者,根据个体情况控制血压达标后,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s-CRP、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体重指数(BMI)、血压等指标。结果加用辛伐他汀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可明显降低hs-CRP、LDL、BMI、血压,升高H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异常等参与高血压病发病过程,早期加用辛伐他汀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改善脂质代谢等,防治或延迟高血压病发生靶器官损害,以期改善其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用辛伐他汀治疗效果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方法:对脑出血患者测3天内血清CRP的浓度,用辛伐他汀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CRP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出血量组的CRP比较辛伐他丁治疗前后CRP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越大,C反应蛋白升高越明显,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CR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循环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WBC)数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IL-6和WBC数的影响.方法测定39例老年AMI患者(AMI组)和20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OMI组)血清IL-6浓度和外周血WBC数.39例AMI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和6周测定血清IL-6浓度及外周血WBC数.结果 AMI组血清IL-6水平及外周血WBC数均明显高于OMI组(P<0.001);血清IL-6与WBC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呈显著正相关(P<0.05);治疗后1周和6周,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IL-6水平及WBC数均显著下降(P<0.01及P<0.001),且治疗后6周辛伐他汀组IL-6水平及WBC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患者外周循环IL-6浓度及WBC数明显升高,且IL-6与WBC及CK-MB呈正相关;辛伐他汀具有调节外周循环IL-6水平及WBC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超联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5):610-611,61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塞死亡早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塞死亡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血脂水平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4.63%;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6.59%。结论:辛伐他汀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早期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的优势,可于早期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RP和NSE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怀苏  杨丹 《四川医学》2010,31(3):335-33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测定3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37例健康人的外周血CRP、NSE的含量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RP及NSE明显升高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RP、NSE的升高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30天内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2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死亡组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比例、AMI出现室间隔穿孔时间为1~6 d的比例、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存活组,死亡组室间隔穿孔直径大于存活组,但死亡组接受介入封堵术患者比例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前壁心肌梗死(OR=14.057,95%CI:1.411~140.097)、AMI出现室间隔穿孔时间为1~6 d(OR=35.757,95%CI:3.592~355.976)、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OR=5.894,95%CI:1.608~3...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较大剂量普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患者3d后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方法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6例,A组口服普伐他汀片40mg/d,B组口服普伐他汀片20m∥d,治疗前及治疗3d后分别测定CRP和MMP-9。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RP和MMP-9在治疗后3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以40mg普伐他汀组更明显(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普伐他汀可抑制患者炎性反应,且较大剂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啡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AMI患者应用固相免疫放射分析方法测定发病后12、24、48、96h和7天血浆β-EP水平。结果:AMI患者血浆β-E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现明显动态变化,发病12h内开始升高,24h达峰值(104.2±30.1)pg/ml,1周左右恢复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00U/L者的β-EP为(144.3±31.0)pg/ml,明显高于CK-MB≤100U/L者的(70.8±18.9)pg/ml(P<0.05)。AMI患者血浆β-EP水平与CK-MB峰值呈正相关(r=0.455,P<0.05),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62,P<0.01)。心功能不全者的β-E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者,且与心功能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02,P<0.01)。结论:β-EP在AMI发病后24h达到峰值,其升高程度与间接反映心肌梗死面积的CK-MB、CTnT以及心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损伤及预后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2月~8月收治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于PCI前2小时顿服辛伐他汀80mg,对照组及实验组术后均口服辛伐他汀40mg/qd。观察院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术后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2组心肌损伤及炎性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实验组术后24小时CK-MB、TNT-HSST、hs-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与术后8小时两组CK-M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vs18.1%,P=0.044)。实验组、对照组服药后30天两组均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行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术前短期辛伐他汀负荷剂量能减少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造成的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降低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PTX3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评价PTX3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依据患者入院时GRACE评分分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2例)、中危组(26例)、高危组(28例),另选30名体检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入院后1h内采集血液标本,送检肌钙蛋白、心肌酶等常规化验;应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浆PTX3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危组患者血浆PTX3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危组患者血浆PTX3高于低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患者PTX3水平与年龄、GRACE评分、Killip分级、肌钙蛋白T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TX3与GRACE评分中的Killip分级独立相关(P<0.05).结论 PTX3可作为心肌坏死的早期分子指标,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有效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应用曲美他嗪经代谢途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时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将32例前壁AMI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和对照组,记录每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1、3、7、14天12导联心电图,然后用Wagner的QRS记分预测梗死面积.结果:经代谢类药物治疗第7~14天后,治疗组QRS记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保护缺血心肌的损伤,防止心肌梗死面积的扩大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月  王艳 《四川医学》2009,30(8):1265-126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阿托伐他汀标准降脂治疗与强化降脂治疗对降脂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本院收治75例AMI患者,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于入院12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和10mg/d.连续使用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治疗4周时血浆中TC、TG、LDL-C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4周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40mg/d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减轻AMI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明显降低血脂水平,10mg/d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仍获得很好的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