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皮素、NO与自体静脉移植再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内皮素、 N O 同自体静脉移植后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26 例自体静脉移植后狭窄并进行2 次手术者以及正常对照组26 例,利用放射免疫测定、 Griss 方法检测血浆内皮素和 N O 水平,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狭窄血管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合酶( N O S) 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均存在高内皮素、低 N O 血症,存在狭窄血管组织内皮素基因高表达、 N O S 基因低表达状态。结论 内皮素、 N O 同自体静脉移植再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体静脉旁路转流术是血管外科广泛应用的术式,为血管闭塞性疾病病人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发生,降低了远期通畅率。因此,研究再狭窄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手段,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1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形成机制自体移植血管主要来源于自...  相似文献   

3.
自体静脉旁路转流术是血管外科常用的术式,但由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发生,降低了通畅率。本文根据再狭窄形成的机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再狭窄的防治现状。 一、再狭窄机制 近年来,动脉硬化性等血管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血管搭桥或成形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自体静脉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移植材料。但移植静脉通畅率一直是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病变基础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血管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在ASO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主要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增殖和移行,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1].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后重度再狭窄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颈动脉再通手术治疗后发生严重再狭窄而二次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资料,其中CEA术后再狭窄3例,CAS术后再狭窄12例,均通过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果对于CE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脑保护下CAS手术(2例)、球囊扩张(1例);对于CAS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再次行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7例)、球囊扩张(3例)、再次行脑保护下CAS术(2例)。患者围术期无脑卒中或死亡发生。1例CAS术后再狭窄患者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6个月随访再次发生颈动脉再狭窄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接受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术后随访1年显示颈动脉血流通畅。其余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见脑卒中或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外颈动脉再通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度再狭窄的患者,需注意个体化治疗方式,围术期疗效及中期再狭窄复发率较满意,但仍需密切随访,注意再狭窄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反义技术治疗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体静脉作旁路转流术是血管外科临床广泛应用的术式,为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发生,降低了远期通畅率.因此,研究再狭窄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手段,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血管外科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相关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现就近年来在血管重建后再狭窄、人工血管和支架材料、腹主动脉瘤的发生机制等几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及发展方向,以及转化医学和糖组学在血管外科研究中的发展前景作简要述评. 一、血管重塑与动脉再狭窄 动脉血管重建后约30%~60%的患者出现血管再狭窄,迄今为止这依然是悬而未决的一个临床难题.  相似文献   

8.
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静脉移植术、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和/域血管腔内支架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动脉重建方法,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达30%~50%.近年有关内膜增生导致再狭窄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防治再狭窄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令人关注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剪切力对静脉移植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体静脉移植术是目前医学界普遍采用的治疗血管狭窄、改善组织缺血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术式之一.然而,由于移植损伤、静脉与动脉的组织结构、血流动力学差异,自体静脉移植术后的通畅率仍不容乐观.本文将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对自体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及各种类型的血管旁路转流术在临床广泛采用 ,再狭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切 ,在再狭窄的各种影响因素中 ,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作用倍受关注。再狭窄机制  再狭窄的共同机制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平滑肌细胞 (smoothmusclecell,SMC)的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 ,ECM)沉积和血管重塑等过程 ,而其中SMC的增殖及ECM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中膜SMC的迁移除与细胞本身的粘着、铺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狭窄程度70%的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接受Apollo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患者22例。临床随访采用NIHSS及mRS评分,并观察患者手术之后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狭窄血管与非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前、术后相对达峰时间。结果 21例患者成功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95.45%(21/22)。术后30 d,发生同侧小卒中1例;术后1~6个月发生同侧小卒中1例;术后7~12个月发生同侧小卒中1例,术后1~2年发生对侧卒中1例,无致命性脑卒中事件或死亡事件。术后2年随访总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2.73%(5/22)。发生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2例,再狭窄率为9.52%(2/21);手术成功患者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前达峰时间(1.23±0.09)s、术后相对达峰时间(1.01±0.06)s,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手术1周、手术后30 d NIHSS评分分别为1.4±2.6、0.9±1.3、0.6±0.4,手术前、手术1周、手术后30 d mRS评分分别为1.3±1.1、0.7±1.0、0.4±1.1,与手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远期随访症状性再狭窄发生率低,但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动脉旁路术或介入方法治疗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 ,可达到较好的早期治疗效果 ,然而术后 3~ 6个月内 ,约 30 %~ 50 %的病人发生血管再狭窄[1 ,2 ] 。研究表明 ,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的过度增殖可能是血管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 ] ,如何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成为防治血管再狭窄的关键。我们通过反义核酸技术特异性抑制内皮素受体 (endothelinreceptorA ,ETAR)的表达 ,以达到抑制VSMC增殖的目的 ,为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CAR)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行股腘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95例LE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7例, 女性28例, 年龄(73.1±9.4)岁(范围:51~92岁)。根据复查的CT血管造影结果判断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n=61)和通畅组(n=34)。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检查结果和手术情况等进行比较, 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LEASO患者行股腘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绘制CA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评估CAR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通畅组相比, 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主髂钙化分级、支架数量、支架长度、C反应蛋白、CAR水平均高于通畅组,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通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术前CAR水平较高与踝肱指数较低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CAR预测支...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国,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是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动静脉吻合口或近吻合口静脉段狭窄所致失功患者优选的干预措施[1],但PTA干预后仍有再狭窄风险,研究表明,PTA后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约为51.5%[2],  相似文献   

15.
胆管良性狭窄,尤其是肝门区域胆管狭窄仍是十非常棘手的外科难题。目前常用术式易导致胆管再狭窄,其中12%~25%病人需再次手术。本文作者总结了15年来采用Hepp-Couinaud术式(即左肝管空肠大口径、粘膜对粘膜Rouxen-Y吻合术)处理该类狭窄的个人经验。  相似文献   

16.
随着实验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的发展进一步深入,血管外科在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以动脉再狭窄、胸腹主动脉疾病以及腔内修复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尤为突出。因此,这个新学科新领域的进展也越来越广泛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一、再狭窄研究进展对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腔内血管成形术、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旁路转流及内膜剥脱术等。总的来说,这些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切割球囊(PCB)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血管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48例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AVF狭窄(17例)或AVG狭窄(31例)患者的疗效,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率。结果 AVF组技术成功率94.1%,临床成功率100%;AVG组技术成功率96.78%,临床成功率93.55%,4例AVG组患者出现术后30天内再狭窄或闭塞。两组均没有血肿、血管破裂等并发症。AVF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8.24±2.36)atm,AVG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7.03±2.63)atm。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4.70%、23.53%、5.88%和40.74%、7.40%、0%;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76.47%、58.82%、5.88%和66.67%、29.63%、3.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2.92±10.95)个月,AVF组再狭窄率为52.9%,AVG组再狭窄率为96.8%。结论 PCB治疗AVF及AVG狭窄安全、有效,两组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VG术后再狭窄率高于AVF。  相似文献   

18.
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最常使用方法是血管内膜剥脱术及动脉支架植入术,而监测手术疗效、评估血管再狭窄等并发症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超声以其廉价、实时、动态、可重复性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血管重建术后监测。本文对血管重建术后超声监测及血管再狭窄的超声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2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12例基底动脉恢复正常管径,8例狭窄程度减小80%以上,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sttack,TIA)或卒中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13例,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单纯二尖瓣狭窄(mitralstenosis,MS)患者采用闭式分离术,术后部分患者可发生再狭窄。现将我院1961~1997年发生再狭窄手术85例作一回顾,对其原因、手术方法、操作技术和心肌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与方法1.1右径和双径闭式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