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凝血因子V(FV)于1947年由Owren发现,为一种FXa的促凝性非酶性辅因子。它是一个由21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330ku。由重链和轻链组成,重链区由两个结构相似的A1区和A2区组成,轻链区由A3,C1和C2组成。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患有肿瘤的患者在经过肿瘤切除术治疗后体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8名患有肿瘤的妇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8名肿瘤妇科患者设为实验组,同时又以128名正常女性为对照组,对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 水平以及肿瘤妇科患者与正常女性之间进行监测比较.结果 对比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水平,可以明显发现手术前,实验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高,在手术完成之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较于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前的各项指标都低.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水平高,妇科患者的凝血功能亢进,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通过监测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可以降低妇科患者在完成手术切除术发生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肿瘤患者化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唐山市人民医院及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270例,观察化疗依从性情况,比较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两组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并且统计学分析。结果270例患者化疗依从性好210例(77.78%),依从性差60例(22.22%):单因素检验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家庭庭支持、化疗不良反应、家庭经济、肿瘤及化疗知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求医条件的患者化疗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患者化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为:缺乏肿瘤及化疗知识(OR=4.42,P=0.002)、化疗不良反应(OR=3.84,P=0.003)、不良心理反应(OR=3.22,P=0.014)、家庭经济差(OR=2.96,P=0.016)、缺少家庭支持(OR=2.87,P=0.017)。结论肿瘤患者化疗存在一定程度不依从性,影响因素复杂,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实施相应措施提高依从性:健康教育;积极预治不良反应;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实施心理支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方法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80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妇女80例为对照组,使用ACL-9000血凝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之间以及不同奋起肿瘤患者之间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方面,研究组患者的Fib以及D-dimer水平同对照组研究对象相比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APTT、PT以及TT水平同对照组研究对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恶性程度为Ⅲ-Ⅳ期患者血浆的Fib以及D-dimer水平要显著高于I-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对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可以降低血栓性疾病发生率,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Fib以及D-dimer检测对于妇科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变化有着重要作用,在妇科肿瘤分期当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妇科肿瘤患者诊断以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推动国内肿瘤治疗的规范化对确保肿瘤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管理部门将先进的诊疗模式制度化,将有利于促进肿瘤的规范化治疗。通过制定肿瘤诊疗规范、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规范落实和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价体系三个阶段工作,建立促进肿瘤规范化治疗的管理模式,并通过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从制度和管理机制上形成促进肿瘤规范化治疗的良性循环,推动医院肿瘤诊治不断向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  相似文献   

6.
负担     
《求医问药》2014,(1):61-62
  相似文献   

7.
心脏骤停后脑功能的监测对复苏成功后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目前脑功能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脑电检测、磁共振技术、经颅多普勒超声等。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及功能的分析,指导临床医生根据条件及需要对脑功能监测的方法进行选择,以提高复苏成功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上皮内肿瘤(intraepithelialneoplasia,IN)为病理学概念,指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被视为胃癌前病变。对于胃上皮内瘤变的研究,因胃癌发病率的居高不下,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天使     
《求医问药》2014,(1):59-6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失血性急腹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妇科失血性急腹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低体温、酸中毒、低血红蛋白等情况进行相应分组.行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休克组门、APTT、TT时间显著长于非休克组(P〈0.01或Pl〈0.05)。低体温组PT、APT、TT时间显著长于非低体温组(P〈0.01或P〈0.05)。酸中毒组PT、APT、TT时间显著长于非酸中毒组(P〈0.01或P〈0.05)。低蛋白血症组PT、AFTT、TT时间显著长于非低蛋白血症组(P〈0.01或P〈0.05)。结论对于妇科失血性急腹症患者,如果出现休克、酸中毒、低体温、低蛋白血症,患者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PT、TT、APTT、Fib和D-dimer临床指标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0年3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20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PT、TT、APTT、Fib和D-dimer指标。结果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指标PT、TT、APTT和Fib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D-dime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APTT、Fib和D-dimer联合检测可以用于探索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加强临床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8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40例、重度组38例,其中重度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22例和死亡组16例。检测所有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比较轻中度组、重度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水平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与病死率,同时比较重度患者存活组、死亡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水平。结果重度组PT、aPTT、TT(均明显较轻中度组长(P0.05),Fbg(较轻中度组低(P0.01)。重度组APACHE II评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01);重度组病死率42.11%显著高于轻中度组5.00%(P0.01)。死亡组PT、aPTT、TT均明显较存活组长(P0.05),Fbg较存活组低(P0.05)。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与轻、中度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重度患者死亡与存活亦存在明显差异,故四项凝血功能指标对重度脓毒症的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导调节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1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围手术期在TEG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50例肝硬化患者在常规凝血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比较2组术后肝功能主要参数,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结果 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与术前比较,TEG组术后R、K值明显降低(P<0.01);Plt、α角、MA、CI、FIB值均显著增大(P< 0.01).输注血小板29例(47.5%),输注冷沉淀17例(27.9%),联合输注6例(9.8%).术后PT、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Plt、FIB值显著增大(P<0.01).术后PT、PTA、INR、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23例,占46.0%,输注冷沉淀6例,占12.0%,联合输注6例,占12.0%.2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TEG组AST降低,ALB升高(P<0.05),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 TEG相比常规凝血检查能够更准确的评估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状态.TEG证实部分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再平衡现象.TEG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来研究和指导调节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纯重症肺炎患儿及其合并其他疾病患儿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的结果差异。方法选取我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28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将其分成单纯重症肺炎组(A组,n=88)和合并其他疾病组(B组,n=40)两组;将同期入院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纳入健康对照组(C组,n=60)。观察比对三组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血小板计数(PLT)等血小板参数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并进行评估。结果三组患儿在PT、a PTT、Fbg等凝血指标检测水平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在D-D水平、MVP、PDW、PLCR及PLT等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及CRP、IL-6、IL-10等炎性因子检测结果对比均显示C组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血小板参数异常及炎性因子升高等情况,重症肺炎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患儿病情危重程度更高,血液高凝状态及炎性反应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注射液,治疗组给予兰索拉唑粉针静脉滴,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TT均下调,Fbg、PLT均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且观察组各凝血指标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止血疗效比较:治疗组(92.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P0.05),溃疡愈合疗效比较,治疗组(82.5%)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7.5%)(P0.05)。结论兰索拉唑能促进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且其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医院早产儿黄疸患儿45例(记为早产儿组)、足月儿黄疸患儿57例(记为足月儿组)、健康新生儿49例(记为对照组),对比3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分析不同血胆红素水平PT、aPTT、TT、FIB差异。结果早产儿组、足月儿组PT、aPTT、TT较对照组延长,Fbg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与早产儿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3~205μmol/L组、206~342μmol/L组、≥343μmol/L组PT、aPTT、TT较51.3μmol/L组延长,Fbg较51.3μmol/L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3~505μmol/L组、206~342μmol/L组、≥343μmol/L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儿和早产儿黄疸会造成凝血功能变化,且血胆红素水平越高变化越明显,临床应重视对黄疸患儿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Hp感染与否将其分为研究组(Hp感染组,n=43)与对照组(非Hp感染组,n=42),检测两组CD62 p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测定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研究组CD62 p阳性血小板百分率与对照组相较,呈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INR、PTR、PT水平与对照组相较,不具差异(P0.05),但Fbg、TT、aPTT水平与对照组相较,均呈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p感染,能够使血小板的活化水平增强,进而对内源性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参与脑梗死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骨折创伤与单纯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预防血栓相关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创伤患者180例,按骨折类型分为多发骨折组78例与单纯骨折组102例,另选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者60名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血小板参数水平的差异。结果多发骨折组、单纯骨折组PT、aPTT、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发骨折组均显著低于单纯骨折组(P0.01)。多发骨折组、单纯骨折组Fbg、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发骨折组均显著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多发骨折组、单纯骨折组PLT、PDW、MPV、P-L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多发骨折组均显著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结论骨折尤其是多发骨折创伤患者发生血栓相关并发症风险甚高,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血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性评估与预防指导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王红霞  江亚军 《医学综述》2009,15(23):3675-3676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ML)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方法应用磁珠法检测66例ML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ML患者APTT、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Ⅲ期ML患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和Ⅱ期患者(P<0.05);Ⅳ期患者APTT、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Ⅱ期患者(P<0.05、P<0.01)。结论ML患者常伴凝血指标异常,表现为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