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可导致人、动物感染,引起食物中毒、尿道感染、肠道感染、脓毒症或脑膜炎症等。主要分为5类,即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为了解平罗县感染性腹泻样本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情况,2011年4—12月对平罗县3家哨点医院收集到的感染性腹泻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检测急性肠道感染性腹泻中大肠埃希菌并了解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方法于2004年5~10月收集了我中心肠道门诊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543份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凝集实验以检测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并用10种抗生素检测该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是急性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结论重视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有利于早期作出明确的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3.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O157:H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自1982年美国首次暴发O157:H7感染性腹泻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有疫情出现。1999年我国许多地区发生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O157:H7感染性腹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以前云南省虽未发现O157:H7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病例,但从市售蔬菜、猪、鸡、鱼内脏及牛粪中都曾经分离到OO157:H7,为了解云南省人、动物O157:H7带菌状况,动态观察O157:H7,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于每年8~10月份开展O157:H7监测,现将2004—2007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东台市大肠埃希菌O157:H7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东台地区1999-2001年和2005-2006年间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coli O157:H7)宿主动物和腹泻患者带菌情况,按照《江苏省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监测工作实施计划》及《国家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在东台市开展E.coli O157:H7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1株由自毙鼠分离的细菌(X175菌株)进行属、种及型的鉴定。方法 ①采用16S rDNA对X175菌株进行种属鉴定;②应用荧光PCR检测X175菌株是否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常见毒素基因(stx1/stx2/eae、lt/st、aggR/ipaH)及大肠埃希菌O104、H4基因;③应用PCR检测X175菌株是否存在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04∶H4的9个毒力基因。结果 ①经16S rDNA鉴定,X175菌株与大肠埃希菌埃希菌属的一些菌株相似度达99%,进化树显示X175菌株与大肠埃希菌O104∶H4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②大肠埃希菌O104基因和ipaH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阳性,stx1/stx2/eae、lt/st、aggR、志贺菌/沙门菌、H4等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③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04∶H4九个毒力因子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X175菌株为大肠埃希菌O104弱毒型菌株,H抗原和其他一些特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态观察O157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征,掌握贵港市O157大肠埃希菌的来源,为制定本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采集腹泻病人粪便、动物粪便、苍蝇、肉类等标本,采用国标 GB/T4789.36-2008大肠埃希菌O157:H7/NM法检测O157:H7.结果 采集各类标本953份检测O157:H7,检出菌株29份,阳性率为3.04%.结论 该市在动物粪便、苍蝇、肉类中均检出了O157:H7菌,说明目前该市虽未发现人感染O157大肠埃希菌的病例,但发生人间散发流行乃至暴发的条件仍存在,需重视此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2000~2005年海盐县肠出血性O157:H7大肠埃希菌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海盐县肠出血性O157:H7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流行情况。方法:采取肠道门诊病人肛拭样和动物宿主粪便,采用免疫磁珠分离和大肠杆菌O15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以及特定培养基分离鉴定技术检测O157:H7大肠埃希菌。结果:从1例腹泻患者的大便中检了了1株O157:H7大肠埃希菌,不产生类志贺毒素;从动物粪便中检出7株O157大肠埃希菌。结论:海盐地区人群中感染率较低,且为非产毒株;猪、鸡是我地区O157:H7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贮存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急性肠道感染性腹泻中大肠埃希菌并了解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 我们于 2000 年 5~ 10 月收集了我院肠道门诊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 543 份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凝集实验以检测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并用 10种抗生素检测该菌的药物敏感性, 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在腹泻病中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全面了解腹泻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 ,以及研究该菌感染在腹泻病中的地位。方法 :本地医院送检的腹泻病人标本 ,经增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学、血清学等一系列微生物学鉴定 ,分别确定引起腹泻病的各种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14 2份腹泻病人的标本中 ,检出肠道病原菌 199株 ,阳性率为 17 43 % ,其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 14 3例 ,占 71 86% ,居首位。男、女感染人数分别占 12 0 3 %和 13 5 5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14 3株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共 2 3个血清型 ,其中O86∶K61K62 、O2 9∶K?和O8∶K40 K47血清型最为多见 ,分别占 5 0 0 %、2 2 5 8%和 47 62 % ;自腹泻病人标本中分离到 2株产H2 S致泻大肠埃希菌。结论 :本地腹泻病人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居首位 ,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查清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以及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为制定腹泻病的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H2 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 ,为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 ,是一种新的腹泻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呼和浩特市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呼市居民主要的消费食品进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污染调查,从而掌握该菌对食品的污染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超市、农贸市场、酒店、食品店出售的食品共计15种307份,采用国标法进行检测.结果 349份食品中,检测出2株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出率为0.57%.其中生畜肉检出1株,检出率1.32%;米粉、盒饭类食品检出1株,检出率3.57%;其余食品均未检出.结论 生畜肉,米粉、盒饭类食品中均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提示存在发生食源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2.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作为食物中毒和腹泻病原菌 ,近年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配合“四川省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状况调查” ,了解该菌在我县境内常见食品中的污染状况 ,为本次流调提供正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也为我县的卫生防病工作积累相关资料。根据要求 ,对我县农贸市场出售的鲜肉类、宰杀生禽类、生奶类、蔬菜类、生鱼类、腌卤熟食类等常见食品随机采样 ,按照国标方法 ,进行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EPEC、EIEC、ETEC、EHEC(O157:H7)等菌型的分离调查 ,(EPEC :致肠道病大肠埃希菌 ,EIEC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TEC :肠产…  相似文献   

13.
致泻大肠埃希菌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的肠道感染疾病越来越多,在肠道病原菌中所占比重已超过志贺菌成为最常见的腹泻病原菌。近年来,嘉兴市陆续出现了多起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2002年本市所辖某县检出了一例由O157:H7(EHEC)引起的病例,2005年在本市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的腹泻病人标本中陆续检出3株与腹泻有关的O125:K70(EPEC)、O164:K?(EIEC)、O25:K19(ETEC),这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认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整理了检测工作中的记录,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工作体会,从实验室角度对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工作及其注意事项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调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 57∶H7在河南省 6类食品中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 ,了解季节因素对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 57∶H7分布的影响 ,以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依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分 5个采样区域 ,按夏季和冬季在销售环节随机抽取样品 ,选择性增菌培养后 ,用O1 57胶体金试剂筛查 ,免疫磁珠富集后分离病原菌 ,应用bioM啨rieuxVITEK32AMSsystem ,GNI 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 14 6 3份食品中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 57∶H72 8株 ,检出率为 1 9% ,其中鲜肉和生食蔬菜检出率最高 ,为 3 3%和 3 2 % ,酸奶中未检出。夏季检出率 (2 5 % )明显高于冬季检出率 (1 1% )。结果提示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 57∶H7在食品中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 ,其检出率的高低与O1 57∶H7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加强畜禽屠宰、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和监测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泉州市某区集贸摊点和超市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携带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从泉州市鲤城区超市以及集贸摊点采集的100份食品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GB 478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验》对所有标本开展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微生物检验以及毒力基因检测,统计最终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同食品类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差异。结果 100份检测样本当中,总共20份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0.00%;其中包含产肠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 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共6株,占比为30.00%;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共5株,占比为25.00%;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 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共5株,占比为25.00%;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 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共4株,占比为20.00%。牲畜肉类、生禽肉类、凉拌类、海...  相似文献   

16.
食物中毒标本中检出一例少见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64:K?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市自2001年所辖某县检出过一例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以来,多年未再检出过一例致泻大肠埃希菌。今年,在10月份的一起食物中毒标本中检出一例血清型为0164:K?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经多次试验确认该菌在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上与其它EIEC有不同之处,现将检验过程和体会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O157:H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自1982年美国首次暴发O157:H7,感染性腹泻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有疫情出现[1,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河南省6类食品中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及季节分布. [方法] 依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分5个采样区域,按夏冬季在销售环节随机取样.选择性增菌培养后,用O157胶体金试剂筛查,免疫磁珠富集后分离病原菌,应用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 1 463份食品中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共28株,检出率1.9%,其中鲜肉和生食蔬菜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3%和3.2%.夏季检出率(2.5%)明显高于冬季检出率(1.1%). [结论]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在食品中污染较为严重,其检出率的高低与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应加强畜禽屠宰、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监测,预防O157食源性暴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临床医院开展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人群监测,探讨公共卫生实验室对临床实验室需求的直接技术指导的实践模式。方法 设立哨点医院,以标准化方法筛选和鉴定DEC菌型;构建DEC流行特征基线;对疑似暴发病例开展基于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2-2013年选择上海地区4家哨点医院检测7 204份腹泻标本确认的712例DEC感染病例,阳性率为9.9%。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感染351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292例;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感染32例;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EHEC)感染6例;DEC混合感染31例。EPEC感染以1~5岁儿童最多见,菌型均为aEPEC;ETEC流行峰值在8月,阳性率>20%,感染病例2012年聚集于1~28日龄和2013年的20~60岁人群(P< 0.05),菌型以耐热肠毒素(ST)型最多(59.6%),其次为不耐热肠毒素(LT)型(27.8%)和ST/LT型(12.6%);2013年儿童感染EIEC病例明显增加(P< 0.01);未监测到EHEC O157 : H7,但确认2例EHEC O26 : H11(eae-hlyA-stx1a)儿童病例;调查确认2012年上海地区15例新生儿ETEC聚集性感染病例与四川省自贡市新生儿病例属于同一克隆(STh-CS21-CFA/I-ClyA-EatA-ST2332- SHNL0005)。结论 上海地区DEC型谱特征已发生改变,ETEC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和食源性感染性腹泻构成潜在暴发风险,需加强实验室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20.
国际上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为五类:产毒大肠埃希菌(ET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HEC)、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ggEC)。 我们在省内首次发现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基础上,为查证这种大肠埃希菌在湖南感染的情况和临床特点、流行规律,1997年5~11月,课题组按统一方案,同时在长沙、耒阳、邵阳、慈利、安仁5个监测点,对门诊腹泻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留取粪便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学分离。对收集的大肠杆菌进行EAggEC的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