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13 7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其中高血压 1级 5 7例 ,2级 5 9例 ,3级 2 1例。结果  2级 45例或全部 3级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 (非杓型 ) ,均伴有左室肥厚 (LVH) ,LVMI为 2 69 3±14 9。 1级 5 7例及 2级 8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 (杓型 ) ,却未伴有LVH ,LVMI为 13 1 6± 2 5 7。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VH ,P <0 0 0 1;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 ,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155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SBP、DBP)、昼夜收缩压(dSBP、nSBP)、昼夜舒张压(dDBP、nDBP)水平,并测量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其中高血压1级64例,2级56例,3级35例.结果2级48例及全部3级35例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均伴有左室肥厚(LVH),LVMI为138.96±10.99.1级64例及2级8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杓型),却未伴有LVH,LVMI为116.13±4.95.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VH,P<0.01;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128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被分为左室肥厚组49例和非左室肥厚组79例,经体检排除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测定其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比较左室肥厚组24 h收缩压、24 h脉压、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负荷、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5);而24 h舒张压、日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负荷值变化不明显(P>0.05),差异无显著性。左室肥厚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小于10%(非杓型高血压),占75%;非左室肥厚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大于10%而小于20%(杓型高血压),占79.4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高血压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心电监护的血压,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杓型组,>10%非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杓型组24小时脉压(PP)、24小时收缩压(SBP)、夜间PP、夜间S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 05).杓型组LVMI比非杓型组明显减少(P<0 01).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更容易出现异常,且左室肥厚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左室肥厚及其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6 6例心衰患者按心功能分为 A组 (心功能 级 ) 36例 ,B组 (心功能 级、 级 ) 30例 ,作 2 4 h动态血压监测 (ABPM)、超声心动图 ,并按 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 (L VMI)。结果 :A、B两组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分别 5 8.6%、86 .7% (P<0 .0 1) ,B组比 A组有较高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 ,以及明显增大的 L VMI。结论 :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明显变化 ,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相关 ,左室肥厚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相关。ABPM监测、左室肥厚测定对心衰患者的心功能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血压昼夜变化与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 ,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 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 2 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 (P <0 .0 5和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节律性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绿茶降压片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可导致左室肥厚 ( L VH) ,而 L VH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降压药物降低动脉血压的程度大致相同 ,但其逆转 L VH的效果并非一致[1 ] 。纯中药制剂——山绿茶降压片逆转 L VH的疗效至今缺少临床评价[2 ] 。现将本院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对象 选择坐位收缩压 ( SBP)≥ 14 0 mm Hg( 1mm Hg=0 .13 3 k Pa)和 (或 )坐位舒张压 ( DBP)≥ 90 mm Hg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左室重量指数 ( L VMI) >12 5 g/ m2 (男 ) ,>12 0 g/ m2(女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 ;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 A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年龄≥60岁的EH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24h脉压(PP)、夜间SBP、夜间P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LVMI和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老年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容易出现异常,且非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测定 ,通过杓型组 (白昼与夜间血压变化下降百分率 >10 % ,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 )与非杓型组 (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 <10 % ,为血压节律消失 )的血压节律变异比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结果 :①非杓型组 2 4小时收缩压 ,2 4小时舒张压 ,夜间平均收缩压 ,夜间平均舒张压 ,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5 )。②血压节律消失的非杓型组病人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比杓型组显著增大 (P<0 .0 1)。③非杓型组的腔隙性脑梗塞次数和患病率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1)。尿蛋白亦明显高于杓型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人有较高的血压负荷明显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对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5例,根据Hcy水平分为高血压组(血Hcy≤10μmol/L),H型高血压组(血Hcy> 10μmol/L)。比较两组间的动态血压、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H型高血压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高血压组(P <0. 05),H型高血压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高于高血压组(P <0. 05)。H型高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肥厚(LVH)检出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高血压组患者。结论:高Hcy血症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促进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并发心、脑器官损害时24 h 血压变化规律。方法:66例门诊及住院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并发左室肥厚者22例,脑血管意外者14例,无心、脑器官损害者30例作为对照,全部患者行24 h 动态血压测定。结果:有心、脑器官损害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且夜间血压下降率< 10% ,血压昼夜波动曲线为非杓型。其中左室肥厚组以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升高为主,脑血管意外以清晨血压增高为主。结论:血压的昼夜变化规律和高血压的并发症有密切关系,根据高血压的分布时间来指导我们调整采用降压药物的时间、剂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BP)监测时夜间BP降低和夜间血压值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设计:对145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儿童的动态BP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5例为原发性高血压,100例为继发性高血压。结果:与继发性高血压患儿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夜间BP降低幅度较小(收缩压:8%±5%vs14%±4%,舒张压:14%±7%vs22%±5%,P均<0.0001)。11%的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的收缩压分类为非杓型(血压降低<10%),而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的舒张压分类均不是非杓型;相反,在继发性高血压患儿中有65%的收缩压为非杓型,2…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眼底改变与动态血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以下简称高血压 )患者血压与眼底改变的关系 ,分别观察 1 8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脉压、诊所舒张压、2 4h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及夜间血压下降率与眼底小动脉改变的关系。结果 :1 86例患者中 ,眼底正常 46例 ( 2 4.7% ) ,Ⅰ级改变 1 1 6例 ( 62 .4% ) ,Ⅱ级改变 2 4例 ( 1 2 .9% )。眼底正常组左室肥厚 (LVH)的发生率为 1 0 .9% ( 5 /46) ,而眼底异常组的发生率为 89.3 % ( 1 2 5 /1 40 )。诊所舒张压≥ 1 3 .3kPa( 1 0 0mmHg)、2 4h舒张压≥ 1 2 .0kPa( 90mmHg)的高血压组与其对应组相比眼底改变有显著性差异 (P分别 <0 .0 5、<0 .0 1 ) ;舒张期血压负荷超过 40 %组与对应组比较眼底改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收缩压负荷、杓型与非杓型血压及不同脉压差组的眼底变化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 :无合并症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早期眼底改变大多为Ⅰ级 ,受舒张压的影响较明显 ,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程度也提示高血压的时限及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i103例经规律治疗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分为48例杓型组和55例非杓型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二维超声及SRI检查。结果:两组24h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左室心肌收缩应变率(S-Sr)显著低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未改变时就已出现左室局部收缩功能降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血压变异与左室肥厚和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86例进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 ,按 2 4小时平均压 (MBP) <110mmHg和≥ 110mmHg分为两组 ,再按脉压 (PP)≤ 5 3mmHg ,5 4~ 99mmHg ,≥ 110mmHg分为 3个亚组 ;根据左室重量指数 (LVMI)将所有病例分为左室肥厚 (LVH)组和无LVH组 ,并对动态血压各参数与LV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PP增加 ,左室肥厚、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0 1) ;PP相同MBP分别为 <110mmHg与≥ 110mmHg两组比较 ,左室肥厚、心电图异常均无明显差异 ,而MBP≥ 110mmHg组 2 4小时白昼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 <110mmHg组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LVH组 2 4小时、白昼和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 2 4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显著高于无LVH组 (P <0 0 1和P <0 0 5 ) ;所有病例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 ;白昼收缩压变异明显大于夜间收缩压变异 (P <0 0 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血压变异与左室肥厚、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 ,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严红 《广西医学》2003,25(8):1339-134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高血压病血压节律正常 (杓型组 )和异常 (非杓型组 ) 2组老年患者各 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组间在体重指数、偶测血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等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非杓型组 2 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较杓型组升高 (P <0 .0 5~ 0 .0 1) ;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 (P <0 .0 5 ,0 .0 1)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的个数及发病率均高于后者 (P <0 .0 5 ) ;无痛性心肌缺血次数增多 ,总持续时间延长 (P <0 .0 1,0 .0 5 ) ;尿蛋白检出率亦高于后者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较节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更显著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8.
廖青  李依航  贺春雪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070-2071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方法:连续选择13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选对象均在在开始治疗前接受无创便携式(美国AMR4型)动态血压监测仪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结果:13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41例(30.83%,观察组),后者中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率、收缩压杓型和舒张压杓型例数均明显少于未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92例,对照组),而收缩压非杓型和舒张压非杓型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均〈0.01~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