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话白术     
<正>汉以前,苍术、白术不分。《神农本草经》载术曰:“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名医别录》载术为:“甘,无毒,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术有赤、白两种。”可见白术、苍术的分别,当从陶弘景开始。《本草通玄》说:“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大抵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敦阜之  相似文献   

2.
白术与苍术     
术之名,早在《尔雅》即有记载。《范子计然》日:“术出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黄白色者善。”《神农本草经》将“术”列为上品,但未有白术和苍术之分。至南北朝时期,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术有白术与赤术(即苍术)两种。  相似文献   

3.
白术古今产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术为常用补益类中药,俗有“十方九术”之说。《神农本草经》载:“术,一名山蓟,生山谷。”现代白术商品来源于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均有引种栽培,而习以浙江所产质量为最佳,为有名的“浙八味”之一。安徽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淮北等地均有野生和栽培,但业界普遍认为质量不如浙江产白术,  相似文献   

4.
《神农本草经》应反映张仲景时代用药情况,但与宋本《伤寒论》术类药之间存在差异,《神农本草经》术类药作"术",而宋本《伤寒论》术类药则作"白术"。结合汉魏六朝乃至宋代各个时期的本草方书,说明汉代术类药物只有术而没有白术,六朝以后始分苍、白术,至宋代则明确区分苍、白术。宋本《伤寒论》出现白术,固然有宋人臆改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药物分化及品种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苍术白术出典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1,2 ] 《中药学讲义》[3] 《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 ) [4] 等皆言苍术、白术均出自《神农本草经》;《简明中医辞典》[5] 说 :白术出自《本草经集注》,苍术出自《证类本草》;《中药大辞典》载 :白术 (陶弘景 ) ,苍术 (《证类本草》) [6 ] 。各文献对苍白术的出典说法不一 ,就此我们对苍白二术出典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神农本草经》载 :“术味苦温 ,主风寒温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久服轻身 ,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7] 。未言明“术”是苍术、白术。就此 ,历代医家进行了探讨 ,古今文献有较多的论述。《用药…  相似文献   

6.
<正> 苍术是一味临床治疗效果很好的药物。现将我临床运用苍术的经验,报道如下: 古代医书,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单写为“术”,后人在“术”前辄加一个“白”字。一般人只知用白术,不知用苍术。苍术和白术,临床效用,大有区别。如果该用苍术而用白术,效果就不理想。如《金匮要略》中的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疼者,就应该用苍术。“术”分为赤白二种,始见于《名医别录》。别录的赤术,即今之苍术。苍术、白术二味效用,其不同之处,列表于下:  相似文献   

7.
白术为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利水、止吐泻的常用药物。术之名《尔雅》即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术”列为上品,而不分白术和苍术。梁·陶弘景则提及术有白术及赤术(即苍术)二种,宋《本草衍义》更明确说明有苍、白之分。现代中医认为苍、白二术性味功能不同,在临床应用上要  相似文献   

8.
9.白术白术是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白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收载,并将其列为上品,当时称为“术”。产于浙江於潜(即今临安县)的称为“於术”,冬天采收的术习惯上也称“冬术”,且质量较优。白术因主产于浙、赣、湘、鄂等地,被美名其为南方人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白术有保肝利胆、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以增强人体  相似文献   

9.
"术"释名首见于《尔雅》,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汉以前的本草医籍中通以"术"论,未见苍术、白术之别。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先提出术为2种,至宋·《图经本草》认为古书中"术"当为白术,此观点成为当时医学界的普遍认识。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异议,并详述了苍术形态、炮制、性味及功效,金元后医家对二术之别亦多有讨论。故通过对宋以前医籍中"术"相关记载的考察,认为以"白术"易"术"发生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改定医书之前,林亿等改"术"为"白术"很可能是遵从官修本草等主流医书的写法。  相似文献   

10.
钱伯文治疗胃癌运用枳壳白术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元富 《中医杂志》1993,34(5):267-268
枳实为行气药,白术为益气药,二者配伍,由于药物用量的不同,组成了功用迥异的枳术汤与枳术丸。枳术汤出《金匮要略》,枳实用量二倍于白术,主治气滞水停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之水饮证,法在以消为主,消中寓补。枳术丸出《脾胃论》,白术用量二倍于枳壳,主治脾虚食滞之纳差、腹胀证,功在以补为主,补中寓  相似文献   

11.
朱焜 《江西中医药》2008,39(11):14-15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除湿和止汗安胎的功效。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便以白术治疗便坚或泄利不止,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三)第23条:“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本条文历来有争议,有认为白术为燥湿止泄温燥之品,用之不宜,甚至怀疑文有错简者。其实白术健运脾气,使胃肠津液输布正常,水行当行之处,自然便坚得润,大便得通尔。《王旭高医书六种》谓:“白术生肠胃之津液,大便硬是肠之津液干枯,故加白术。”  相似文献   

12.
苍术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喜习  刘建利  刘竹兰 《中成药》2008,30(7):1039-1043
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当时未分白术和苍术,而统称为术,根据《本草崇源》的记载:本经未分苍、白,而仲景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陶弘景时始有白术与苍术的记载。菊科苍术属是一个分布于东亚地区的属,我国有5种,1变种和1亚种:白术A.macrocephala Koidz.、南苍术(茅苍术)A.lancea(Thunb.)DC.、  相似文献   

13.
苍术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宋、明以来的本草著作和医药学家中流行的“术即白术”的观点提出质疑,论证《神农本草经》的“术”主要是指苍术,其抗衰老用途应当继承发扬,开发出新的产品;道地药材茅苍术对植物分类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优异生物种质已经高度濒危,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白术与苍术的鉴别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焕  赵喜兰 《中医研究》2009,22(6):23-24
术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未分苍、白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方中皆用白术。陶弘景谓:“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李时珍谓:“白术,桴蓟也,吴越有之。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苍术,山蓟也,处处山中有之。根如老姜之状,  相似文献   

15.
枳术丸源于《金匮要略》枳术汤,原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因“水饮所作”的证候,枳实、白术用量比为2:1,行气健脾,消痰逐水,用作汤剂,以取其见效迅速。张元素将此方枳实、白术用量比例变为1:2,并改汤剂为丸剂,用于饮食所伤而致之痞证,称为枳术丸。其学生李东垣将此方收于《脾胃论》,注明该方可“治痞,消食,强胃”,并且还创立了一系列枳术丸的变化方,对于饮食所伤而致的它证,亦可灵活使用枳术丸。  相似文献   

16.
对宋、明以来的本草著作和医药学家中流行的“术即白术”的观点提出质疑 ,论证《神农本草经》的“术”主要是指苍术 ,其抗衰老用途应当继承发扬 ,开发出新的产品 ;道地药材茅苍术对植物分类产生过巨大影响 ,其优异生物种质已经高度濒危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枳术丸”是张元素所创,但不见于本人著作。其弟子李东垣在临床实践中悟出师用“枳术丸”“荷叶裹烧饭为丸”的道理,予以存录。见于《脾胃论》中。《金匮要略》中“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的“枳术汤”。其药物组成为“枳实七枚,白术二两”。其证属气滞水停,气滞重于脾虚,以实为主。宋代王贶的《全生指迷方》中亦载有“枳术汤”。治“心下盘旋,欲吐不吐,由饮癖停留不散”。药用“白术四两,枳实麸炒二两”。共为散。此方名及所用药物和《金匮》方均相同。  相似文献   

18.
《近效》术附汤附于《金匮中风历节》后,“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方中白术甘温益脾,以启坤阳;附子色黑入肾,直补真火,虽药只二味,而功涉先后二天矣。而必奠以甘草者,一以济术附之燥,  相似文献   

19.
经方中白术的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白术与茯苓 《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有13方见此配伍。脾不转输所见的口渴而小便不利者多用之。如“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属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之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茯苓、白术便是健脾行水以利小便,其他如猪苓散、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若脾肾阳虚,水寒不化,茯苓、白术也在所必用,以固中土。如真武汤、附子汤等。  相似文献   

20.
真人养脏汤在方剂学里均列在固涩剂中,但对该方的论述,多数医家认为以补虚为主。《方剂学》二版教材认为:“方中参、术、甘草益气健脾,合肉桂、肉豆蔻温中止泻,为方中主要部分。”《方剂学》四版教材则明确指出:“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为主药。”《历代名医良方注釋》进一步说:“方中党参、白术、甘草为君。”……那么,本方到底应该以何药为君呢? 大家都知道,君药在方中的意义“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四版教材)这也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