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血压病(EH)是病因尚未十分明确而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近年来,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实验及临床检验相关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为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有助于揭示中医辨证分型的本质,指导临床治疗,促进高血压的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老年高血压对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影响。方法选择同龄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EH)组30例辨证为肝阳上亢型服用天麻钩藤饮,肝肾阴虚型服用知柏地黄汤。结果EH组与对照组比较E2水平降低,EH组治疗前后比较T和E2有明显变化。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老年高血压有助于T和E2调节。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炽明  丁有钦 《中医杂志》2003,44(2):150-152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EH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兹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证候学的流行病学调查蔡光先等采用多层次选择调研现场以及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案观察EH 1038例,结果表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EH的主要证候(构成比>5%),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是EH与体质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RCIA)及其与血清SOD活性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防治EH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应用亚硝酸盐法和细胞形态学方法分别测定了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RCIA)功能指标和血清SOD活性。结果EH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较正常人低下,血清SOD活性代偿性增高。RCR、TRR与血清SOD活性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RICR与血清SOD活性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不同中医辨证分型EH患者虚证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实证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EH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红细胞免疫指标的检测可作为反映中医气血较灵敏的指标,为中医药防治EH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肝清肝疏肝养肝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方法:对60例不同证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采用自制中年稳压胶囊治疗。结果:60例EH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0%。结论:中医平肝清肝疏肝养肝法治疗EH具有确切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庆英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83-884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原发性高血压 (EH)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 ,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 ,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EH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兹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 证候学的流行病学调查蔡光先等采用多层次选择调研现场以及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案观察EH 10 38例。结果 :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EH的主要证候 (构成比 >5 % )。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是EH与体质及并发症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兼证候 :而其它次证 (构成比 <5 % )有肝火上炎、脾胃气虚、心脾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 ,血浆 ET,CMP-14 0含量变化 ,为 EH病因研究及中医药防治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 :将高血压流调过程中检出的 EH患者 ,依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阳上亢组、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及阴阳两虚组和正常对照组 5组 ,每组各 30例、应用方法分别测定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浆 ET,CMP-14 0含量 ,观察各组间的变化。结果 :不同证型 EH人群血浆 ET,CMP-14 0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5 )。虚证型EH (阴阳两虚组 )较实证组 (肝阳上亢组 )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H患者血浆 ET,CMP-14 0含量增高表明 EH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细胞层粘附的增加及机体内缩血管物质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关系的探讨。主要从辨证分型标准、基于临床经验的辨证分型概况、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弹性、细胞因子、分子生物学等关系方面进行总结,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量化指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为中药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袁超  顾国龙 《中医药研究》2012,(11):1363-1364
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研究进展迅速,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策略独特,其提倡的个体化原则建立于整体观念与分型诊治,其中阴虚阳亢型为中医临床常见的防治证型。规范临床分型,采纳和推广这一方法将直接影响高血压的预后。建立可靠的各期中医药干预机制,能减少靶器官损害和降低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母婴死亡。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分娩期常见并发症,属中医“子肿”、“子眩”、“子痫”等范畴。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结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门诊产前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中医辨证分型与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关系。方法采用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中老年EH60例T和E2水平。结果EH组男性较对照组男性T降低;EH组女性较对照组女性E2降低;EH各证型与对照组比较,肝阳上亢型E2降低,痰浊上扰型T降低,肝肾阴虚型T和E2降低,气血亏虚型T和E2降低。结论中老年EH中医辨证分型与T和E2水平变化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高血压病(essen tial hypertens ion,EH)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常侵害心、脑、肾、血管、眼底等靶器官,是人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研究发现[1],中、青少年患者的发病比例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发展。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2],但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多不统一,现将近几年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及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作以归纳。1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祖国医学中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血压病(EH)中医辨证分型微观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为临床辨证论治的统一化、标准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本文就EH阴虚阳亢型客观指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国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一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和降压药物疗效的关系。方法测定206例汉族EH患者和86名汉族健康人的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以及血浆AngⅡ、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用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PCR加限制性酶切方法检测AT1R的1166位基因突变。根据高血压中医辨证标准对20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比较各中医证型的基因分布;分别用清心胶囊和卡托普利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34例与32例,观察其降压效果与基因型分布的关系。结果(1)高血压组除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外,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及血脂、血浆相关激素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EH患者AT1R基因AC加CC基因型的比例为0.126,较正常对照组0.047显著增高(P〈0.01),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68、0.023(P〈0.05);而男性与女性之间,AT1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3)基因分型与临床表型:AA基因型与AC加CC基因型间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血浆AngⅡ、ET、CGRP水平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4)基因分型与中医分型:高血压痛各证型中AA基因型与AC加CC基因型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5)基因分型与降压疗效:卡托普利和清心胶囊对不同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均有效,各治疗组中AA与AC加CC基因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相近。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AC基因型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的一个易感基因;而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可能与是否携带C等位基因无关,清心胶囊和卡托普利的降压效应与是否携带C1166等位基因无关。在不同基因型的EH患者中,其血压、血糖、血脂、血浆AngⅡ、ET、CGRP未见明显差异,提示基因型对高血压的影响可能未通过糖脂代谢、血浆ET、CGRP、AngⅡ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NO/NOS系统、内皮素(ET-1)、左室质量指数(LV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4例EH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测定NO、NOS、ET-1水平,并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室质量指数。结果肝火亢盛证、痰湿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左室质量指数明星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iNOS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明显高于阴虚阳亢证(P〈0.01)。NO、NOS、ET-1水平在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及阴虚阳亢证患者的LVMI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结论LVMI可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及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EH患者的iNOS水平较高,iNOS表达的降低可能是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痛患者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EH)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一般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认识与中医整体观辨治疾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基于中医整体观进一步阐释EH发病学特点及其病理生理演变的内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EH提供新的视角。并根据整体观思维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EH的策略,对构建中西医并重的EH慢病防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EH(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相互累加的结果.EH的候选基因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键基因之一.近年来国内ACE基因I/D多态性成为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焦点.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中国 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其高患病率、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原发性高血压是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心血管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国内大量临床工作者致力于高血压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ACE易感基因多态性通过不同的途径和环节升高血压.现将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分型与ACE(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赵宁  张文俊  罗云  钟久昌 《陕西中医》2013,(12):1607-1609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人群血红素加氧酶基因1(HM OX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原发性高血压(EH)之间的关联,及其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标签单核普酸多态(TagSNP)方法,分析上海地区人群中 HM OXI基因3个标签SNP位点(rs8140669T/A、rs9607267T/C和rs2071749G/A多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探讨该基因与EH发病的关系。同时给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治疗措施。结果:EH组患者中 HM OXI基因的 rs9607267位点CC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该位点个体高血压发病危险是同位点其它基因型个体的1.41倍( P<0.05)。数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rs9607267位点CC基因型个体血压水平显著高于该位点其它基因型人群,校正其它影响因素后,rs9607267位点CC基因型个体与其它基因型个体比较,收缩压水平升高4.7mmHg ,舒张压水平升高2.8 mmHg。经过中医治疗后,85例治愈,13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1%。结论:上海地区人群中 HM OXI基因多态性及血压水平与EH发病相关联,中医疗法在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具有显著性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实践中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学传统的辨证模式多是以患者的主证、舌苔和脉象作为主要依据。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提出了对“证”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客观化要求,这些方面已成为中医证型现代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研究领域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为证型的内在依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分型现状 1.1 以八纲辨证分型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1]认为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分型应以阴阳为纲,分成2类4型为宜,其主要病机包括“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阴虚是其“本”,阳亢是其“标”。山西中医研究院[2]将本病分为阳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7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阳亢型(63例)、肝火亢盛型(21例)、痰浊壅盛型(75例)和阴阳两虚型(11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TSH、FT3、FT4水平。结果EH组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阴阳两虚组T3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个证型组;肝火亢盛组FT3值和痰浊壅盛组TSH值在性别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阴虚阳亢组60岁以上患者的T3、T4、TSH和FT3水平明显降低。结论EH患者T3浓度值明显降低,与EH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EH辨证分型具有指导意义;甲状腺激素对于不同性别的同一证型EH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身体功能调节机制;甲状腺激素在不同中医证型的EH中随年龄呈现不同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