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及心脏病人,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在老年人中很普遍.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影响血流动力学效应,出现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引 起猝死.对老年人心律失常的治疗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及服药依 从性,而目前应用于老年人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致心律失常效应,对 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作用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心律失常与中医的"怔忡"相似,现将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隋况,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79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伴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并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治疗,74例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心律失常纠正,5例死于肺心病重度心衰伴心律失常。结论老年人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基本因素是心脏的器质性损害和心肌代谢紊乱,而合并感染、心衰、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是诱因,在加强基础疾病治疗的同时,应该积极应用小剂量药物做好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做好监测,实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将84例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观察组)与同期收治的8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瓣膜钙化的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近期病死率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存在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了心功能损害,成为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病症。随着增龄发病率亦明显增加,孙广辉对390例60—90岁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进行观察,发现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58.72%。临床上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为多见。其中病窦在老年发病率高,为老年多见的病症,甚至称其为衰老观象。  相似文献   

5.
室上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老年人心肌退行性改变,心脏储备能力降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老年人对心律失常的耐受性差,患者往往主诉症状重,表现为主诉症状多、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往往感觉自己病情很重甚至有突然死亡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心脏损害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82 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心电图改变与治疗后1~6 周内心电图变化作定期对比观察。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心脏损害心电图呈现多种异常改变, 其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为最高占67.1% , 其次心肌供血不足占32.9% , 但经过4~6 周积极治疗后好转率达84.1% 。结论:本资料研究表明, 脑卒中继发心脏损害随脑部症状好转而逐渐恢复, 原因在于积极有效地控制脑水肿是关键。稳定血压、维持水电平衡、改善血液流变学等, 对减轻心脏损害亦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为了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分析了我院1991年3月至1992年7月间在门诊体检的1250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电图表现,以其了解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及与心血管病的关系. 一、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在1250例60岁以上老年人门诊心电图检查中,共有416例(男240例,女176例)发现有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33.3%。单纯发生一种心律失常293例,占70.4%,同时发生二种心律失常91例,占21.9%;同时发生三种以上心律失常32例占7.7%。各种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20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卒中CCS发生率为33.2%,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68.3%)、心律失常(62.5%)、心肌酶谱增高(65.8%)。其中72 h内CCS发生率为85.0%,治疗好转率为95.0%,病死率为5.0%。结论积极心电监测、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等对患者安全渡过CCS期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六味地黄汤po1g/kg,qd 5d显著对抗Langendorff灌流大鼠心脏低灌-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使室颤发生率降低50%,持续时间缩短73%,且能明显抑制甲状腺素引起的心脏肥厚,并降低心脏对心律失常易损性的增加,使肥厚心脏低灌-再灌注诱发的室颤发生率由100%降至10%。六味地黄汤能明显抑制肥厚心脏遭受低灌-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组织内SOD的进一步降低及MDA含量的进一步升高,提示六味地黄汤的抗心律失常及对肥厚心脏的保护作用均与其抗氧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及与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3年内200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对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明确其类型及发病率与原发病、心脏形态功能的关系。结果各种心律失常中房颤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室早及房早,原发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多见,而心腔内径越大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以房颤为主,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较其他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腔内径大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胡耀中  史海中 《中医药研究》2011,(12):1510-1510
阵发性心房纤颤(P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也见于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发展为永久性房颤,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影响心功能,还有较高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危险,因而防治阵发性房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所诱发的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损害心脏泵血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西医对其治疗多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因其均具有  相似文献   

13.
心房纤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心房纤颤发生率为1%,并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1998-2003年,我科共收治老年人心房纤颤患者66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胡晓虹  张艳 《中医药学刊》2006,24(3):574-575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造成心脏原发损害,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衰的发生率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仍以西医常规治疗为主,临床症状虽能改善,但大多对左室功能改善及血液流变学影响尚不明显,且副作用较大。为了探讨中医中药对充血性心衰的疗效,笔者在传统用药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强心通脉汤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白血病心脏损害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除白血病细胞浸润、出血、贫血、代谢紊乱等原因外,还有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作用。临床上多表现为心包积液、心电图ST-T改变、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部分白血病人因心脏损害而不得不终止化疗,甚至死亡。所以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如何防治心脏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临床较常见。随着我国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发病率的增高,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该病治疗颇为棘手,循证医学证实临床常用的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作用,长期使用可增加病死率。因此,寻求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长期使用不增加病死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国内外长期研究的重点。2004年6月-2007年4月,笔者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患者4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护理人员了解心律失常的种类、性质、发生率、治疗与预后,并给予系统的监护,对降低AMI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后期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可降低病人的心率、血压,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脏功能。同时,降低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律失常的级别,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老年人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心慌胸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胆怯惊恐等症状[1],目前临床西药治疗疗效差、副作用大,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口服中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炙甘草汤加减在治疗老年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过程中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炙甘草汤治疗老年人缓慢性心律失常综述如下:1窦性心动过缓李伟[2]采用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3例,与52例口服心宝丸对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2.45%,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归属于心悸、怔忡范畴。传统治疗心律失常药物较多,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可致新的心律失常,尤其老年人较为明显。笔者采用中药颗粒剂,用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通脉的方法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