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11MHz),对62例高血压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常规检测双侧颈动脉,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结果 62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3±0.26mm,42例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50例健康人IMT0.75±0.24mm,9例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病变发生部位多在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结论高血压病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无创,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1 0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有380例(76.0%)患者检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患者中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对照组中有55例(11.0%)发现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nn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柏,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颈部血管彩超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前循环脑梗死病例和对照病例,记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确定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回声,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前循环脑梗死病例和对照病例比较,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斑块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是脑梗引起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且易出现于双侧颈动脉及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至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海燕 《光明中医》2009,24(9):1714-17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探讨长期吸烟对颈动脉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未吸烟者和60例吸烟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探查,测量血管管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及计算管径狭窄度,观察吸烟者与未吸烟者内中膜厚度,斑块,管腔狭窄闭塞的情况.结果:60例吸烟者与60例未吸烟者以颈内动脉为例(240条动脉),其中吸烟者双侧动脉粥样硬化者33例(66条动脉)单侧动脉粥样硬化者18例(18条动脉),未吸烟者双侧动脉粥样硬化者13例(26条动脉),单侧动脉粥样硬化者26例(26条动脉).结论:长期吸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高于未吸烟者,长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MCI组)和12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CI组)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部位。结果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DMCI组为84.3%,CI组为74.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DMCI组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CI组(P<0.05),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CI组多。另外,DMCI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指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部(BIF)及颈内动脉颅外段(ICA)的管壁发生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等。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的磁共振弥散加权(DWI)异常与颈动脉彩超联合诊断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经DWI检查结果分为DWI异常组、正常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三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和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率。结果:DWI异常组、DWI正常组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DWI异常组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WI正常组。DWI异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的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狭窄程度高于DWI正常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的DWI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斑块或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40,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彩超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对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的特点。方法:对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简称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斑块形成后,是否导致脑梗塞,取决于斑块的性质。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可作为预测及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铁、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病人中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测定血清铁及hs-CRP水平,并对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是否有斑块形成.根据超声结果将其分为颈总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及颈总动脉内斑块形成组.结果血清铁异常率在颈总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及颈总动脉内斑块形成组呈增高趋势,颈总动脉内斑块形成组血清铁异常率明显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P〈0.05);hs-CRP水平在3组中亦呈增高趋势,颈总动脉内斑块形成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P〈0.05);血清铁与hs-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铁、hs-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但二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mm±0.25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mm±0.29mm)明显增厚(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60例因其他类型疾病就医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2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数量及性质、颈动脉相关血流参数。结果病例组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左侧、右侧颈动脉IMT测定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强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颈动脉PSV、EDV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RI、PI测定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超声检查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硬化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药双龙丸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为了评价中药双龙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 ,我们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双龙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临床选择 5 2例有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双龙丸治疗组和开博通对照组。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及截面积、斑块厚度及面积 ,以及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 :经双龙丸治疗后 ,IMT由 1 32mm降低到 1 16mm ,平均降低 0 16 2mm ;内中膜截面积由 4 4 2 3mm2 减少到 38 11mm2 ,斑块厚度由 2 4 6mm减少到 1 88mm ,平均减少 0 5 7mm ;斑块面积由 4 5 89mm2 减小到 36 83mm2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 :双龙丸能降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厚度及面积。双龙丸有阻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胸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和对照组30例行颈总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计算斑块发生率。同时检查升主动脉,观察有无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并且测量IMT,计算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和胸主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颈动脉、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的敏感度分别为66.67%、23.33%,对冠心病的特异度分别为56.67%、96.67%。结论超声检测胸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糖耐量低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体检中发现的围绝经期伴糖耐量低减(IGT)者86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进行体检的围绝经期糖耐量正常(NGT)者92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填写体检表及调查问卷,进行常规体检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分析IGT与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关系。结果:IGT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在围绝经期伴糖耐量低减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的9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超声检查被选者的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依照冠脉造影(CAG)结果将其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组;同时对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阴性组的颈动脉IMT增厚未超过0.8 mm的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阳性组的76.0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阴性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33.33%,显著低于阳性组的58.7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不低于0.8 mm是临床对冠心病进行预测的临界值,且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实施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化浊通络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内中膜厚度及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化浊通络汤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化浊通络汤能够逆转增厚的动脉内中膜厚度,使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粥样硬化斑块数目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够逆转增厚的动脉内中膜厚度,使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数目减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邵荣  孔玉  韩伯军 《中医药研究》2013,(11):1295-129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和颈动脉斑块组,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和稳定斑块亚组.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45.0%)高于无斑块组(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亚组微栓子阳性率(67.9%)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2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及不稳定性是导致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的重要因素之一,稳定颈动脉斑块是防治动脉至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