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痹"最早出现在《灵枢·本脏》,阐述较模糊;汉·张仲景从脉象症状等方面说明,晋·葛洪、隋·巢元方《、圣济总录·胸痹门》、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等将胸痹之名来源归结为胸痹脉象、症候特点、发病原因等。心痛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素问》有"心病先心痛"、"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把厥心痛分为肝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云:"痛如以锥针刺其心";隋·巢元方对心痛病名论述详实,因、证、象等具备;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从治法方药方面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明清时期有更详尽修正,最具代表性是《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把心痛与胃脘痛、真心痛等从发病部位确切区分。日本人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对"胸痹心痛"最早进行了详尽论述,对现今影响颇丰;汉·张仲景将胸痹与心痛合一而述。从脉象、病因、症候等方面看",胸痹心痛"之名更优于胸痹、心痛分而论之。病机乃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2.
马兰  石磊 《陕西中医》2014,(10):1440-1441
<正>"胸痹"这一病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解释多种多样,未有定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先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痹"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湿病也。素问痹论,痿论各成篇。岐伯曰:风寒湿三气集至,合而为痹也。从畀声。必至切。十五部。"就病名而论,中医病名多数按照症状而定,"胸痹"  相似文献   

3.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具体详细阐述胸痹病及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治法和方药。并命名为胸痹心痛,而痰浊、瘀血、  相似文献   

4.
巩浩然 《光明中医》2012,27(1):156-157
《素问·痹论》中提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是阐明痹证的预后。"益"通"溢",有过分、溢入之意,此句说明痹证日久不愈会传化入里,与本节上文所提出的:“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胸痹心痛是指由胸中闭塞不通,以膻中或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要I临床表现的病证。胸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而首先详于胸痹证治者,当推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中列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并阐幽发微,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6.
1膝痹病的概念及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属于"骨痹"范畴,《内经》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阴精虚久阳必虚"。《内经》有"男子六八,女子六七,虚衰之象渐显"。  相似文献   

7.
浅析《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之为病乃风寒湿三气杂至相合而成,《内经》详矣。然开痹证辨证论治之先河者,当推医圣张仲景,其所著《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关痹证的条文近30条,主要论述了湿痹、风湿、寒痹、历节、血痹及胸痹等的证治。由于这些内容至今仍对痹证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故笔者特就《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3个方面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8.
失眠古称"不寐"、"不得眠"、"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其轻者入睡困难,眠而易醒,醒而难以入睡,亦有时睡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早在《黄帝内经》中《素问·逆调论篇》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类证治裁·不寐》亦有"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谓,《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则首次正式提出胸痹之名。  相似文献   

10.
考胸痹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要略》承《灵枢》之说,而又有所发展。《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第三条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第四条云:“胸痹不得卧,心痛  相似文献   

11.
赵昕 《中医药信息》1995,12(1):42-42
论痹证的辨证施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内科赵昕(161000)《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藏经》云:"......又痹病或痛或行立艰难......".明确指出了痹证的病因与症状。痹之一证.历代著述颇多.治法亦众。如除内眼药物...  相似文献   

12.
中医无硬皮病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病情过程,属"皮痹"、"脉痹"、"痹病"范畴。如果累及内脏器官,则属"心痹"、"肾痹"、"肺痹"等。《内经》有"皮痹"的记载,《素问?痹论》说:"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首条:"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古今不少注家对"但臂不遂者,此为痹"一句见解不一,给后世的初学者造成了一定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痰”与心脏病发病的关系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用活血化瘀及益气活血等法则治疗心脏病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有人已开始注意到心脏病与“痰”的关系。现就有关论述,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古文献有关论述《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所谓“脉不通”,一般理解为血瘀气滞,实际上由于痰浊痹阻的也并不少见。如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尤在泾注指出:  相似文献   

15.
胸痹是一种以膻中或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提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阳虚衰,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并以“通阳宣痹”法通心阳,除痹邪。本文从“阳微阴弦”理论入手,进一步剖析通阳宣痹法及其发挥,体悟仲景之“有一证添一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五脏虚损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之病证范畴,其病机多与脏气亏虚、痰瘀痹阻有关。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所云"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就指出了本病之病因病机乃"阳微阴弦"。《医宗金鉴》认为"阳微,寸口脉微也,阳  相似文献   

17.
丁跃玲 《河南中医》2012,32(11):1417-1418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心痛涉及心胸和胃脘部位,但从原文来看,所论胸痹和心痛都是上焦心胸病证,为上焦阳虚,阴寒上乘,阻痹胸阳所致,症状上胸痹与心痛相关,治疗上中上焦同治示人以法.因而本篇中“心痛”不论在心胸部还是在胃脘上腹部,均当与“胸痹”为一病.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胸痹还应当包涵肺系疾病,瓜蒌薤白半夏汤也可治疗胸闷、胸痛伴咳喘、气短等症。1胸痹的内涵《内经》是张仲景创作《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渊源,胸痹的记载可见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明确胸痹可由于“肺大”造成。从字义来讲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对心脏病证治的论述,主要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虽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阳微阴弦”,然论中条文之治,实偏重于阴弦之邪,遏闭心阳,故治方以宣痹温通,祛散阴邪为主。今就导师李七一教授对《金匮要略》中有关方证的认识及其在心脏病中的运用体会,介  相似文献   

20.
胸痹心痛一症,首见于《内经》,如《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又《经脉》篇云:“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金匮要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