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樊洪  郑美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4):147-148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9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术前术后护理分析,总结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9例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下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成功率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由于动脉导管未闭的存在 ,构成了主动脉与肺之间的异常交通 ,又由于主动脉压比肺动脉压高得多 ,不论在心脏收缩期还是舒张期 ,血液均由主动脉分流入肺动脉 ,使肺循环血容量增加。肺小动脉因承受大量主动脉分流血液发生反射性痉挛 ,久之肺动脉压将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肺小动脉发生器质性病变 ,则使肺血管阻力进一步增加 ,可并发严重肺动脉高压。1998年 1月— 2 0 0 2年 6月 ,我院对 10 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进行了手术 ,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 2 0例 ,现将其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26例PDA患者(PDA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即刻、4h、24h、72hcTnI较术前略有升高,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DA的介入治疗未引起心肌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超声下介入封堵治疗先心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我院60例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PDA患者使用动脉导管未闲超声下介入封堵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置放手术成功,封堵术后一般情况恢复良好,心脏超声检查未显示有分流,肺动脉收缩压由100.4±9.5mmHg降至72.7+8.6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75.8±8.8mmHg降至45.6±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1d出院,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1例,气胸3例,肺不张3例;术后随访期限1-3年,均无动静脉血管瘘,封堵器脱落栓塞、移位,机械性溶血,血栓形成和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结论:采用动脉导管未闭超声下介入封堵治疗先心病安全有效,封堵成功率高、创伤小、无需输血、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有点,但是价格较昂贵,限制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15%~21%,直径1.0cm左右的导管未闭多于活动后出现心慌、气短,也可发生心力衰竭;成年人中,导管的管壁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改变,个别甚至出现钙化斑块,给手术治疗增加了很大困难,我院1995年1月-2005年10月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38例,疗效满意,现将术中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是在主动脉弓与肺动脉之间相连的管道。在胎儿时期,胎儿循环系统依赖其存在,但在出生后应自然闭合,如未能闭合,则存留一个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后行动脉导管切断缝合与结扎,创伤大,并发症多。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PDA的介入性治疗技术(用封堵器阻塞未闭的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7.
应用动静脉轨道法封堵治疗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病率占小儿先心病的第二位,经导管PDA封堵术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优点,为该类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我们对237例患者中多数应用常规Amplatzer方法封堵治疗,13例因PDA形态特殊、开15变异不能采用常规封堵方法而采用动、静脉轨道法进行封堵,成功率100%,术后即刻及随访观察均无残余分流,达到完全封堵治疗目的。无主要并发症发生。在PDA开口和形态有异常情况下,及时改变方法建轨道,可以减少X线照射,很好完成技术操作,是解决术中困难的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分为亚临床型(无心脏杂音)和临床型(有心脏杂音),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轻度(无心血管功能障碍)和重度(伴心血管功能障碍)。临床型PDA是发育不成熟的一个表现,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常需要进行干预治疗。2004年6月-2006年4月,本院采用布洛芬治疗PDA早产儿2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闲(PD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确诊早产儿PDA的30例患儿口服布洛芬首剂10mg/kg,第二、三次分别给5mg/kg,每12小时一次,共3次。结果:服药后25例动脉导管闭合,5例未闭,有效率83.3%,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赵旋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77-178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生理性血流通道.动脉导管未闭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它畸形合并存在,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20%)居第二位,在儿童病例中占首位.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约为3:1.我院自2005年开展直视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以来,共收治动脉导管患者巧例,经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是在主动脉弓与肺动脉之间相连的管道。在胎儿时期,胎儿循环系统依赖其存在,但在出生后应自然闭合,如未能闭合,则存留一个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后行动脉导管切断缝合与结扎,创伤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方法 常规或微创入路非体外循环下结扎或切断缝合动脉导管,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直接缝合动脉导管,同时治疗并发症。结果 全组病例无一死亡,痊愈出院。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微创手术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时机布洛芬治疗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26例早产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恬倩1ml含布洛芬20mg),采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5倍后口服或鼻饲,隔日间断给药,首次给药剂量为10mg/kg,以后给药剂量减半(每剂5mg/kg),连续三次给药为一疗程。第一疗程结束24小时后,复查心脏彩超,未闭合患儿进行第二疗程给药;比较两组患儿闭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例患儿中有22例闭合,闭合率84.62%,日龄≤5d与日龄>5d给药患儿组闭合率不同,经统计,X2=4.90,P<0.05,差别具有显著性。结论: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用药越早闭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分为亚临床型(无心脏杂音)和临床型(有心脏杂音),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轻度(无心血管功能障碍)和重度(伴心血管功能障碍)。临床型PDA是发育不成熟的一个表现,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常需要进行干预治疗。2004年6月—200  相似文献   

15.
杨志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3):101-102
目的:通过7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检查,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价值.方法:取大血管短轴及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确定有无PDA,多切面观察有无合并畸形,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78例中,PDA合并其它畸形15例,占19.2%,PDA合并Eisnmenger's综合征1例,占1.3%,同时发现,导管直径与左房室腔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PDA的首选方法,且可及时发现合并畸形,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未闭(PDA)为小儿常见病,单纯性PDA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9%~12%或更高。由于PDA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需早期、及时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存在需开胸和/或体外心肺转流,损伤大,住院时间长,手术本身及输血后的并发症,较高的手术病死率及外科手术带来的美容问题,促使PDA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国内的PDA介入治疗始于1995年。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未闭(PDA)为小儿常见病,单纯性PDA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9%-12%或更高.由于PDA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需早期、及时治疗[1].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存在需开胸和/或体外心肺转流,损伤大,住院时间长,手术本身及输血后的并发症,较高的手术病死率及外科手术带来的美容问题,促使PDA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国内的PDA介入治疗始于1995年.近10 a来,随着经导管关闭PDA材料研究及方法学改进,PDA介入治疗获突破性进展.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9月开展用介入法经导管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共11例,现将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58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布洛芬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为医生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根据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忠儿及布洛芬的用药特点,认真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58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48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护理环节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患儿采取合理、有效、有针对性的护理,可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2008年间收治的12例动脉导管未闭其中患儿共12倒,男患9例,女患3例,年龄11个月-5周岁。其中导管为漏斗型者2例,管型者10例术后均获成功。结论:微创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对于小儿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 (PDA)是新生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能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发育迟缓 ,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关闭动脉导管有助于改善缺氧 ,控制心力衰竭 ,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吲哚美辛是目前常用的关闭动脉导管的药物 ,由于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因此加强观察及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