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与低危患者的中医体质。方法将1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分为脑卒中复发高危组(ESRS≥3分,简称高危组)75例和脑卒中复发低危组(ESRS〈3分,简称低危组)49例,使用王琦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体质,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分析。结果脑卒中复发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不同(P<O.05),高危组的阴虚质显著高于低危组,平和质显著低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复发高危组阴虚质比例显著高于低危组,平和质比例显著低于低危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中医体质分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相关性,为临床上防治脑卒中复发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阳春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6例,根据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将其分为ESRS≥3分的脑卒中复发高危组和ESRS 3分的脑卒中复发低危组,各58例。按照中医体质量表测评两组患者体质,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危组患者中的平和质占比明显高于高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危组患者中的阴虚质占比明显高于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平和质的患者,其复发概率比不复发概率大;阴虚质的患者,其不复发概率比复发概率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与其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随机分为高危组(n=60)和低危组(n=60)。其中高危组患者ESRS≥3分,低危组患者ESRS3分。采用王琦的"中医体质量表"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体质测评,并使用统计推断分析以及统计描述。结果:脑卒中复发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危组比较,脑卒中复发高危组患者的阴虚质显著升高,而平和质则明显降低,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中医阴虚质体质比例方面,脑卒中复发高危组患者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而在中医平和质体质比例方面,高危组患者则明显低于低危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6月入院的60例新发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h入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60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梗死部位、颈部及血管彩超、血压、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与同期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60例)比较。结果进展性卒中组既往有糖尿病史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例数及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5或P〈0.01),收缩压水平低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1)。结论血压水平下降,高血糖,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升高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力军 《中医药研究》2009,(11):1300-1301
目的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49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进展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49例非进展性卒中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白细胞、尿素氮、血钠、头MRI/CT、MRA/CTA、早期发热、肺部感染、意识障碍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进展组的危险因素与急性期高血糖、早期白细胞增高、发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P〈0.05或P〈0.01),而与年龄、性别、高血脂等无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具有多种危险因素,高血糖、白细胞升高、发热等是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住院病例164例,均诊断急性缺血性恼卒中,统计患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为79例,比较代谢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的影响。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首次检出率较高,为48.2%,进一步证实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呈正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同所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例(10.0%),SOE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NIHSS评分最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NIHSS评分最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Gd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Gd。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C4d阳性表达率(2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有免疫/炎症性疾病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0.01)。结论血小板Gd与严重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血小板C4d可能是一个生物标志物以及脑血管炎症和血栓形成联系的病因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成本的分析。方法:将2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100例、对照组(卒中单元模式)100例,观察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Barthel指数(BI)。结果: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和卒中单元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与天数的比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可在不增加患者住院费用的基础上,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将北京、上海五家三甲医院收集的3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试验组和西医卒中单元对照组。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客观评价两组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期间的经济成本的差异。结果在住院治疗期间,试验组的治疗费及护理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但在3个月及6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的医疗费用及护理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可以明显地减少卒中病人后续治疗的医疗费用,节约社会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客观地评价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北京、上海四家三甲医院收集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试验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疗程为21 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对两组患者行改良Rankih(mRS)、BI评定。结果试验组在治疗后的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mRS≤3分的人数逐渐增多,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BI分数在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的残障等级,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严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94例严重脑卒中(牛津残障量表评定均为5级)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中西组加用规范化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观察项目为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等。结果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较一般卒中单元对患者更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比较蒙古族患者和汉族患者的差异。方法在住院患者中选择40例蒙古族缺血性脑卒中,40例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4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用EIL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用生化仪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用放免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蒙古族、汉族脑梗死组血清脂联素均低于对照组(P〈0.01);hsCRP,TNF-α,IL-6均高于对照组(P〈0.01)。蒙古族脑梗死组与汉族脑梗死组相比较,血清脂联素,hsCRP,TNF-α,IL-6无统计学意义。APN和IL-6呈负相关(r=-0.263,P=0.001);APN与THF-α呈负相关(r=-0.191,P=0.018)。结论 APN,hsCRP,TNF-α,IL-6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蒙古族和汉族脑卒中患者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基础治疗+中药汤剂+苦碟子注射液+中药泡洗+综合康复方案,对照组40例给予基础治疗+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现代康复技术.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14天NIHSS评分(22.33±1.06)分,明显下降(P<0.05);治疗21天后,治疗组NIHSS评分、ADL评分、MMSE评分[分别为(18.73±1.23)分、(20.19±2.17)分、(38.68±2.85)分]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21.65±1.41)分、(25.37±2.34)分、(32.12±3.11)分](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 (55/60),对照组为70.00% (28/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8,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分,提高临床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在基层医院如何组建和推广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57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病房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两组管理模式下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评价(NIHSS)、社会功能评价(OH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VAS)评分、医疗花费等指标,经SPSS统计,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两组间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入院BI平均差值(卒中单元22.02±23.02,普通病房9.06±21.04)、NIHS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3.04±4.69,普通病房0.42±4.20)、OH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0.82±0.73,普通病房0.32±0.8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卒中单元病房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住院满意度明显增高(P<0.01),住院合并症明显减少(P<0.01),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结论 在基层医院建立和推广卒中单元,能减少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95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美国国立医院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95例患者抑郁22例,占11.28%;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与患者收入状况、家庭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基础疾病、性格类型、合并其他疾病病种数等相关(P0.05);PSDD患者BI评分明显高于非PSDD患者(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两组,一组为中西结合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其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Barthel指数(BI)等指标。结果: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可以达到临床上的满意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后泌尿道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72例脑卒中后住院患者平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及传统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泌尿道感染率及相关生存质量情况。结果:试验组泌尿道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ADL、NIHSS及GC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后实施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能有效控制泌尿道感染率,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溶栓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以便了解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金标法检测正常人对照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并对患者进行动态检测。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溶栓初期和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患者溶栓后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将286例1月至1年病程的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规范组和对照组,各143例。两组患者均每1月随访1次,规范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卒中复发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干预。研究主要终点为脑卒中复发,次要终点为总死亡、心血管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随访3年。结果规范组140例,对照组138例完成了研究。规范组患者行为方式明显改进(P〈0.001),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规范组脑卒中复发危险(5.00%)较对照组(22.46%)下降77.21%(P〈0.001)。结论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复发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