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周欣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84-84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前行血管超声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于2009年02月~2012年4月期间进入血液透析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312例,随机分组:观察组162例采用穿刺前B型超声定位,对照组160例穿刺前未行B型超声定位.对照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62例患者100%一次性穿刺成功,出现并发症(误伤动脉等)为0例.对照组160例患者94例一次性穿刺成功,58例2针以上穿刺成功,8例出现误伤动脉,其中1例放弃颈内静脉穿刺.结论:无超声引导穿刺情况下行穿刺前超声定位后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以显著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降低失败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观察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对照组为零。结论在肿瘤患者治疗中,PICC宜用于输液而颈内静脉置管宜用于晚期肿瘤化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超声引导穿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预防并发症。方法:由资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操作规程(2010年版)将32例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盲穿置管术,B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结果:A组患者穿刺置管成功10例,成功率71.4%,穿刺成功平均花费时间12±4.8min,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约14.3%,B组穿刺成功18例,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成功平均花费时间6±2.3min,发生并发症1例,发生率约6.3%。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可极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超声下经颈内静脉置管术肿瘤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及可行性。方法:将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于上腔静脉末端,共112例。结果:一针穿刺置管成功率为100%。结论:该方法提高了穿刺准确性,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外周静脉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肿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观察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对照组为零。结论在肿瘤患者治疗中,PICC宜用于输液而颈内静脉置管宜用于晚期肿瘤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及其改良法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6例患者行颈外静脉置管,分别记录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中心静脉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置管总成功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穿刺成功122例占96.8%,穿刺失败4例占3.2%;中心静脉导管成功置入上腔静脉121例占99.2%,置入失败1例占0.8%;总置管成功率为96.0%。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护理及使用方便,并且通过适当的技术改良可以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基层ICU中的应用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5月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收治的需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50例,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引导置管,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穿刺次数、穿刺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1次、2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ICU中使用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以增加穿刺成功率,并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接受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84例,其中52例颈内穿刺,32例锁骨内穿刺,观察效果及其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5),并发症少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易成功,且对血管损伤较小,保留时间长,拔管后静脉可快速恢复,较少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穿刺中心静脉置管(CVC)在普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PICC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CVC患者9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较短,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低。结论:PICC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CV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用于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可行性。方法:6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4例PICC置管为A组,3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比较插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较,发现A组与B组相比,插管一次成功率明显为高,穿刺时间明显较短,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PICC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颈内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结论:PICC和颈内静脉插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插管方法,对于长期化疗或静脉输液的病人,应首选PICC插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封闭疗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局部感染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实验组(n=36),对照组用0.5%碘伏消毒,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1%利多卡因溶液在导管两侧做局部点状封闭治疗。结果:对照组感染治疗有效率72%,实验组为91.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疗法是治疗颈内静脉置管局部感染早期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2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观察经股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144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2组。A组68例经股静脉穿刺置管,B组76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4周,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和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及患者的偏爱情况。结果2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感染和血气胸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患者明显偏爱锁骨下静脉置管(P<0.05)。结论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2者在置管特点和并发症上无显著性差异,可根据医师对置管技术的熟练情况及患者的偏爱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静脉血栓患肢浅静脉置入留置针的成功率。方法:采用随机采样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00例下肢静脉血栓病人分为实验组(48例)对照组(52例),分别采用改良方法和传统方法进行患肢浅静脉置管。通过x2检验,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75,P〈0.01)。结论:改良的浅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血栓患肢浅静脉注射中优于传统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红文 《西部中医药》2013,(10):130-131
目的:探讨不同进针送管方式对提高老年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患者都选取上肢手背静脉或前臂的头静脉作为穿刺部位,统一选取一次性22号“Y”型管正压静脉留置针,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第1组采用直接进针穿刺法;第2组采用单送外套管穿刺法;第3组采用退针芯送外套管穿刺法。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结果:第3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第2组(P〈0.05),第2组高于第1组(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采用退针送外套管法行浅静脉留置针,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7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及经锁骨下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在胃肠道手术患者康复中使用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可靠、经济等优势,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PICC在ICU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1月收治的250例ICU危重患者分为两组,PICC组125例,行外周穿刺中。静脉置管术;对照组125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术。比较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95.2%显著高于CVC组的85.6%,且PICC组的置管时间显著高于CVC组;PIC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2%显著低于时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59%,且P均〈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操作简单,保持时间长,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穿刺成功率高且损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全部患者均无血胸、气胸、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术中穿刺次数及穿刺术所需的时间,减少了穿刺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医疗风险,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更好地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路、锁骨上路三种中心静脉穿刺法的穿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三种不同穿刺法进行穿刺的611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C组(P〈0.05),B、c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穿刺技术各有优势,颈内静脉穿刺气胸发生率低,锁骨上路、锁骨下路穿刺误穿动脉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在临时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将随机选取的42例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21例)与观察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静脉穿刺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的静脉穿刺术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手术时间,统计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29±1.08)分]显著短于对照组[(8.99±1.89)分],且P 0.0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95.24%)较之于对照组(66.67%)显著偏高,P 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8.57%)较观察组(4.76%)显著偏高,P 0.05。结论:超声引导在临时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置管成功率,增强血液透析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深静脉置管法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次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深静脉置管分为两组:股静脉置管组55例次和颈内静脉置管组43例次,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总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深静脉置管的操作技术,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条件随机选择一种置管方式,达到能迅速补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