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勇  牛小媛 《中医药研究》2012,(9):1100-1101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梗死大鼠在不同时间窗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出血性转化的内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0只,体重200g~250g,随机分为单纯脑梗死(CI)组、糖尿病(DM)合并cI组、假手术组。各组均在2h和4h给予rt—PA或生理盐水溶栓,溶栓24h后灌注固定取脑,分别行脑组织含水量计算、伊文思蓝(EB)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DM合并CI4h组较单纯CI4h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MMP-9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o.01)。结论DM+CI大鼠3h以内行rt—PA溶栓治疗有效,而3h以外溶栓治疗后脑水肿明显,血脑屏障破坏严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安宫牛黄丸对出血性中风大鼠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西药治疗组)、D组(中药治疗组)、E组(中西结合治疗组),以自体血制作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术后1 d、2 d3、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测定。结果术后各组之间血常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较A组高(P〈0.05),术后2 d、3 d C、D、E组神经功能缺损低于B组(P〈0.05),E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低于C组及D组(P〈0.05),C组与D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宫牛黄丸能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但对凝血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5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3h)患者随机分为2组:溶栓组40例用rt—PA0.9mg/kg,先于2min内静脉注射总量中的10%,再将余量于1h内静脉泵入;对照组35例不使用rt—PA。2组其他治疗均相同。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7d、30d、90d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治疗前、治疗后90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30d脑出血率、病死率。结果溶栓组溶栓后6h、24h、7d、30d、90dCSS为15.38,13.24,9.30,7.40,5.00分;90d总显效率为76%;90dBarthd指数评分为95~100分者占57%;脑出血率为10%;病死率为5%。对照组治疗后6h、24h、7d、30d、90dCSS为20.65,18.78,14.90,13.00,11,95分;90d总显效率为30%;90dBarthel指数评分为95~100分者占22%;无颅内出血;病死率为9%。溶栓组C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讨高强度瑞舒伐他汀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的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 各 44 例。A 组接受常规治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B 组接受常规治疗+ rt–PA 静脉溶栓治疗+瑞舒伐他汀 10 mg·d-1 治疗,C 组接受常规治疗+ rt–PA 静脉溶栓治疗+瑞舒伐他汀 20 mg·d-1 治疗。 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1)、可溶 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 组总有效率为 97.73 %,高于 A 组 68.18 %、 B 组 81.8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 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 A 组,巴氏指数(BI)评分高于 A 组,C 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均低于 A、B 组,BI 评分均高于 A、B 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血 sVCAM–1、sICAM–1 浓度均低于治疗前,B 组治疗后血 sVCAM–1、 sICAM–1 浓度均低于 A 组,C 组治疗后血 sVCAM–1、sICAM–1 浓度均低于 A、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C 组急性脑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 A、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高强度瑞舒伐他汀联合静脉溶 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可下降低 sVCAM–1、sICAM–1 浓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有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3例,A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并发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出血性梗死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均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Rt—PA溶栓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溶栓治疗,较尿激酶溶栓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介入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t-PA、PAI-1、D-D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均衡组间基线,纳入68例匹配患者,根据溶栓后不同针刺介入时机分成A、B、C、D组。A组(溶栓时即刻介入)17例,B组(溶栓后24小时内介入)17例,C组(溶栓72小时后介入)17例,D组(不进行针刺)17例,四组均接受静脉rt-PA溶栓和常规治疗,A、B、C三组在D组疗法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8。四组患者均设置治疗周期为28d,随访至90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残障程度改善情况,检测血清t-PA、PAI-1、D-D水平变化情况。结果:A组、B组、C组NIHSS、BI和mRS、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D组(P<0.05),其中A组、B组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时机与患者发病30d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残障状态以及90d生活能力和残障状态独立相关(P<0.05)。结论:针刺介入时机是影响脑梗死肢体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残障程度的独立因素,溶栓后24小时内介入针刺疗效可能更佳,通督调神针刺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和降低残障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二级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5h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9例rt—PA静脉溶栓患者进行护理,包括溶栓启动会、成员培训及定期沟通会议、溶栓包的准备、溶栓前中后的护理。结果治疗后1h、24h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出院时BI指数均显著改善(P〈0.001)。溶栓后出现牙龈出血6例,皮肤淤点1例,舌体肿胀1例,非症状性脑出血2例,均给予及时处理。结论在二级医院开展溶栓为患者提供了治疗时机,有效的溶栓护理模式的建立是溶栓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12分评分法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TTC染色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皮层神经元的损伤。结果:头针组大鼠在再灌注24h、48h、72h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下降最为明显(P〈0.05);再灌注48h、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同期模型组明显减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48h、72h皮层神经元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神经元丢失减少。结论:随着针刺次数的增加和治疗时间的延长,头针可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皮层神经元的缺血损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脑梗死的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2例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无锡市骨科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合并症的类型将其分为A组(n=33,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B组(n=37,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和C组(n=3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脑梗死),观察并分析各组患者的特点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A组和B组以缺血性、单病灶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轻,C组以出血性、多病灶大面积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轻严重;给其相同的治疗后,C组治疗效果明显差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脑梗死患者梗死病灶以出血性、多病灶大面积等特点为主,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严重,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燕虹 《中医药研究》2009,(8):988-990
目的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min组(A组)15例,11min~20min组(B组)28例,〉20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20只)和非空白大鼠组(60只),非空白大鼠组均需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组获得缺血模型组(B组)、阿替普酶治疗组(C组)和阿替普酶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组(D组),每组20只。A组、B组均不进行治疗,C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D组在C组基础上给予三七总皂苷治疗,均治疗5 d。比较4组首次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比较4组治疗后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结果:首次治疗后24 h,B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A组(P<0.05);C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B组(P<0.05),D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C组(P<0.05)。治疗后,B组脑组织MDA水平高于A组(P<0.05),脑组织SOD水平低于A组(P<0.05);C组、D组脑组织MDA水平均低于B组(P<0.05),脑组织SOD水平均高于B组(P<0.05);D组脑组织MDA水平低于C组(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20例,溶栓组采用rt—PA0.9mg/kg静脉溶栓,观察疗效。结果:20例大面积大梗塞患者症状改善达90%以上。结论:n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预后,治疗时间越早,溶栓效果越明显。大面积脑梗塞发病6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塞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室微创穿刺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对重型脑室出血者行脑室微创穿刺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术,对照分析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病死率和住院天数.结果 A组(超早期)、B组(急性期)、和C组(亚急性期)3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A、B 2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C组,A、B 2组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C组,而死亡率低于C组.结论 重型脑室出血患者在24h内行脑室微创血肿清除并脑脊液置换术,以有效地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4.
针刺督脉穴为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为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督脉组(A组)、传统针刺组(B组)、单纯药物组(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清CRP测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CRP含量均有减少,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治疗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为主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缺损及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50例接受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50例接受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尤其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效果比常规溶栓治疗更为突出,安全性更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对脑梗死大鼠急性期神经功能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将成年SD大鼠80只分为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60只(对照组、研究组A及研究组B各20只)。对照组大鼠术后注射生理盐水,研究组A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1次/d,研究组B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1次/d。计算术后1、2、3天及7天4组大鼠死亡率并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比及脑湿重比。结果:研究组A及研究组B大鼠脑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研究组B效果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及研究组B大鼠术后2、3天及7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改善,研究组B改善效果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及研究组B大鼠术后7天脑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术后7天脑湿重比高于假手术组及研究组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可有效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减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水肿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B组):针刺治疗,每组各5O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NOX4与炎性因子角度探讨清热、活血组分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脑组织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角叉菜胶复合线栓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复制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N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缺血1.5 h再灌注24 h,M组)、清热组分苦碟子注射液3.6 mL/kg组(A组)、活血组分血栓通注射液40 mg/kg组(B组)、苦碟子注射液1.8 mL/kg+血栓通注射液20 mg/kg组(C组)、苦碟子注射液1.8 mL/kg+血栓通注射液80 mg/kg组(D组)、苦碟子注射液7.2 mL/kg+血栓通注射液20 mg/kg组(E组)。Longa5级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中IL-1β、TNF-α的阳性细胞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中NOX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神经功能评分示:S组未见神经功能缺损,M组神经功能缺损最重;与M组相比,A组、B组神经功能损伤减轻(P0.05);与A组、B组相比,C组、E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C染色示:S组未见白色梗死灶,M组白色梗死区域明显;与M组相比,A组、B组白色梗死区域减少,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P0.05,P0.01);与A组、B组相比,C组、E组白色梗死区域减少,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P0.05),D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最小(P0.01)。免疫组化示:与S组相比,M组大脑皮层IL-1β及TNF-α阳性细胞数增多,黄色深染,凋亡细胞增多(P0.01);与M组相比,A组、B组IL-1β及TNF-α阳性细胞数减少,颜色变浅;与A组、B组相比,C组、D组IL-1β阳性细胞表达量不同程度减少(P0.01),E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B组相比,C组、D组、E组TNF-α阳性细胞表达量均不同程度减少(P0.01)。Western Blot示:与S组相比,M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中NOX4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多(P0.01);与M组相比,A组、B组NOX4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A组、B组相比,C组、D组、E组NOX4的蛋白表达量均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清热、活血组分联用可通过调节NOX4及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产生的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五组,A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B组、C组、D组、E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从病程24h之内、3d、7d、14d时介入头针治疗,通过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观察比较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五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Y〈0.05)。A组和E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显效率分别与B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Y〈0.05)。结论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发病7d内的3个时间点介入头针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与发病14d时介入头针治疗有显著差别,初步认为发病7d内可作为头针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祛风活血方(主药:地龙、黄茂、川芎、红花)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理。32只SD雄性大鼠均分为A(假手术组)、B(模型组)、C(中药组)、D(西药组)4组,除A组外,其余大鼠造成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造模前及再灌注后每12h1次,B组予生理盐水、C组予祛风活血方液0.15ml/kg(相当于临床成人用量的5.4倍)、D组予尼莫地平2ml/kg灌胃。再灌注24h后以Zausinger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RT—PCR测定CINC的基因表达,MPO活性测定法观察PMN的浸润程度。结果:两用药组大鼠的上述指标均优于B组,且C组优于D组。提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CINC的基因表达和MPO活性,可能是祛风活血方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