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在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14例,采用Sonntay改良的Gallie法治疗13例。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100%)较Sonntay改良的Gallie法组(69%)高。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可明显提高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在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优势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通过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58岁,平均39.6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1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先天性颅底凹陷4例、横韧带断裂2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术前JOA评分5~14分,平均8.7分。对随访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100枚椎弓根螺钉,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手术时间1.5~4h,平均2.8h;术中出血150~450mL,平均250mL。3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过程中致侧方静脉丛损伤,后经明胶海绵及棉片压迫后止血。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3枚椎弓根钉角度偏外进入椎动脉孔,但术中未出现椎动脉破裂出血,术后患者亦无明显症状。1枚椎弓根钉角度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椎弓根钉部分进入椎管,但未出现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0个月,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9~16分,平均14.2分;1例患者术后1年影像学显示植骨部分吸收,但寰枢椎侧方小关节已出现骨性愈合,故未予以处理,其余患者植骨均获得良好的融合,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侧块螺钉、钩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改良术式治5例寰枢椎前脱位患者。结果:随访8~36个月,4例肌力完全恢复正常,1例基本恢复正常,无断钉、脱钩及寰枢椎再脱位现象。结论:经后路寰枢椎复位,侧块螺钉、钩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改良术式治疗寰枢椎前脱位,可使寰枢椎达稳定的状态,该方法有效并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我科自2005年4月-2012年4月对4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常规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进行腰椎影像学(X线及CT检查)检查,并测量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观察术后患者腰椎融合率、腰椎滑脱复位率、进行JOA评分、Macnab评分。结果:按Macnab标准评分,术后24个月疗效评价优38例,良5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5.4%(43/45);45例患者均按病情定期随访,根据腰椎JOA评分,术后24个月平均腰椎滑脱症状治疗改善为(6.3±1.3),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术后及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者均诉疼痛症状明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可以明显解除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融合率,解除神经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通过影像学观察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日本骨科学会分数和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手术切口长度5.2~10.0 cm,中位数7.2 cm;手术时间120~220 min,中位数165 min;术中出血量200~600 mL,中位数300 mL;术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数23个月,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膜撕裂1例,未予修补,术后5 d拔除引流;下肢疼痛1例,给予非甾体类止疼药后缓解;脂肪液化1例,清创后愈合。末次随访显示手术节段均骨性愈合,VAS评分从术前(8.23±1.71)分降至(2.56±1.28)分,JOA评分从术前(11.21±2.88)分增至(22.18±3.02)分,ODI指数从术前(85.4±12.5)%降至(8.7±3.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优点,手术时间不会明显延长,尽量避免正中切口后深筋膜下潜行分离双侧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8月,本科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23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新鲜齿状突骨折7例,陈旧齿状突骨折5例,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颅底凹陷症1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9~61岁,平均35.6岁。结果:手术时间为123~201min,平均157min;术中出血量为189~762mL,平均355mL.术中无椎动脉出血、脊髓损伤,静脉窦出血4例,给予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未发生血肿压迫、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23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0~51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过程中,无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发生,位置良好,23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5.1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8.01±2.11)分提高到(13.96±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能有效重建脊椎序列,改善临床症状,允许患者早期下地,固定可靠,风险相对较小,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寰枢椎不稳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研究单侧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2014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15 例颈椎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存在单侧明显椎 动脉狭窄或高跨的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单侧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回顾性分 析其病历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行常规影像学检 查,术后 6 个月再次进行 X 线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位置。结果:所有患者术中 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l 例患者颈部肌肉过厚另外做软组织通道置入螺钉,余 14 例患者一次性置钉成功;手术时间为 (108.45 ± 32.32)min,术中出血量为(106.88 ± 12.44)mL;术后 6 个月 VAS 评分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术后 6 个月,患者 JOA 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经 X 线片检查显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1 例患者经 CT 检查显示寰椎椎弓根钉道内侧皮质破损,未侵犯椎管,其余螺钉位置 均正常;术后 6 个月 CT、X 线片检查均为骨性融合;术后 3 d 1 例患者出现切口渗液,1 例患者出现左手握力下降。结论:对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置钉成功率高,椎动脉损伤风险小, 植骨融合、颈椎序列恢复良好,术后显著缓解疼痛,特别适合存在明显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高跨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5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38例,根据邹德威疗效评价方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38例病例均获得椎间骨性融合,优28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2.1%。结论: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植骨融合率高,可保持术后椎间隙高度和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在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14例,采用Sonntay改良的Gallie法治疗13例。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100%)较Sonntay改良的Gallie法组(69%)高。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可明显提高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结合人工椎板成形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29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A66)人工椎板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变化。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和JOA评分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随活,时间13~49(28.4±1.2)个月。手术时间79~157(121.0±3.5)min,术中出血量110~210(167.0±7.2)mL,术后引流量70~130(114.0±4.3)mL,住院时间10~16(14.2±1.1)d.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术后下肢痛VAS和JOA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8.41±0.27)分,优24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10%.全部病例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结合人工椎板成形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早期临床疗效良好,椎管减压彻底,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在预防椎管内瘢痕形成及医源性再狭窄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MISS-TLIF(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技术治疗单节段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共收治单节段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6例,根据Mayerding分级,其中Ⅰ度滑脱22例,Ⅱ度滑脱14例。采用MISS-TILF技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在Quadrant可扩张管道系统协助下行减压、复位、融合、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以V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的程度,以ODI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椎JOA(29分法)功能评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手术时间为85~165min,平均125min;术中出血145~680mL,平均285mL;术后出血(以负压引流球的引流量计算)25~125mL,平均70mL;术后住院天数5~19d,平均8.2d。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1.24±1.3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8.03±1.05)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23.12±1.83)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腰椎JOA评分标准计算改善率,其中优24例、良10例、可2例。结论:运用MISS-TLIF技术治疗单节段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安全、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窥镜术治疗上颈椎不稳(IUC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因各种原因引起的IUCV患者采用内窥镜下前路经寰枢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79.1±2.1)min,术中出血量(122.2±4.4)mL。术中无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对14例患者进行6—48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皆未发生临床症状;26枚螺钉皆稳定牢固,患者寰枢关节基本复位,螺钉稳定牢固。VAS评分随访截止时已下降到1.2—2.2(1.4±0.8)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14例患者术后1a、2a、4aVAS评分皆明显低于术前(P均〈0.01)。2例术前存在颈髓损伤的患者症状皆改善,其中Frankel分级c级患者恢复至D级,D级患者恢复至E级。13例患者术后4个月开始出现植骨融合,最后1次随访发现寰枢关节间隙植骨皆已经融合;1例患者未见明显植骨融合,但寰枢关节比较稳定,无螺钉脱落、移动及断钉等情况发生。结论内窥镜术治疗IUCV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疗效稳定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9年5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4年6个月(平均8±3.5个月),本组病例术后JOA评分和硬脊膜囊矢状径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用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与治疗6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JOA评分、BI指数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坐位旋转瞬间提拉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坐位旋转瞬间提拉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217例.男96例,女121例.年龄7~78岁,中位数47岁.病程2个月以内36例,2个月至1年102例,1年以上79例.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和寰枢关节复位情况.结果:本组217例患者,复位次数1~7次,中位数4次.治疗后4周评价疗效,治愈156例,显效43例,有效16例,无效2例.结论:采用坐位旋转瞬间提拉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方法简便、实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术(POIT)、前路减压内固定术(ADIT)以及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POLT)治疗Mager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Magerl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POIT组30例,ADIT组30例,POLT组30例。记录3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椎管占位复位和神经损伤恢复程度等参数。结果3纽患者术后均获20~25个月随访。ADIT组和POLT纽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分别与POIT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POIT组和POLT组术后la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OIT组术后Cobb角恢复程度优于ADIT组和POLT组。3组患者术后1a神经损伤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OIT治疗MagerlB型胸腰椎骨折疗效优于ADIT和POLT,且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应用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分为两组:A组(32例)行寰枢后路融合术,B组(30例)行枕颈后路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及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变化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的S值明显降低,与A组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的C2-7角无明显变化,B组明显减小,A组术后的C2-3活动度明显大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对颈椎退变的影响较小,相比枕颈后路融合术,寰枢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颈椎退变风险更低,退变程度更轻,临床应用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后路经关节突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Otani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30.5 mL;术中3例患者因硬膜撕裂发生脑脊液漏,给予缝合及修补后愈合。JOA评分由术前的(6.3±2.0)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的(9.2±2.8)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9.6±3.1)分,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0%;术后随访15~32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脊柱不稳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ni评分获优8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作为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在脊髓获得充分减压的同时能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指征。方法结合复习文献,回顾分析13例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后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融合术的治疗。结果术后1~1.5 a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提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X线平片显示:植入的骨块无脱出和移位,寰枢椎后方融合良好。MRI显示:颈椎管内脊髓储备空间恢复,脊髓压迫解除和脊髓信号基本恢复。结论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后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克林奥注射液联合参芎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245例TIA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85例给予克林奥注射液160 mg联合参芎注射液10 mL静滴,B组79例给予克林奥注射液160 mg静滴,C组81例给予参芎注射液10mL静滴。3组均同时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降脂等一般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血脂及近期疗效等。结果 A组全血黏度、Fg、PT、血脂改善情况及近期疗效均优于B组和C组。结论克林奥注射液联合参芎注射液治疗TIA有协同作用,且安全有效,可有效控制TIA向脑梗死转化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