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学》由上篇、中篇、下篇组成,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主要课程。其既有基础学科性质,又具临床学科属性。不仅是辨治温病的依据和手段,也是临床各科诊疗基础的组成部分。《温病学》上篇教学内容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也多以传统的注入式为主,即便运用启发式、逻辑推理式的教学模式讲解该部分内容,对于大三的学生而言也经常会感到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2.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温病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归属于中医临床基础学.为了适应新学科的要求,充分体现温病学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作用,使该学科更好地为临床诊治服务,原有的温病教学内容宜做相应改革.以下就温病教学内容改革略议一二.  相似文献   

4.
在对温病学课程属性的探讨中,我们认识到温病学课程作为中医经典课程,具有很强的临床特性。在当前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国家研究生学科目录中,将经典与基础混为一谈,将温病学命名为临床基础课,所在学科命名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十分不妥。“经典”不等于“基础”,经典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这种理论性本身更多地体现在其临床实用价值上,如果脱离了临床运用,这样的中医理论就不能成其为“经典”。目前的学科命名,抹杀了中医“经典”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抹杀了温病作为经典的固有临床特性;更因临床基础之命名,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理论、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温病学>课程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目前的学科专业目录,<温病学>已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一道,组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课程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温病学界不得不对<温病学>课程将如何发展,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谨就本科层次<温病学>课程的改革,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6.
临床基础学科辨证论治体系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在教学中,找出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共性,融伤寒与温病于一体,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外感热病辨治体系;融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于一体,统一中医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热病辨治体系;在条件许可、教师自愿的情况下,临床基础学科内部三门课程教师之间进行适当调整,全方位提高临床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临床学科,也是一门中医临床经典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对临床各科有指导意义的桥梁学科.长期以来,温病学教学在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环节上有明显欠缺,而案例教学则可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就案例教学在温病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1998年起,中医系承担了院级科研课题,“交叉渗透法在古典医著教学中的应用”对中医古典课程的教学作了改革尝试,现总结如下。1课程体系与内容高等中医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教研室承担《内经》、《伤寒论》、《金匾要略人《温病学》4门课的教学任务,在目前的专业学科分类中属于临床基础学科,它们既有“基础”的属性,又具有“临床”的属性,那么,怎样才能协调好基础与临床的关系“使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当前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针所在,即“加强基础,淡化专业”[’j,因此,我们首…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认识、建设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高等中医药院校原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对合并后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应该如何认识?怎样建设?这是高等中医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大事,也引起了从事经典著作教学、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认识加以讨论,将有利于这一学科的完善和建设。 一、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认识思考 《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长期以来,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必修课程开设,除作为经典课程开设比较明确外,其性质究竟属基础还是临床长期以来并不明确,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将三者并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范畴内,中医  相似文献   

10.
湿病学属于中医内科外感热病学术体系,温病学发展的方向应是:完善温病学理论和疾病规范,揭示温病的实质,探索其传变规律,使疾病研究与现代医学接轨,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走向世界开辟道路;继承和发展温病治疗精化,加强温病危重证候和难治温病的方药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发挥学术优势;拓宽温病方药治疗疾病的领域,培植学科新生长点,促进温病学的壮大发展;尽快对温病学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极大充实丰富四时温病内容,进行温病病名分化,将散在于其它学科教材中的外感热病收编于温病学科;调整教学重点,强化以温病防治为重点的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教学,提高防治温病的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是脱胎于经典名著中的学科,兼具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双重属性.如何从学科特点和培养人才的要求出发,深化《温病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温病学》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近年来在《温病学》教研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提出《温病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项原则,现分述如下: 1系统教学原则 首先,要明确温病学有独特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根据病因、病机、诊断来辨证治疗四时温病的格局,这种格局体现了《温病学》学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经典课程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在中医院校前期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 ,它的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下面就中医临床基础三门经典课程在中医学课程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谈谈自已的看法。1 正确认识经典著作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 ,她根植于优秀而丰富的中华文化 ,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医经典著作 ,在中医高等教育中已接近 5 0年的历史 ,自从 1 998年国务院颁布新学科目录后 ,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隶属于中医临床基础二级学科 …  相似文献   

13.
温病学是在总结前人防治温病的理论和经验 ,并吸取近代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同时 ,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其理论和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实践 ,是防治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人们至今不能忘记温病学理论指导中医在介入SARS的防治过程中所创立的功绩 ;此外 ,不少治疗学内容也被广泛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疾病的治疗。因此说 ,温病学既具有基础学科的特点 ,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温病学学科属性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家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学科目录时提出的,包括了高等中医院校原有的《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和《温病学》3门课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建立,实为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举措之一,它必须有适合其学科特点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现行的《温病学》教材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实践,已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温病学的各个方面,尽管某些内容还存在商榷之处,但总体来说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是中医学的经典理论学科之一 ,从此学说的诞生就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温病学也是中医学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根据目前温病学教学实际 ,温病课的教学也亟待改革 ,但温病学教学改革的实质应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综合性改革 ,尤其应从根本即教材上动手。绝非是把《温病学》的编次、标题的重新安排和证型的来回搬动 ;更不应是争论其是基础课还是临床课 ;应设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于以上 ,笔者对温病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设想。1 精选教材开设讲座注重原著的学习  当前《温病学》全国统编六版教材主要分为三部分 ,…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近颁布的学科目录,高等中医院校原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3门学科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均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具有重要学术地位。3门学科形成的年代跨度越千余年,又自成体系,各有重点,三者合并后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其性质究竟是什么?在中医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17.
略论温病之“毒”杨钦河(广州中医药大学96级博士生,广东510407)主题词温病/中医病机“毒”在中医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含义,在温病学中,“毒”既是病因又是病机概念。随着对温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毒”作为病因学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明...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中医专业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将温病学、金匮要略、伤寒论三门课程确定为一门新的二级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鉴此 ,本文就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学科既具有基础理论属性 ,又具有临床学科属性 ,并据此进一步提出 ,培养中医合格临床基础学科人才应具有理论教学、临床诊治、科学研究三大技能 ,即应培养具备精通经典理论、掌握辨证体系、熟知治则治法、谙熟方证运用、精研经典方药、熟悉临床技能、具备科研能力等素质。而在培养人才方面 ,则应采取导师指导、临床伺诊、参与科研等方法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9.
中医内科系临床各科的基础,内容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部分。外感时病已详于《伤寒论》和温病学。《金匮要略》系杂病的基础,为杂病之源,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各家学说观点的确立,使内科学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个人认为:中医内科临床,实际上是伤寒、温病、杂病、各家学说的独特见解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作为内科医生,必须以中医基础为根本。熟悉伤寒、杂病及各家学说内容,才能很好处理一切外感时病、内伤杂病。本文提出中医内科学的若干问题进行研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正温病学说是关于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学说,其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不仅可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热证不但在外感热病中有,在临床各科中也广泛存在。温病学对于临床各科的热证有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为中医皮肤病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其中许多治法与方药,也为中医皮肤科临床提供了可供选择且有实用性的治法方药。温病学对中医皮肤科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