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暑必挟湿”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来的。他认为暑邪致病一是“夏暑发自阳明”,一是“暑必兼湿”,指出了治疗暑病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
《汤头歌诀》曰:“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之谓。”中医自古有“暑为阳邪”之说,既然暑为阳邪,那么如何理解暑为阴证呢?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其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其三暑多挟湿。暑之为病有:伤暑、中暑、暑湿、暑厥、暑秽、暑痫、暑风、暑瘵、暑湿病等。然暑病虽繁,可以阴阳以别之,有阳暑阴暑之分。阳暑者,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即古人所言“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症多见:身热心烦,汗出口干,神昏瘛疒从,舌红,苔薄黄,…  相似文献   

3.
钟嘉熙  刘亚敏 《新中医》1994,26(9):13-15
刘仕昌教授善用清暑益气法钟嘉熙,刘亚敏主题词@清暑益气,中医治法,暑病/中医药疗法,@刘仕昌清暑益气法是暑温、暑湿、暑病中常用的治法。刘仕昌教授悬壶60年,夏暑临证善用清暑益气法。作者跟师多年,受益颇深,现将刘老运用清暑益气法经验介绍如下。1暑易挟湿...  相似文献   

4.
暑症,是指因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类病症。暑性炎热而升散,故本症多见热象,且易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故常与湿邪相混成病。主要临床表现有伤暑:感热,5T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  相似文献   

5.
2000年夏季,兰州出现了持续10天以上的高温天气,每天最高气温在36~39°C之间。门诊以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不思饮食等症为主诉前来就诊者占50%以上。我在跟师学习期间,见廖志峰老师应用中药辨证治疗这类病症,效如桴鼓。现将体会浅述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1病机认识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除气候炎热外,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  相似文献   

6.
针刺急救暑痉症和暑厥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暑可分为轻症、重症和危症三种。根据病情,又有中暑轻症、暑血症、暑痉症和署厥症四种,后两种为危症。现就暑痉症及暑厥症的针刺急救方法介绍如下:1 暑痉症1.1 主证  相似文献   

7.
Chen XH 《中国针灸》2011,31(6):557-558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一种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中暑的发生除与高温有关外,还与周围环境的湿度有很大关系.中医学历来都有"暑必挟湿""暑多挟湿"的说法,夏季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常挟湿邪侵犯人体,暑邪(挟湿)侵犯人体后,必影响到脾胃,脾之运化功能失调,津液内停,导致痰湿内生.笔者于2007年7月-2009年9月每个长夏季节采用针灸治疗热痉挛型中暑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丛柏艳 《河北中医》2011,33(7):1015-1016
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是夏季常见的致病邪气,夏天感受暑热邪气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均称为暑病。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故暑病之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神,多兼夹湿为其特点,治暑病应根据病因和病证特点,结合患者体质强弱、  相似文献   

9.
廖宇 《光明中医》2008,23(3):370-371
清·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指出“暑必兼湿”。王孟英认为:“暑令湿盛,必多兼感”。后世医家,如何廉臣、曹炳章等,皆对暑湿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综合分析之,暑湿产生之机理不外有外因与内伤两途。外因乃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湿之气交蒸氤氲,人处于天地之中,复感其邪,焉能不病。内伤不外是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呆滞,因热而乘凉露宿,冷饮过度,外有暑热,内伤寒凉,合而为病。  相似文献   

10.
《内经》认为,暑邪是常见外感邪气之一,属阳邪,属"上部"病因。暑为夏季的主气,夏伤于暑,热气盛。暑邪致病的证候特点为起病即见炎热燔灼之象,易耗气伤阴,暑热易犯心包,出现神志病证,易伤肺气,且易挟湿。《内经》分别论述了新感类暑病和伏邪类暑病,提出"热者寒之",对暑邪致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暑病,在温病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吴氏《温病条辨》中暑病内容有22条,列方29首,兹就有关内容作如下讨论。病机特性暑病之特点主要是暑必兼湿,因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蒸腾,人在气交之中,邪自口鼻吸入,痹阻气分,输化失常,湿热搏结,暑病遂成。吴氏谓:“伏  相似文献   

12.
<正> 清代温病学家对暑病的论述,有"暑必兼湿"与"暑多兼湿"的不同见解,容易使人迷惑,是温病学教学中的疑点之一.由于暑病的兼湿与否,涉及到确立相应的治法,临证时必须辨明.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敬请同道指正.暑病的病因关于暑病的病因,叶天士提出:"长夏湿令,暑必兼湿",他认为长夏暑气虽盛,湿气当令,感受暑邪的同时,必定兼感湿邪.一些医家把暑湿混为一体,认为暑是热湿合邪,暑中必有湿.如喻嘉言说:"热蒸其湿是为暑",章虚谷说:"火湿合化而成暑";吴鞠  相似文献   

13.
夏天,烈日当空,挥汗如雨,人在这种高温下,难免遭受暑热的侵袭,而中暑仅是其中的一种,尚有伤暑、阴暑、暑温3种,应注重防治。  相似文献   

14.
暑邪产生于夏暑季节,属六淫邪气中致病较为复杂的一种,既有火热炽盛的特性,又有兼夹湿、寒、痰等邪气的复杂性。所致暑病在病机上有元气亏虚、阴津受损、脾虚生湿、肺热咳血、心火扰神、热盛动风等多样性;病证属性上有阴阳之分;发病特点有外邪直中及邪气伏藏的不同。暑邪致病,病性多样,病变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15.
1病名及中西互参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邪为六淫之一,属温热或火热范畴。凡夏天感受暑邪而发生的多种疾病,统称暑病。包括暑温、暑湿、伏暑、冒暑、暑秽等病证。  相似文献   

16.
暑温署温是发于夏季的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身热、痉厥、津液易伤,传变迅速为特征。《素问》简名为“暑”或叫“伤暑”。署亦名“喝”。《金匮》以痉湿喝同论。小儿肌肤脆嫩,神气最怯,不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尤易罹惠,且易见窍闭动风,气阴欲脱的危候。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雷少逸《时病论》谓:“暑邪袭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概括了暑的发病与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二、暑温挟湿的病因病机特点与化湿法暑温是夏令感受暑热之邪的时令热性病,多发生在夏末秋初季节。其发病初起即可见到壮热烦渴,汗出等气分症状,并且传变迅速,多见闭窍和动风等变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等疾病。暑温虽为阳热之邪,但多挟湿为患,因为暑季多湿,人处湿中故暑温多挟湿伤人,又因暑季气候炎热,人们多喜凉饮冷,所以暑湿之邪又易被寒所遏而成为暑湿挟寒。暑温挟湿证特点是除了有暑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暑温重症抢救心得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225300)钱利凝【关键词】暑温气营两燔中医药疗法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病机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根据季节特点(每...  相似文献   

19.
黄文政治疗暑病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政教授是津城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对内科杂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笔者跟从黄文政教授1年余,亲历黄老辨证之精,现将黄教授夏季治疗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经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之后,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易感暑热病邪而发病。湿热之邪易相兼为病,故暑多挟湿;夏暑炎热,每多喜纳凉饮冷,又易兼表寒;暑为阳邪,暑热病热势高,易伤津耗气。故黄文政教授认为对于暑病的治疗,必须在辨明偏湿、偏热之后,再行施治。夏月感寒,应祛暑解表,…  相似文献   

20.
蔡荫庭老中医治疗暑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云飞 《新中医》2003,35(3):7-8
介绍广东省名老中医蔡荫庭诊治暑病的经验。治暑温主张重用寒凉药;治暑秽强调导邪外出,辨伏暑采用民间刮痧的挑“痧筋“法验之,为明确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