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药并用治疗常见免疫性疾病痹证1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吉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4,19(11):662-665
目的:通过针药结合治疗常见免疫性疾病痹证,探索其治疗效果.方法:将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按中医痹证分为7个证型,即行痹、痛痹、著痹、热痹、痰浊痹、瘀血痹、肾虚痹.中药以祛风壮骨冲剂、化瘀蠲痹冲剂分别冶疗.针灸采用三步三层取穴法:以督脉、病因、局部的三步法,又以壮督兴阳之督脉,分上、中、下三层,上取大椎,中取至阳,下取命门.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2%.结论:针药并治常见性免疫性疾病痹证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医案的核心用药情况,认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痹证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通过分层切片算法的应用,进行《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数据的目标关键词频率统计的计算。利用Cytoscape可视化,提取医案的中药及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结果:卷七痹所载55例医案,共有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叶天士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药物辨治痹证。叶天士治痹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维多,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次之。用药归经方面,叶天士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调脾、肾、胃、心。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进行总结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各有特色及不同侧重。结论: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痹证的成因较为复杂,其中因痰致痹是临床常见原因。目的:揭示痰邪致痹的临床证治规律。方法:总结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探讨痹证诊治。结论:活血化痰、针药齐施是治疗痹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有痹就有瘀,治痹必祛瘀。痹证乃风寒湿三气内侵致使气血闭阻不通的一种痛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痹证与血液运行不畅有密切关系。以活血化瘀药酌情配合祛风湿药物治疗痹证颇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论叶天士内风致痹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铦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5):185-186
叶天士痹证思想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白虎历节风发病的原因为感受温热毒邪 ,最先将仲景治疗饮热咳喘的木防己汤 ,用于治疗关节红肿、发热、疼痛游走的热痹证 ;2最先认识外感湿热痹证发病规律 ,采用兼有祛风湿与清湿热两种功能的药物治疗湿热痹证。《温病条辨》所载治疗湿热痹证的名方——宣痹汤 ,就是吴鞠通总结叶氏治痹经验的产物 ;3开创应用虫药搜剔血络方法治疗顽痹、久痹的先河 ;4最早认识与总结奇经痹证的发病规律 ,创用通补奇经方法进行辨证施治。上述治痹思想 ,都曾被诸家多次论述 ,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但叶氏…  相似文献   

6.
活血通络法治痹证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通络法治痹证39例方建志(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广州510180)关键词痹中医药疗法活血通络虫类药痹证为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证多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久病必入络则成痹,其中血瘀痹较多见。历代医家治痹多用虫类...  相似文献   

7.
阳和汤原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笔者则常用其加减治疗痹证,屡获良效。兹将笔者运用本方治疗痹证的临床体会介绍如次,以就正于同道。1配伍选药分层次,祛邪逐痹觅通途《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形成,每因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筋骨、肌肉、关...  相似文献   

8.
明代医家秦昌遇著有《症因脉治》一书,在继承前人治痹思想与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症因脉治》将痹证分为外感痹证与内伤痹证两类,外因为风湿寒热之邪,内因责之情志饮食劳倦,正气内虚、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关键.在遣方用药方面,秦氏于《症因脉治》一书中主张使用风药配伍祛湿药、温阳药以祛除外邪,强调养血行气药、归经药物的使用,同时重视...  相似文献   

9.
"肾络痹证"(简称络痹)是近年来的新兴名词,是指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逐渐亏虚,致使痰、瘀、火、毒等有形实邪痹阻于肾络,形成络痹.基于刘伟敬团队提出的"肾络三态"理论,以及肾络中期以"通"为要的治则,笔者选用深入隧络的虫类药以剔邪搜络,深入治疗络痹证.  相似文献   

10.
考诸痹论,都将肢体肌肉筋骨部位疼痛的肢体型痹证,与关节部位肿痛的关节型痹证相混淆,统称为痹证.但是,之后有关痹证的辨证论治内容,通常只论关节型痹证,少有肢体型痹证的论述.如现行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就最具代表性,在<中医内科学·痹病>中:"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随后只阐述关节型痹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将关节肿痛分为行、痛、着、热、尪痹5型进行辨证论治)[1],缺少肢体型痹证的辨治内容.由于缺少指导肢体型痹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上只能沿用辨治关节型痹证的辨治思路来治疗肢体型痹证.因此,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1.
从《内经》有关痹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痹证大体可分为广义痹证和狭义痹证两类。广义痹如食痹、水瘕痹、喉痹、胸痹、血痹、肠痹、五脏痹,狭义痹如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皮痹、脉痹、筋痹、骨痹等。本文仅对狭义(肢体)痹证的病因、性质、病机及传变规律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海拔地区顽固性痹证应用古方三痹汤加减治疗观察分析.方法:古方三痹汤加减治疗痹证,用内服和外敷治疗217例痹证.结果217例患者治愈56例,明显好转92例,有效46例,总有效率89.4%.结论:古方三痹汤辨证治疗痹证适用于居住环境潮湿、寒冷地区,病程较长顽固性痹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虫类药治疗痹证的配伍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莉萍  刘艳霞  王家平 《河南中医》2010,30(12):1237-1238
运用虫类药治疗痹证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大大提高了痹证的临床疗效,还降低了顽痹的致残率,但在虫类药的运用中,除应注意各药的特性以发挥其特长外,还要善于与其他药物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主要从虫类药与虫类药、虫类药与非虫类药两大方面来阐述虫类药治疗痹证的配伍特点,以期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痹证病因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所致.自此以后,很多医家大多遵循痹证病因为感受外邪之说直至现代,认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或感受热邪所致.这种痹证病因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的传统理论制约着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影响痹证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病因并非单独由感受外邪所致,痹证也可单独由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现将痹证的一些常见病因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叶天士(1667—1749)是清初医界巨匠,颇多创见。治疗痹证,善用虫类药物,可谓集虫类药治疗痹证之大成,为治疗痹证开创了先河。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在痹门中应用的虫类药有:蜣螂虫、全蝎、地龙、穿山甲、蜂房、蚕砂。对痹证的机理和治疗,叶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张案)“岂区区汤散可效。”(鲍  相似文献   

16.
痹证,历代诸家、医书均有论述.盖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均为中医"痹证"之范畴. 中医认为,气血营卫内虚是致痹的基础,风寒湿热外袭是致痹的条件,经络气血闭阻则是痹证的主要病机,常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往往因天气寒冷,居处潮湿诱发或加重.现将个人治痹之心得陈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望教正. 1 搜剔风邪善投虫蚁 蛇虫类药治疗痹证,虽历代诸家广泛应用,迨清@叶氏更有见解.认为痹证迁延顽固,邪留经络,伏着筋骨,影响功能活动时才可使用.临证证实,久病顽痹,病邪深人经髓,缠绵不愈,不投虫蚁疏泄、搜剔络道之品,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7.
胡晓红 《四川中医》2000,18(7):13-14
《灵枢·官针》篇主要介绍古代在治疗上公认的合乎规定的针具和针法。本文从中分析归纳出其对痹证的针法,从对痹证的分类诊断上,详细论述了对不同的痹证采用的古针法。1 痹证的诊断11 定性诊断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热邪胜者为热痹。12 定位诊断 《素问·痹论》将痹证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其中五脏痹、六腑痹为痹证久治不愈内舍五脏六腑所致脏腑病变,不属于本文痹证范畴,故略而不述。五体痹按病位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皮痹主要…  相似文献   

18.
露蜂房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利平 《四川中医》1995,13(8):18-18
笔者近年来采用露蜂房伍以它药治疗痹证、小儿咳喘、颈痛、痤疮等疾病,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一、露蜂房配生地搜风止痛治痹证 《杂病源流犀烛》论:“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或遍身或四肢挛急而痛者,病久入深也。”又《景岳全书》论治痹之法,曰“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必反增其病矣。”为此,笔者选用露蜂房合生地搜剔络道,养阴逐痹为其主药,以治痹证(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收奇效。  相似文献   

19.
许启蒙 《中医杂志》2002,43(9):655-656
刘新生老师长期在基层山区工作,由于地处高寒,痹证患者较多,因此,其在临床实践中,对痹证的治疗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能用普通的药而起沉疴。现撷取其一二介绍如下。1 痹证病因,以寒为主,用药注重温通对痹证病因的认识,刘师认为.无寒不作痹。虽然《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但三者之中,寒邪与痹证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其一,寒邪具有凝滞、收引、易伤阳气的致病特性,以致经络关节气血闭阻不通而产生疼痛。其二,在寒与风和湿的关系中,寒起主导作用。风因寒而生,寒因风而重;湿为阴邪,感邪早期,多从寒化。风邪和湿邪若不兼寒,难以为痹。故刘师认为,痹证的治疗应以温通为主要方法。温  相似文献   

20.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