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前列环素、血栓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脑梗死时血栓状态的研究在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上有重要价值。本文报道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6-酮-前列环素_(1α)(6-k-PGF_(1α))、血栓素B_2(TXB_2)的变化,以了解老年脑梗死患者中血小板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为60~88岁。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标准,且均经头颅CT(和)或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miR-19a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37例,收集临床资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小板中miR-19a表达,利用血小板聚集实验判别AR和非AR,利用Kaplan-Meier法对AR和非AR无终点事件生存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38例(27.7%)发生AR,99例(72.3%)为非AR;AR患者血小板中miR-19a相对表达量为(1.42±0.15),显著高于非AR患者血小板中miR-19a相对表达量(1.16±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3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9a相对表达量上升和合并2型糖尿病是影响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3和1.48,P<0.05);AR患者中9例(23.7%)发生终点事件,而非AR患者中仅有7例(7.1%)发生终点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8,P=0.00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R患者无终点事件中位时间146.8d,非AR患者无终点事件中位时间16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1,P=0.006)。结论 AR患者血小板中miR-19a表达上调,是影响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能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的改变。方法选用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70.5士9.2岁,男/女:16/10例),在发病第一周内留取血样,其中10例患者第二周再次取血;20例健康体检者(68.3士11.2岁,男/女:11/9)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全血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血小板表面CD62p分子阳性的血小板百分数。结果CD62p^ 血小板百分数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第一、二周,以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46士2.51、2.35土1.52和0.73土0.47,t检验示脑梗死组较对照组高(第一周:t=7.42,P=0.00;第二周:t=3.29,P=0.00);10例患者发病第一周较第二周CD62p^ 血小板百分数明显高(4.93士2.81%和2.35士1.52%,t=3.54,P=0.06);第一周CD62p^ 血小板百分数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的多元回归分析,未发现与血小板激活显著相关的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初期血小板活性最高,然后急剧下降,但仍较正常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均值,与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影响。方法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血浆NO及GMP-140含量,并同时按照欧洲卒中评分(ESS)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NO及GMP-14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ESS分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ESS分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的水平,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银杏达莫注射液静滴,口服阿司匹林片;对照组39例,口服阿司匹林片。2组均依据病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脑梗塞疗效确切,是一组较理想的治疗组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27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血小板的参数进行检测,行病例一对照的验汪性研究。结果患病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 rate LPR)高于对照。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C)、血小板压积(plateleterit PCT)两者比较无变化。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中PDW、MPV、LPR明显增高,提示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为指导临床预防、诊治青年急性脑梗死提供简便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纤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予以降纤酶单一治疗,观察组(40例)予以降纤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92.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纤酶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降纤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应予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某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血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PAC-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62p、PAC-1、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较为确切,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不同分为2组,A组患者67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患者53例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前和治疗7 d后采用PL-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探讨TEG 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 TEG 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和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组(n =50)、氯吡格雷组(n =50)。比较两组血小板抑制率、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卒中复发率。结果TEG 显示阿司匹林组的血小板抑制率为(85.23±21.98)%,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的(47.31±22.37)%(t =7.340,P =0.005);TEG 显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为良好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佳(P <0.05),其中阿司匹林抑制率显示良好的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率更低(χ2=4.460,P =0.035;χ2=7.232,P =0.007)。结论TEG 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可用于监测药物疗效以及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13.
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效果,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的影响。方法82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试验组除采用对照组常规治疗外,加用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夜间睡前顿服。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康复效果和脑梗死再发率。结果试验组神经功能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复发率21.95%低于对照组的36.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效果,并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对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13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脂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组68例,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 患者在用药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TC、TC、LDL-C、HDL-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各指标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能够降低患者的CRP、血脂,减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级、二级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防失败脑梗死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39例阿司匹林预防失败的脑梗死患者及24例长期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社区体检者,采集病史,检测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常规等指标,其中60例无心房颤动脑梗死患者及24例社区体检者检测尿11-去氢-血栓素B2(11-DH-TXB2)浓度。比较两组间各临床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司匹林预防失败脑梗死患者男性、吸烟、既往脑梗死病史、心房颤动比例、尿11-DH-TXB2浓度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Logistic回归显示既往脑梗死病史、尿11-DH-TXB2浓度与阿司匹林预防失败密切相关。结论:男性、吸烟、既往脑梗死病史、心房颤动、HDL-C降低与阿司匹林预防失败有关,阿司匹林抵抗是阿司匹林预防失败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郭晶晶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20)
目的 分析在患有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将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配合应用后对患者动脉斑块的改善效果及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4例患有脑血栓的患者为主要对象,将以上患者随机均匀分作单一组与配合组,单一组患者单纯接受阿司匹林治疗,配合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及动脉斑块的具体改善情况.结果 配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更好,且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动脉斑块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两组患者的具体数据在对比后也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身患脑血栓患者的具体治疗中,患者同时接受阿司匹林配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此种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2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分为联合用药组(90例),奥扎格雷钠组(55例),阿司匹林组(35例),对照组(47例).联合用药组静脉滴注奥扎格雷纳80 mg,每12小时1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奥扎格雷钠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对照组依据病情只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如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改善脑细胞代谢等.各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4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有效率.结果 联合用药组基本治愈20例,显著进步43例,进步21例,总有效率93.3% (84/90);奥扎格雷钠组分别为7、20、18例,总有效率81.8% (45/55);阿司匹林组分别为3、10、11例,总有效率68.6%(24/35);对照组分别为3、2、13例,总有效率38.3%(18/47).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奥扎格雷钠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均P<0.05).联合用药组男性患者总有效率为91.8%(45例),女性患者总有效率为95.1%(39例);奥扎格雷钠组分别为83.3%(25例)、80.0%(20例);阿司匹林组分别为70.0%(14例)、66.7%(10例);对照组分别为37.3%(10例)、40.0%(8例).4组组内不同性别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明显改善临床预后,总有效率优于单用奥扎格雷钠和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发病3d内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24h内血清CRP水平进行测定,并与同期11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血清CRP比较,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CRP异常率及含量依次增加(均为P<0.01)。治疗4周后,急性脑梗死患者CRP正常组的好转率80.77%,明显高于CRP异常组的57.35%(χ2=7.3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CRP水平增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早期测定CRP有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往确诊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3周,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欧洲卒中评分(ESS)等神经心理分析工具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观察有无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的ESS及ADL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在研究期间,1例患者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依达拉奉的安全性和依从性良好。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8月,共对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入选标准: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时间窗超过6h,有明确头颅CT低密度灶,椎或基底动脉狭窄≥70%或闭塞,无支架置入术禁忌证.手术前、后按现标准服药及常规处理,采用球扩或自膨支架,技术成功包括血管造影和装置使用成功.所有病人在术前和术后均接受NIHSS评分,完整地评估神经专科的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66±10)岁,均为男性,5例昏迷,1例昏睡;3例患糖尿病,4例患高血压病,1例有心肌梗死病史,3例嗜烟;靶病变:3例基底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次全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闭塞,分别对以上病例成功置入了6枚球扩支架和1枚自膨式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除1例死亡,其余均存活,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好转.结论 在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危重患者中,应用急诊支架置入术将有望成为其可行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