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多酸肽(CDA-Ⅱ)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NB4及耐维甲酸的NB4-R1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以NB4和NB4-R1细胞作为体外模型,观察CDA-Ⅱ作用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生长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特征。Western印迹法检测凋亡调控蛋白蛋白激酶C(PKCδ)及Caspase-3的水解活化。结果 CDA-Ⅱ作用于NB4和NB4-R1细胞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形态上观察到分化和凋亡现象;Annexin V-PI法发现,用药24 h后NB4和NB4-R1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上升至(58.7±3.1)%和(87.8±0.5)%;PKCδ和Caspase-3水解活化。结论 CDA-Ⅱ作用于细胞后,水解活化Caspase-3,裂解PKCδ生成活性片段,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白血病34例化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治疗的疗效.方法 34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增减标准方案中药物剂量或药物组合的个体化化疗方案诱导治疗.结果 34例老年急性白血病中,完全缓解15例(44.1%),部分缓解8例(23.5%),总有效率(67.6%),无效11例(32.4%),其中1例发生诱导治疗相关死亡(2.9%).结论 个体化化疗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总有效率较高,治疗相关死亡率低,并发症少,是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一个理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疗对白血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描记脑底动脉的多普勒信号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的脑血流异常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化疗对兔脑血管血流的影响。结果在排除贫血等因素影响时,化疗引起急性白血病患者普遍性脑血流速度增快;化疗使兔脑血流速度稍增快。结论化疗引起普遍性脑血管血流速度增快,提示有脑血管痉挛和损伤,所以临床治疗中应注意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粒生素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治疗效果。方法 75例接受联合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的 38例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降至 1 5× 10 9 L时 ,加用粒生素 15 0 μg 天皮下注射使粒细胞恢复 ,直至复查ANC超过 2 0× 10 9 L后停药 ,平均用药时间 5 9天 ;对照组的 37例仅给予常规支持治疗。结果 使用粒生素治疗组ANC恢复到超过 2 0× 10 9 L的时间为 5 4± 2 7天 ,明显比未使用粒生素的对照组的 14 7± 3 5天短 ,且治疗组感染率为 18 4 2 %(7 38) ,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 75 6 8%(2 8 37)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粒生素能够明显促进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的恢复 ,疗效可靠 ,毒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对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病人及20例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的凋亡淋巴细胞进行了观察。患者经化疗药物诱导治疗缓解后,外周血涂片中均可见到凋亡淋巴细胞;凋亡细胞的阳性率为4%~15%,平均7.63±4.82%。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仅1例查出凋亡淋巴细胞,且阳性率极低。与治疗前相比缓解期病人外周血凋亡细胞的出现率及阳性率均显著增加(P<0.001)。表明恶性淋巴细胞化疗后部分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细胞的出现可能与临床症状的缓解有关。文中还对凋亡淋巴细胞出现的凋亡小体、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的各种形态学表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化疗对男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2012年1-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留取精液的化疗后男性急性白血病患者14例,同期抽取同院生殖医学中心体检的正常生育力男性40例,按《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五版)进行精液常规检测,评估精子浓度、前向运动(progressive motility,PR)精子百分率。结果 10例精液未见精子,4例精子浓度均数及PR精子百分率均数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化疗后男性组的精子浓度均数(0.94×106/ml)、PR精子百分率均数(4.07%)与正常生育力男性组的精液参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化疗药物会导致精液中精子质量下降,故在进行化疗之前应关注男性生殖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FOLFOX方案)对直肠癌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方法:选择进展期直肠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手术组和新辅助化疗 手术组,各38例。分别应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直肠癌细胞的凋亡(AI)与增殖(PI),并计算二者之间的比值(AI/PI)。结果:新辅助化疗 手术组与单纯手术组AI、P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I/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FOLFOX方案)可明显促进直肠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对急性白血病儿童进行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的评分,探索最佳的应对方式。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白血病儿童,对其化疗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应对方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在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功能、总体健康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在逃避、幻想、自我安慰、远离、接受、负性情绪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低于治疗前;接受、幻想、自我安慰、远离的应对方式和生存质量总分、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学校功能、社会功能呈正相关;逃避、负性情绪反应和生存质量总分、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功能呈负相关。结论:急性白血病儿童在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功能等方面生活质量均降低,采取了幻想、接受、自我安慰等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疾病。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细菌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细茵合并深部真菌的易感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43例AL患者住院化疗后细菌合并深部真菌感染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20例经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23例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MOBS)并最终导致死亡.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计数(ASC)降低、未完全缓解(CR)是细茵合并深部真茼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结论 抗生素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合理应用,可显著改善AL患者化疗后感染的发生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后合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1998-2003年收治的464例,640例次白血病患儿在化疗后的感染情况,包括感染日期、感染部位、发热持续时间、白细胞数、病原体、化疗阶段和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在640例次化疗病例中,共有272例次发生感染。其中,急淋惠儿感染率高于急非淋患儿;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的绝大多数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化疗阶段中,诱导缓解阶段易发生感染;白细胞数越低,感染率越高,发热持续时间越长;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种类越多,感染几率越大。对于已感染患儿,使用抗生素加辅助治疗比单独使用抗生素者发热持续时间短。结论感染为白血病患儿在化疗后的主要合并症,易发生在诱导缓解阶段,尤其是粒细胞减少期,应加强对这部分患儿的管理;对白血病患儿化疗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慎重,注意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应用白介素-2(IL-2)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化疗后加入IL-2 100万U/d×14 d,对照组单用化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P<0.05).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与总有效(OR)率与对照组相近,但粒细胞缺乏发生率、持续时间及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IL-2对化疗后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可减少化疗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例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院感率高达95%,皮肤粘膜和呼吸道为最常见感染部位,常见的病原菌为G-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者,感染发生距化疗开始的时间早,发热持续时间长;所有感染均采用广谱杀菌剂,其中7例发生真菌感染;除1例中途放弃外,18例均控制感染,19例获得缓解。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采用2006年全国ALL方案诱导化疗期间,骨髓缓解率高,但感染发生率高,感染程度重,真菌感染的概率大,及时而强有力的抗感染能有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经济型化疗方案.方法诱导缓解CODP 4周;用VP16 Ara-c巩固治疗;髓外白血病的预防性治疗;采用COADex方案早期强化治疗;维持和加强治疗6-MP MTX与VDex重复序贯用药;用CO-ADex与VP16(或VM26) Ara-c,以及HDMTX CF,每3个月交替应用加强治疗.结果18例ALL初治均达完全缓解(CR率100%),初治平均住院天数81 d,平均费用2.3万元,维持治疗阶段,平均每年费用6000元左右,18例中8例已完成总疗程,停止治疗.1例在维持治疗阶段因感染水痘致DIC死亡.1例在维持治疗阶段因鞘内注射后出现瘫痪,而放弃治疗.4例已接受完成总疗程,其余4例已维持治疗1~1.5年.目前无复发及髓外白血病发生.结论此化疗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肯定,费用低,副作用少,值得在贫困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硒化壳聚糖对体外培养的NB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这种作用与端粒酶活性和survivin蛋白的关系。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survivin蛋白含量。结果50~200mg/L硒化壳聚糖可时间剂量依赖性地抑制NB4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降低端粒酶活性和下调survivin蛋白含量。结论 硒化壳聚糖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下调survivin蛋白含量,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体外培养的NB4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血液病患者并发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分析其高危因素、治疗方法、预后和预防措施。方法:1例18岁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巩固化疗血象恢复正常后出现胸闷、憋气,血氧饱和度下降,胸部CT提示双肺出现弥漫磨玻璃影,经抗细菌治疗5d无效,出现干咳,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至75%,复查胸部CT示双肺磨玻璃影范围增大,考虑为PCP,予复方磺胺甲恶唑(TMP/SMZ)1g、每6h1次联合卡泊芬净治疗。结果:治疗2d后患者症状无改善,转至ICU,经支气管肺泡灌洗确诊PCP,予TMP/SMZ 2g、每8h 1次联合卡泊芬净抗PCP,同时予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5d后症状改善,停呼吸机辅助呼吸,继续治疗5d后好转出院,院外单用TMP/SMZ 2g、每8h 1次,共口服36d痊愈停药。结论:HIV阴性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要注意PCP的预防。未行预防的血液病患者,一旦在非粒细胞缺乏期出现疑似PCP的临床表现,要考虑PCP诊断。及早行经验性抗PCP治疗,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及时转入ICU是减少死亡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6月—
2019年6月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儿714例。收集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住院季节、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物培养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分析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化疗后感染发生率为51.12%,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26.58%),其次为上呼吸道(15.89%);获取83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48.19%)、革兰阳性菌(32.53%)、病毒(9.64%)、真菌(6.02%)、肺炎支原体(3.6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预防性抗菌药物、是否诱导缓解期、住院时间、最低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最低血红蛋白、化疗次数及不同住院季节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及最低血小板计数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期、住院时间>14?d、最低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及化疗次数>3次
是化疗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应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降低化疗后感染率,减少对患儿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受体作用蛋白(receptor-interaction proteins,RIP)在异硫氰酸苯乙酯(phenethy lisothiocyanate,PEITC)诱导人白血病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将0、2、4、6、8μmol/L异硫氰酸苯乙酯作用于U937细胞3、6h,观察量效关系。用8μmol/L异硫氰酸苯乙酯作用U937细胞1、3、6、9、12、24h,观察时效关系。采用AnnexinV/PI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蛋白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Caspasep-3、Caspasep-8及RIP的表达。结果异硫氰酸苯乙酯在2、4、6、8μmol/L作用于U937细胞3h分别引起9%、25%、44%和56%的细胞发生凋亡,6h分别引起16%、28%、51%和82%的细胞发生凋亡,呈明显的量效关系。8μmol/L的异硫氰酸苯乙酯作用U937细胞1、3、6、9、12、24h分别引起12%、57%、79%、86%、90%和91%的细胞发生凋亡,呈明显的时效关系。Westernblot结果表明,异... 相似文献
19.
细胞凋亡是生命体的一种基本生理机制。活体检测肿瘤组织的凋亡细胞将来可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尤其是对肿瘤治疗和预后的预测,对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PET作为分子影像显像手段,在凋亡显像研究中具有很大优势。基于凋亡显像的重要性,许多有潜力的PET探针被开发出来,包括正电子核素标记的膜联蛋白Annexin-V,靛红衍生物类Caspase-3抑制剂、疏水性阳离子和Apo-sense化合物,上述探针针对凋亡过程中的不同靶点,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活体组织细胞凋亡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前辅助化疗中癌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p21、p53、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50例术前采用顺铂和氟尿嘧啶小剂量联合化疗的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术前化疗组)与50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单纯手术组)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21、p53、Bcl-2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单纯手术组中p21、p53和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27/50)、68%(34/50)和56%(28/50),癌细胞凋亡指数(AI)为(1.992±1238)%;术前化疗组中p21、p53及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26/50)、50%(25/50)和52%(26/50),AI为(3112±1551)%。p21阳性表达时凋亡指数高于其阴性表达,p53阳性表达时凋亡指数低于其阴性表达。结论术前化疗能明显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p21和p53的阳性表达与癌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检测p21和p53的表达水平可以协助判断食管癌的分化程度及预后。化疗后Bcl-2随着病理分级的上升,阳性表达率明显提高,提示低分化肿瘤可能对化疗药物有耐受的倾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