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靖宇 《临床医学》2009,29(11):23-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和136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探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部位。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3.2%,单纯脑梗死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75.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两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CCA内径明显小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单纯脑梗死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共有90例(66.2%),单纯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74例(5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A5(apo A5)-1131T/C和553G/T2位点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272例脑梗死患者apo A5-1131T/C和553G/T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采用SNP Alyze V6.0软件构建并分析2多态性位点的个体单倍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由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内膜中层厚度(IMT)评估。结果272例脑梗死患者中-1131CC基因型和-1131TT+TC基因型人群的CCA IMT和ICA IMT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3GG基因型和553TT+GT基因型人群的CCA IMT分别为(1.09±0.18)mm和(1.17±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人群的ICA IM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配对分析结果表明,4种常见单倍型配对TG-TG、TG-CG、TG-CT、CG-CG间ICA IM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 A5 553G/T位点基因变异可能与-1131T/C位点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性头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于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90例纳入试验组,并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将其分为颈总动脉组(45例)和颈内动脉实验组(45例)。以45例无颈动脉粥样病变的体检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头痛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动脉管径、血流量、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颈总动脉组、颈内动脉组和对照组头痛发生率分别为82.22%、91.11%和42.22%,颈总动脉组、颈内动脉组头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颈总动脉组、颈内动脉组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老年性头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及超声-生理学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9例和正常人35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颈总动脉(CCA)血流动力学、内一中膜厚度(IMT)及血管超声-生理学指标对照分析,确定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指标。结果 ①观察组左右侧CCA主干和分叉部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②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扩张系数(De)和顺应系数(Cc)较对照组均减低,扩张系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颈动脉主干IMT与PSV、EDV、MV、Dc之间成负相关,与相应脉压(PP)、收缩压(SBP)、CCA的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动脉壁僵硬度(wall stiffness)之间成正相关。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IMT、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MV降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PSWEDV)升高,PI和RI升高,超声一生理学指标Dc和Cc减低,僵硬度的增加可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邹艳秋  赵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62-7063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较高,但缺少大样本的研究,尤其缺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外段脑动脉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与健康人进行差异比较。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1999—01/2002—05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医院住院患者300例(脑梗死组),其中男242例,女58例。2000—02/2001—10在本院体检健康者105例(健康组),男50例,女55例。主要观察指标:血管内径及颈总动脉内壁(内膜与中膜之和);血流参数:测定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血管阻力指数(RI)、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与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比值(VICA/VCCA)。结果:脑梗死患者梗死侧血管粥样硬化斑发生率(55.8%)明显高于非梗死侧(46.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4.487,P&;lt;0.05),侧向符合率高;其血流参数的改变以Vmin,VICA/VCCA及RI最为明显,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lt;0.01—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梗死侧血管粥样硬化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梗死侧,侧向符合率高;血流参数的改变以MIN明显减慢、RI明显增高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102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62例),对照组(40例)。冠心病依据冠脉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结果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未见狭窄,5例(12.5%)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冠心病组颈动脉超声1例(1.6%),左颈总动脉完全闭塞,其余未见狭窄;53例(85.5%)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多普勒检测两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FVS)无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硬化情况。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更是被列为冠心病等危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研究对象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观察粥样斑块的部位、性质,比较两组管腔内径、SPV、EDV以及RI.结果 BIF、CCA、ICA斑块的发生率依次是60.4%、29.2%和10.4%;软斑、硬斑及扁平斑、溃疡斑的发生率依次是58.3%、34.4%和7.3%.两组CCA和ICA内径及SPV无显著性差异:在CCA有斑块组EDV显著低于无斑块组,而RI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在ICA两组EDV及RI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祥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依次是BIF,CCA,ICA;斑块性质依次为软斑,硬斑及扁平斑,溃疡斑.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导致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技术检测老年性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高频超声检测73例老年性冠心病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进行分析。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 IMT)值:C、D组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分叉处内膜—中膜厚度(CCA B IMT)值:B、C、D三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径比值(IMT/D),D组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比值(IC/CC),B、C、D三组均〉A组,且均〉0.8。颈动脉钙化斑发生率:B、C、D明显高于A组(P〈0.05),D组为著。发生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结论超声检测CCA、IMT、B IMT、IMT/D、IC/CC可作为鉴别老年性冠心病患者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依有无临床症状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将85例老龄患者分为3组:非梗死组(NI组)、无症状性脑梗死组(AI组)和症状性脑梗死组(SI组),各组病人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SI组和AI组斑块指数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加、颈内动脉(CIA)及颈总动脉(CCA)内径均较低,与NI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SI组斑块指数、IMT较AI组亦有显著增高。结论: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及评价ICD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早期硬化。方法在E-Tracking模式下,采集30例T2DM患者和40例正常人双侧颈总动脉的二维超声图像,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IMT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舒张期比值(S/D)。应用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颈总动脉管壁的运动轨迹,系统自动得出颈总动脉收缩末期内径(Ds)、舒张末期内径(Dd)、硬度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T2DM组颈总动脉IM Tm、Ds、Dd、RI、PI及S/D测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β、Eρ、和PWVβ测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或0.05),AC测值显著降低(P〈0.05),AI测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racking成像技术为T2DM患者颈动脉的早期硬化趋势提供了一种快速、无创、定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对颅外段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单侧MCA狭窄或闭塞的患者98例,根据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MCA中度狭窄,N=46)与观察组(MCA重度狭窄或闭塞,N=52),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两侧颅外段I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侧ICA的Vp、Vm及Vd较健侧明显降低(41.17cm/s vs48.76cm/s,21.22cm/s vs 28.23cm/s,11.82cm/s vs 17.92cm/s,P均<0.05),而患侧PI值明显高于健侧(1.43vs1.20,P<0.01),PI值差值显著增大(0.28vs 0.06,P<0.05)。结论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能够有效提高TCD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进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 ,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检测 130例 ,其中脑梗死组 6 5例 ,健康对照组 6 5例。结果 在脑梗死组 ,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0 1)外 ,颈动脉管腔直径无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球部为最高 ,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亦较对照组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 ,临床上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脑梗死患者与1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两组的血浆Hcy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浆中Hcy浓度(25.1±4.9)μmol/L明显高于而对照组(14.8±4.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6.1%,高于对照组的26.1%(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硬化的患者其血浆Hcy浓度为(31.3±4.8)μmol/L,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浆Hcy浓度(18.2±5.9)μmol/L(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为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4 mL,取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浆Hcy浓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与非脑梗死患者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Hcy含量为(22.1±5.9)μmol/L,而对照组为(15.9±4.3)μmol,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5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脑梗死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正常者的血浆Hcy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轻度硬化68例,其血浆Hcy浓度为(21.6±3.7)μmol/L,重度硬化44例,其血浆Hcy浓度为(32.9±6.8)μmol/L,正常98例,其血浆Hcy浓度为(17.2±3.7)μmol/L。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水平Hcy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血浆Hcy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早期干预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代谢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50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颈总动脉IMT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IMT阳性组与IMT阴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和血脂指标,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的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TC、TG、LDL-C、APO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APO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MT阳性组的TC、TG、LDL-C、APOB水平均高于IMT阴性组,HDL-C、APOA水平均低于IMT阴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C、TG、LDL-C、APOB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呈正相关,HDL-C、APOA与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代谢与其颈动脉IMT密切相关,临床上可通过超声监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情况对血脂代谢情况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MSCT检测4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粥样斑块的厚度;并检查37例无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在脑梗死组,共有26例发现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54.2%;对照组共有5例发现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13.5%,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MSCT在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临床疗效观察方面是一种有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IMT≥1.2 mm或IMT>周围正常值50%以上,动脉硬化,n=193)和对照组(IMT<1.2 mm,非动脉硬化,n=113)。比较两组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及胱抑素C)水平及双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IMT。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斑块严重程度、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及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严重斑块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高于轻、中度斑块患者(P<0.05)。经Spearman相关性水平分析,脑缺血患者斑块严重程度与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r=0.3145,P<0.05)。观察组硬斑、软斑、混合斑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IMT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IMT会明显增大,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用于预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严重程度,以便及时治疗,防止产生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