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张聿青医案·咳嗽》用药规律。方法:运用频数分析对《张聿青医案·咳嗽》中所包含的治疗咳嗽的80首方剂的药物功效、药性、药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结果:《张聿青医案·咳嗽》治疗咳嗽用药在功效方面使用最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其次是利水渗湿药,再次是理气药;在药物归经上入肺、大肠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脾、胃经的药物,再次是入心、小肠和肾、膀胱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的药物,其次是性温的药物;在药味上使用最多的是甘味药和苦味药,其次是辛味药。结论:《张聿青医案·咳嗽》用药在功效方面体现其重视化痰理气;在归经方面体现其治肺为主,兼顾诸脏,重视治本;在药性方面不偏寒或偏温,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极少用热性药;在药味上体现其祛邪扶正兼顾。  相似文献   

2.
<正>老子《道德经》指出:"大成或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概中药应用之道亦不例外。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注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关于孕妇用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时,曾谓:"大积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非用毒药不能攻,攻亦无害,故可犯也",这是首次明确提出"有病则病受之"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于中医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理解其含义是:久治不愈的疑难危重患者,疾病自身对峻烈或者  相似文献   

3.
采用方剂计量指标体系对《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剂中药物进行量化统计,分析药物味数、药物频数、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和频率、药物部位质地。《温病条辨·上焦篇》共58条条文,46首方剂,涉及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等11个病名。根据方剂药物应用范围,符合标准的方剂共45首。其中,涉及100味药物,312药次,每药均使用次数为3.12次,使用次数较少,用药广泛;每方均味数约为6.933味,每方内药物较少,方药精小。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温病用药规律:用药味少、气薄、性寒、质轻,如"羽"之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  相似文献   

4.
苦寒论究     
<正>《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历代医家从《内经》出发,言苦能泄能燥。病有阴阳,药有寒热,苦味之药能泄能燥,可用于湿证。是故苦温之药,如苍术,多用于寒湿证;苦寒之药,如黄连,多用于湿热证。这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  相似文献   

5.
明·张景岳谓:“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说明小儿治病之难,尤其小儿给药更是一个难题,现结合临证用药,谈谈儿科临证药法。  相似文献   

6.
张红雨  韩伟锋 《新中医》2014,46(5):245-246
<正>艾灸为中医学祛邪疗疾、养生健体之重要方法,为古今所推崇,是中医学百花园中之奇葩。《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李梴《医学入门》强调:"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以其便廉、效宏而为中医药临证所广泛应用。然时下或因其术简便而滥用;或操作轻描淡写,药不中病;或药过病所,过犹不及;甚或草率鲁莽,酿生新疾,引发纠纷。笔者对艾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体悟如下。1辨证施灸,灵活选用《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  相似文献   

7.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清代吴鞠通运用此思维方式论治"心"病颇具特色,选方用药多合"心"象,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诸药之心,以入藏心;形色似心,以能治心;药成于夏,而通于心;通络之药,善通心脉;坎离互体,心肾相通,拓宽了临床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张景岳,明代著名医家,绍派伤寒代表人物之一,遣方用药以温补为主,推药有"四维",尤重"熟地黄"[1,2],更创《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共计新方186首,分列八阵。将其所用药物按频数排序,前三位为:炙甘草(67次)[3]、当归(60次)和熟地(51次)[1]。甘草为中和之品,调和诸药,用药频数之高,情理之中,但当归用药频次高于熟地,实属意外。笔者对含当归的60张方剂进一步分  相似文献   

9.
论虚必涉及实.虚实概念最早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相搏,可呈现出亢盛有余的实证;相反,正气虚衰,邪势方张,正不胜邪,可呈现出衰弱不足的虚证.<素问·三部九候论>明确地提出了"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更谆谆告诫曰:"无实无虚".<难经>演<灵枢>之义,始明确提出了"实实虚虚"之戒,<难经·十二难>中说:"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医生在临床上用药如用兵,如识药善用,一鼓而战,自可邪却病退;但正如清代凌奂<本草害利>所言:"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1].若遇颟顸懵懂之流,临证不辨虚实,自始至终抓住几个所谓的"灵丹妙药"不放,则会犯使实者更实、虚者更虚的错误,招致祸害.<顾氏医镜>云:"实而误补,固必增邪,犹可解救;虚而误攻,正气忽去,莫可挽回".中医强调以正气为本,但临床上却多可见到辨证不明虚实,用药枉施攻伐的情况,故尤当以"虚虚"为戒.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6,(6):492-49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鸣鹤老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活动期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张老师治疗活动期RA的有效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用药频次、组方规律并发掘新处方。结果:筛选有效处方99首,共计69味药。在"用药频次"模块提取20味高频使用药物,其中以清热解毒和祛风除湿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在"组方规律"模块分析药物关联规则,显示清热解毒药与祛风除湿药相关性最高,其次为利湿药;在"新处方"模块发现张老师治疗RA多以清热、祛风湿、利水、活血、温里药物相配伍,且注重同类药物相须为用。结论:针对活动期RA外有风寒湿邪相感、内有炎热火毒的病因病机,张老师将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作为主要治法,用药多选数效兼备之药。  相似文献   

11.
<正>药对者,两药相伍也。"其间有起到协同作用者,有互消其副作用专取所长者,有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皆称之为药对"(《施今墨对药·原序》)[1]5。全国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医术精湛,学宗孟河医派,用药轻灵醇正,临证50余载,对脾胃病诊疗颇有建树,尤重脾胃之"通降"。单师指出,所谓通降,即调畅中焦气机,借脾升胃降及肠腑蠕动下承之性推陈出新。取通降药对,意在二药伍用,顺应通降之性,以期中焦气  相似文献   

12.
正"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语出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素问·热论》云:"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尽管汗、吐、下之治法有异,但皆为"使邪有出路"的具体体现。笔者个人临床及跟随盛丽先老师学习期间,深感"用药须使邪有出路"之因势利导在治疗小儿病中的重要意义。兹举例如下。1咳嗽咳嗽初起,主要以感受外邪为主,其中又以感受风  相似文献   

13.
药物四气即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分别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用药基本原则。古今名方中,寒热药相互配伍者甚多,故就寒热药配伍的意义作一探讨,认为寒热药相伍具有协调阴阳、分治寒热、制性存用、反佐药用4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宋代方剂专注论述健忘症的用药规律,供现代中医临床辨证用药参考。方法:查阅宋代12本方剂著作,选择其中5本专门论述"健忘"或"益智"的方剂,建立数据库,通过excel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收集有效方剂41首,单方5首,复方36首,涉及药物80味,使用频率前6位药物依次是补虚药、安神药、开窍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活血祛瘀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次前6位依次是远志、人参、菖蒲、茯苓、甘草、茯神;以药物归经统计,入心、肺、脾经药物最多。结论:宋代健忘症防治从补心气入手,总是补益脾肺之气,善用安神、开窍药物;开心散可作为防治健忘症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中的药味出现频次,并对其按药物功效分类,从泄泻病因和涉及脏腑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最多,频次上以茯苓为最多,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茯苓、泽泻;脏腑辨证多从脾、肝、肾论治,重视脾虚,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最多。  相似文献   

16.
<正>三才封髓丹出自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一书。"三才"者天冬、熟地黄、人参。《医方集解》云:"此手足太阴少阴药也。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封髓丹一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  相似文献   

17.
分析《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中所蕴含的阴阳互生、五行生克以及气机升降之机制。"酸、焦苦、甘"补肝法并不违背经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素问·脏气法时论》"辛补酸泻"的补充与发展。临床上,肝的补泻用药更多地体现在对肝病理状态及其传变的分析上,不应拘泥于原文经旨。  相似文献   

18.
<正>小儿推拿疗法是运用推、拿、揉、摩等手法治疗疾病,这些手法十分强调补与泻,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不同的治疗部位(多为穴位),通过手法与穴位的结合,达到温、热、寒、凉等不同的治疗作用。《幼科铁镜·推拿代药赋》进行了如此的类比:"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具体说来,小儿推拿具有如下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少阳病之主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的和解剂之代表方.方中柴胡为君药,用药7两,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为臣药,用药3两,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主治诸热;柴、芩合用能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理胃气,降逆止吐,为佐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为使药.本方寒温并用,用药仅7味,升降协调,有疏泄三焦,调畅气机,通达上下,宣通内外的作用.笔者根据原文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东医宝鉴》中所载咳嗽治疗方药进行挖掘分析,探索咳嗽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以《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之五·咳嗽》为研究对象并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药物149味,咳嗽治疗用药五味分布以甘、辛、苦为主;药性分布以温、寒、平为主;归经分布以肺、脾、胃经为主;基于关联规则提取核心药对9对、药组19组、药团19项。结论:《东医宝鉴》在咳嗽的辨治中,注重“肺”的气机疏利与“脾胃”的痰饮运化;药物在运用上体现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缓补中以及行气养血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