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标准的组织学教科书(如:Ham's组织学)都描述膀胱的粘膜由一层移行上皮以及一层支持上皮的疏松结缔组织(固有膜)组成,从没提及有粘膜肌。实际上许多教科书都明确的记载:人类的膀胱粘膜是无粘膜肌的(如:Gray's解剖学)。近年来作者在对人的下尿道研究中,及时地检查了大量正常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尿路上皮和其它哺乳类动物一样 ,均由复层移行上皮覆盖着整个泌尿道 ,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这种上皮有许多特点 :(1)生物学行为的多变性。移行上皮是哺乳动物中少见的出生后可以“转分化”为其它上皮类型的实例之一。它可以在某些特定的间质影响下分化为前列腺上皮 ,也可以在某些未知条件下化生为鳞状上皮、腺上皮等 ,出现了临床上的膀胱白斑、膀胱鳞状细胞癌、腺性和囊性膀胱炎、膀胱腺癌、尿路移行细胞癌等一些与分化相关的疾病。 (2 )可以诱导异位的骨形成。(3)近些年发现有一组与尿路上皮分化相关的尿路上皮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UPⅢ在腺性膀胱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分化特异糖蛋白(UP Ⅲ)的表达与腺性膀胱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UPⅢ在92例腺性膀胱炎、24例正常膀胱和1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情况.结果:腺性膀胱炎的UP Ⅲ表达位于腺上皮全层.膀胱移行细胞癌的UP Ⅲ表达主要在乳头的外周和囊腔.UP Ⅲ在腺性膀胱炎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3.0%(58/92),正常对照组为100.0%(24/24),两组问有显著性差异(P=0.0004).膀胱癌组为75%(12/16),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P=0.355).腺性膀胱炎的UPⅢ表达阴性者34例,术后85.3%(29例)有症状,仅14.7%(5例)无不适症状.结论:UPⅢ大部分来源于移行(尿路)上皮,基本上支持上皮组织转化学说.UPⅢ阴性与腺性膀胱炎术后症状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4.
腺性膀胱炎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膀胱上皮良性病变。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的重视以及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技术的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检出率有明显的增加。腺性膀胱炎由VON LIMBERK于1887年首先报道,其本质是移行上皮增生和化生。腺性膀胱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尿路梗阻有关。  相似文献   

5.
1969年英国学者Filipe首先以组织化学方法发现在大肠腺癌上皮与正常肠粘膜之间存在着一段过渡性粘膜组织,这种肠粘膜主要的组织化学特性表现为腺管上皮细胞内唾液酸粘蛋白(sialomucin)含量的增加和硫酸粘蛋白(sulphomucin)含量的减少或者消失,而肉眼或者组织学检查其结构正常,称这种在大肠癌旁发生区域性变化的粘膜为移行粘膜(transitional mucosa,TM)。现已知正常人结肠粘膜上皮细胞主要含有硫酸粘蛋白,若以高铁双胺——奥蓝(high iron diamine——alcian blue,HID-AB)组织化学染色呈棕黑色;而癌旁移行区粘膜上皮细胞主要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氮合酶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膀胱肿瘤中的作用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5 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 14例正常膀胱粘膜标本进行一氧化氮合酶 (NOS)抗体染色和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 ,观察表达结果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 结果 诱导型NOS(iNOS)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表达 ,而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1% ( 47/5 8) ,表达程度与肿瘤分级、分期无关 (P >0 .0 5 ) ;iNOS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MVD分别为 ( 3 9.3± 19.5 )和( 2 9.3± 10 .5 ) /HP ,即iNOS的表达程度与肿瘤MVD成正比 (P <0 .0 1) ;内皮型NOS(eNOS)在膀胱肿瘤和正常膀胱粘膜的血管内皮细胞都有明显表达 ,而移行上皮细胞中未见表达。 结论 iNO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路上皮”(urothelium)一词首先由Melicow于1945年使用。应用这一名称是基于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部尿道皆被覆移行上皮细胞,各段的移行上皮胚胎学来源相同,细胞形态、组织学结构相同,各段的功能皆为引流尿液,尿液通过时移行上皮没有什么改变,还有各段移行上皮的良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行为基本相同。于是将这一系统的移行上皮总称为尿路上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粘膜重建尿道的可能性。方法:选择6条雌性杂种成年犬,在全麻下切开尿道,剥离全段尿道粘膜,取相等长度的结肠粘膜替代尿道粘膜,12周后将犬处死,取其尿道作病理检查。结果:犬尿道病理组织学检查示移植于尿道的结肠粘膜全部成活,大部分腺上皮已转变为移行上皮。结论:应用结肠粘膜重建尿道是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技术可应用于包皮或膀胱及颊粘膜不适合时的尿道重建。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组织中蛋白激酶C及其抑制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及其抑制物(PKCI)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Takai法检测2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癌周正常膀胱粘膜中PKC及其内源性抑制物(PKCI)的活性。结果 膀胱癌与癌周正常膀胱粘膜相比,胞膜(8.67±2.07,10.66±1.24)、胞浆(7.68±3.27,20.63±12.77)及总体(7.71±4.52,14.34±7.47)PKC活性(pmo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面积异体小肠粘膜下组织 (SIS)作为膀胱壁替代物的价值。方法 将2 0头成年猪随机分为 2组 :A组 12头行大面积SIS(10cm× 10cm )替代膀胱壁术 ;B组 8头行大面积SIS替代膀胱壁和一侧输尿管种植术。动态观察SIS再生膀胱壁的移行上皮、平滑肌的再生情况和顺应性 ;输尿管种植后的愈合和吻合口情况。结果 再生膀胱壁具有与正常膀胱壁相似的外观、厚度和顺应性 ,组织学检查显示移行上皮和平滑肌的良好再生 ,所有种植输尿管的出口均被再生的膀胱壁所封闭 ,各组的平均最大膀胱容积术前 (2 88.3± 3 1.4)ml、术后 (2 83 .8± 3 7.1)ml;最大膀胱压力术前 (3 6.1± 9.3 )cmH2 O(1cmH2 O =0 .0 98kPa)、术后 (3 7.3± 9.5 )cmH2 O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异体小肠粘膜下组织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部分替代和扩大材料。  相似文献   

11.
1969年英国学者Filipe首先以组织化学方法发现在大肠癌上皮与正常粘膜之间存在着一段过渡性粘膜组织,这种肠粘膜主要的组织化学特性表现为腺管上皮细胞内唾液酸粘蛋白(Sialomucin)含量的增加和硫酸粘蛋白(Sialomuein)含量的减少或者消失,而肉  相似文献   

12.
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特点(附42例报告)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膀胱粘膜上皮增生性病变的病因学及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对 12 0例有下尿路刺激症状、排尿困难和血尿的患者进行尿道膀胱镜检和活检 ,结合病史、尿常规和尿动力学检查 ,对其中 4 2例膀胱粘膜上皮增生性病变进行分析。 结果  4 2例患者中 ,存在下尿路感染征象者 3 7例 ( 88% ) ,有下尿路梗阻表现者 2 4例 ( 5 7% ) ,下尿路梗阻患者均合并有感染。 3例合并移行细胞癌 ,1例尿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 结论 膀胱粘膜上皮增生性病变 ,尤其是膀胱镜下粘膜无显著改变型增生性病变 ,是慢性下尿路感染和梗阻患者尿路上皮较常见的变异现象 ,慢性下尿路感染和梗阻可能是其致病原因。建议根据病变范围和组织学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尿路上皮是分布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近膀胱部的一类移行上皮。在尿路上皮发育或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基底层干细胞中一系列转录因子的分级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形成分化成熟的移行上皮细胞并表达尿路上皮特异性标志蛋白。正确理解正常尿路上皮分化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了解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分期规律,寻找相应的治疗靶点并提供可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腺性膀胱炎组织Fas和FasL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特殊的膀胱粘膜上皮化生和增殖性病变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针对腺性膀胱炎组织Fas和Fas配体 (FasL)的表达意义进行了相关研究。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30例腺性膀胱炎组织石蜡包埋标本 ,男 17例 ,女 13例。年龄 18~ 48岁。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30例均未经手术治疗。随访 1~ 3年 ,病变消失 11例 ,病变无变化 13例 ,6例病变严重进展。随访期间取病理检查均无恶变发生。另取正常膀胱组织标本8例 ,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 8例 ,膀胱癌标本 8例作为对照。以上标本经HE染色后 ,由两位病理医生确诊证实。采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腺性膀胱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是一类与泌尿生殖系肿瘤关系密切的DNA病毒。本研究试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性膀胱炎等病变标本的HPV感染情况 ,揭示HPV与腺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为探讨腺性膀胱炎的病因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36例腺性膀胱炎石蜡标本、2 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并腺性膀胱炎石蜡标本、2 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2 5例正常膀胱石蜡标本 (生前无泌尿系疾病症状的成人尸检膀胱组织石蜡标本 )均来自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鼠抗HPV单克隆抗体 (HPV通用型 )免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正常成人前列腺移行带组织成分含量并观察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经HE和Masson染色的40例BPH患者手术切除前列腺标本和10例成人正常前列腺移行带组织标本进行形态学定量分析,分别测定基质、腺上皮和腺腔面积百分含量,腺体、腺腔和上皮平均面积,上皮细胞高度。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和BPH组各成分平均面积百分含量:平滑肌分别为(23.83±8.53)%和(35.35±8.33)%(P<0.01),结缔组织分别为(26.98±8.34)%和(27.71±7.53)%(P>0.05),上皮分别为(26.26±7.45)%和(17.76±4.61)%(P<0.01),腺腔分别为(22.93±7.23)%和(19.19±5.52)%(P>0.05)。②正常前列腺和BPH前列腺移行带腺体平均面积分别为(0.087±0.028)mm2和(0.062±0.030)mm2(P<0.01)、上皮平均面积分别为(0.042±0.016)mm2和(0.027±0.013)mm2(P<0.01)、腺腔平均面积分别为(0.045±0.018)mm2和(0.035±0.021)mm2(P<0.01)。③正常前列腺和BPH前列腺移行带上皮细胞高度分别为(24.87±4.53)μm和(19.06±5.49)μm(P<0.001)。结论BPH前列腺组织主要以基质成分为主,平滑肌是基质中的主要增生部分,腺体、上皮和腺腔面积与上皮细胞高度较正常成人前列腺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膀胱疾病非常多见,如感染、肿瘤等,这些疾病主要发生在膀胱移行上皮。长期以来,寻找移行上皮特异的标志物在膀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单介绍了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化的标志物uroplakins的生物学特征,并阐述了其在膀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20(CK20)在腺性膀胱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CK20在正常膀胱组织、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组织标本中免疫组化的表达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腺性膀胱炎和正常组织(P〈0.05),CK20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CK20与膀胱移行细胞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它的表达能为合理制定腺性膀胱炎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 CG)是膀胱黏膜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改变,其特征主要在于膀胱移行上皮的增生和化生。目前,随着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广泛应用,CG的诊断率逐渐提高。CG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且该病易反复发作,具有恶变潜能,治疗难度大[1-3]。基于患者病因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患者受益更多。本文就CG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就其病因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腺性膀胱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腺件膀胱炎(Cystitisglandularis,CG)也称囊性膀航炎(Cystitiscystica,CC)[1],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膀胱上皮增生性病变。国外统计其发病率在0.1%~1.9%之间[2],不同性别的成人和儿童均可患病。1病因学多年来,对膀胱病灶中腺体的成国主要有两种解释,即胚胎剩余和正常尿路上皮化生。1.1胚胎起源说在胚胎学上,由于膀胱、直肠共同起源于原始泄殖胜,且膀胱内腺体在形态学上与正常肠腺很相似,故Emmett等[3]曾提出膀胱内腺体可能由直肠与尿生殖窦分离时继续存留在膀胱中的内胚层肠细胞巢,即胚胎剩余发展而成。支持者也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